歡迎訪問     2018年04月22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新聞爆料

投稿郵箱

  • 網站首頁
  • 華澳人語
  • 兩岸觀察
  • 本澳新聞
  • 海峽兩岸
  • 中華大地
  • 百家臺
  • 海峽橋
  • 要聞
  • 特載

聯系方式

社址:澳門慕拉士馬路二二一號
    南方工業大廈第二期十五樓
    E座

電話: (853)28717568、28717569


傳真: (853)28717564、28717572


電郵:correio@macau.ctm.net


採訪部:sanwaou@yahoo.com.hk


廣告部:sanwaouad@yahoo.com.hk


推薦閱讀

•澳門博彩業發展:現狀、問題..

•華府任命梅健華是為應對臺北..

•當局應釐清海一居事件當中的..

•請問蘇嘉豪:這不是「×獨」..

•海一居固為即爆彈 土地法..

華澳人語
更多>>

•檢討移民政策宜刪去第三地居..

•有必要檢討投資及技術移民政..

•植樹綠化也應體現中西文化交..

•澳門融入大灣區建設構思還可..

•國家安全教育宣傳就是要敢於..

兩岸觀察
更多>>

•蔡主席會否徵召賴清德參選台..

•陳菊將兼任蘇貞昌競選總部主..

•吳敦義為何突然聲稱反「台獨..

•為何鄭文燦沒有聲援賴清德「..

•「教育部長」人選安排顧得了..

本澳新聞
更多>>

•周邊國家市長訪澳交流 了解..

•2018CCTV空中劇院港..

•永利與中小企洽談採購 助本..

•緬華潑水節福州旅遊圖展開幕

•理工內地高校合作 加強培訓..

海峽兩岸
更多>>

•第二屆黃公望主題兩岸文創設..

•台專家批「東京奧運正名公投..

•劉結一:堅決反對形形色色的..

•外交部回應台灣地區領導人將..

•劉結一稱軍演反台獨陸委會:..

要聞
更多>>

•外交部發言人: 當前中美關..

•習近平:中美應該妥善管控分..

•四川眉山特色產品將亮相廣交..

•韓正在財政部調研: 以改革..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 貿易..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本澳新聞
本澳新聞

宋碧琪質詢公屋需求供應

  【本報訊】立法議員宋碧琪質疑政府就公屋需求、供應所作的報告,她擔心政府的預測脫離現實,影響公屋的長遠規劃,不能解決居民的住屋問題,要求政府詳細解釋。
  宋碧琪指出,千呼萬喚,公共房屋需求研究報告終於出台。社會對此褒貶不一,不少意見批評報告報告“離地”,不符合實際。
  她說,報告表示未來十年公屋供應足夠應付預測需求,願景美好,但供應是否達標事前必須精準判斷需求,從現實經驗和過往公屋供應看,公屋需求預測細節未有詳細交代,報告疑點重重,亟須進一步說明。
  報告預測,至2021年,公屋總需求為三萬一千戶,到2026年增至三萬六千戶,最多為四萬二千戶。有意見認為,2013年重開經屋申請時,超過四萬個家團申請,一度出現恐慌性上樓。這四萬家團中多少符合資格申請公屋,在詳細分析資料前貿然斷定四五年後的公屋需求仍為三萬多戶,明顯與社會嚴重脫節。
  宋碧琪指出,私樓價格持續高企,原因是公屋需求家團不斷增多,夾心階層和適婚青年上樓困難。有多少居民可以負擔私樓?多少需要依靠公屋上樓?這些問題未搞清楚,公屋需求量模擬化預測只是個大變數,稍有差池,無疑會耽誤房屋政策的長遠發展。
  她說,填海A區兩萬八公屋項目,在報告中被斬半,未來新城A區的公屋先集中興建半數單位,另一半土地作儲備、適時發展。至於原因,當局未明確說明。當局若認為四萬九個單位應滿足未來十年公屋需求,兩萬八公屋單位只發展一半尚有探討空間。但社會擔憂預測若脫離現實,將影響正常的公屋發展計劃,未來局面難以想像。
  宋碧琪質詢當局:
  1、 2013年重開經屋申請,申請家團超過四萬個,而今次報告預測至2026年公屋總需求為三萬六千戶,報告是否已審核上述四萬申請者的實際資料,當中有多少符合公屋申請資格?
  2、第四屆特區政府成立來,行政長官多番承諾填海A區興建兩萬八公屋單位,現時A區兩萬八公屋單位已被減半。相應A區土地是否已經重新規劃作其他用途?有何長期措施避免日後公屋土地儲備可能出現不足?
  3、公屋需求研究報告中,對於夾心階層、適婚青年、公務員宿舍等的住屋需求,沒明確具體說明,這部分群體是否已被摒棄在公屋需求統計之外,未來會有哪些策略,解決這部分群體的住屋問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10-31 21:44:14
上一條:長者院舍墮樓社工局跟進  下一條:泛珠會展業聯盟代表團 考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人民網 中國小記者 新華網 中國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網 央視網 光明網 騰訊網 新浪網 網易 鳳凰網2
首頁 廣告服務|版權隱私|新聞爆料|關於本報|會員中心|網站地圖

Copyright © 新華澳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