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     2021年01月28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新聞爆料

投稿郵箱

  • 網站首頁
  • 華澳人語
  • 兩岸觀察
  • 本澳新聞
  • 海峽兩岸
  • 中華大地
  • 百家臺
  • 海峽橋
  • 要聞
  • 特載

聯系方式

社址:澳門新口岸北京街174號廣發商業中心,6樓A & B

電話: (853)28717568、28717569


傳真: (853)28717564、28717572


電郵:correio@macau.ctm.net


採訪部:sanwaou@yahoo.com.hk


廣告部:sanwaouad@yahoo.com.hk


推薦閱讀

•國務卿蓬佩奧有「反華基因」..

•澳門博彩業發展:現狀、問題..

•新一屆全國政協澳門委員名單..

•中共政治局常委人事海外猜測..

•春節的意義、由來及傳說

華澳人語
更多>>

•港澳特首向中央述職在大不同..

•跨境賭博旅遊目的地「黑名單..

•葡國總統選舉澳門華人社會靜..

•在戰略上穩定人心,在戰術上..

•最大程度地堵防病毒進入澳門..

兩岸觀察
更多>>

•民進黨當局繼續對拜登大不敬

•軍機巡航台海周邊功能強大及..

•部桃醫院疫情將影響鄭文燦仕..

•罷捷倘成功就是民進黨中央「..

•韓國瑜復出傳言的心理投射並..

本澳新聞
更多>>

•特首視頻向中央述職 述對接..

•任職檢察官廿載 陳美芬下月..

•高教委專責小組 探討產學研..

•個資辦譴責綠洲控股

•竹灣海水現褐紅色勿下水

海峽兩岸
更多>>

•台海會否擦槍走火?國台辦:..

•外交部:敦促美方不向「台獨..

•台商無懼疫情持續在大陸拓展..

•國台辦:民進黨當局與蓬佩奧..

•國台辦:堅決支持對在台灣問..

要聞
更多>>

•國台辦:民進黨“倚美謀獨”..

•習近平:中美應該妥善管控分..

•國家衛健委: 防控形勢依然..

•美宣佈將重返《巴黎協定》 ..

•全國政協黨組舉行集體學習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本澳新聞
本澳新聞

一帶一路佛教文化論壇 搭建澳門國際文化平臺

  【本報訊】由澳門佛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人天欽仰-佛佑濠江,一帶一路佛教文化論壇」昨天在本澳舉行。
  澳門佛教文化交流協會主席張國良表示,佛教早在東漢時期從古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如今,佛教在印度業已衰退,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佛教文化傳承的第二源頭,漢傳、藏傳、南傳齊全,中國也是當今世界佛教徒最多的國家。
  撫今追昔,“一帶一路”自古至今具有諸多佛教遺珍的歷史影像與記憶,早在漢唐時期,絲綢之路沿線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均盛行佛教,“絲綢之路”因此或可被稱為“佛教之路”,法顯、義淨、玄奘、鳩摩羅什、鑒真等為代表的西行求法與向外弘法的僧人,通過絲綢之路傳播佛教慈悲、智慧、和平、包容的精神,由此帶來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從佛教文化特點來看,佛教文化十分強調“和合”的精神,其具體內容突出表現為“六和敬”的理念,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這也是佛教慈悲智慧、平等圓融、普度眾生等精神教義的內在要求。
  張國良表示,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自古以來與東亞、南亞、東南亞及港臺地區的佛教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擁有人緣、地緣、教緣優勢。澳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媽祖、觀音信仰是澳門民間傳統信仰的兩個中心,澳門更擁有獨特的佛教文化資源,構成了獨特而豐富的佛教文化。
  張國良表示,澳門正致力貫徹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倡議,因此,以豐富的佛教文化為載體,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合作交流基地”,致力推動「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建設,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及旅遊文化發展將具有重要作用及積極意義。
  張國良表示,今年適逢澳門回歸祖國20週年,值此特殊紀念的日子,在澳門舉辦第二届「一帶一路佛教文化(澳門)論壇」,為弘揚佛教文化搭建國際社會的文化平臺,傳播好中國佛教聲音,講好中國佛教故事。相信通過此次論壇,將對於一帶一路佛教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產生深遠的意義。
  中聯辦協調部傅鐵生部長、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鍾怡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陳虹女士、澳門立法議員黃潔貞、鄭安庭、澳門佛教文化交流協會主席張國良、澳門佛教總會副會長釋寬靜法師、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釋心慧法師、澳門佛教總會常務副會長關偉霖先生、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楊濤會長、香港觀音文化協會陳曉薇會長、香港李寧基金副主席李進、龍海仁波切、五台山雷音寺靜寬法師以及澳門佛教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王海濤、執行會長釋心廉法師、副會長黃亞明等嘉賓出席活動開幕儀式。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1-09 04:31:32
上一條:中央十五項惠澳措施 馬有禮:助加快融合  下一條:譚俊榮:本屆大賽車門票銷售理想
人民網 中國小記者 新華網 中國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網 央視網 光明網 騰訊網 新浪網 網易 鳳凰網2
首頁 廣告服務|版權隱私|新聞爆料|關於本報|會員中心|網站地圖

Copyright © 新華澳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