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新聞爆料

投稿郵箱

  • 網站首頁
  • 華澳人語
  • 兩岸觀察
  • 本澳新聞
  • 海峽兩岸
  • 中華大地
  • 百家臺
  • 海峽橋
  • 要聞
  • 特載

聯系方式

社址:澳門新口岸北京街174號廣發商業中心,6樓A & B

電話: (853)28717568、28717569


傳真: (853)28717564、28717572


電郵:correio@macau.ctm.net


採訪部:sanwaou@yahoo.com.hk


廣告部:sanwaouad@yahoo.com.hk


推薦閱讀

•國務卿蓬佩奧有「反華基因」..

•澳門博彩業發展:現狀、問題..

•新一屆全國政協澳門委員名單..

•中共政治局常委人事海外猜測..

•春節的意義、由來及傳說

華澳人語
更多>>

•主客觀原因導致打贏爭奪青年..

•違法所得之澳門身份證理應予..

•保安人員不得組織工會符合國..

•艾德森逝世雖是憾事惟也未尚..

•澳門要做疫後繼續推動大灣區..

兩岸觀察
更多>>

•罷免案無論是否通過都具有正..

•吳怡農主攻「立委」是除笨有..

•蓬佩奧最後猖狂一跳摔了大跤

•返還威權沒收財產提案是把雙..

•民眾黨剛性政黨轉型並不徹底

本澳新聞
更多>>

•全澳部分咪錶癱瘓 不排除遭..

•科創稅惠制議畢 助融大灣區..

•同善堂沿門勸捐 籌善款逾仟..

•治安警檢交通違法 去年有近..

•《三個和尚》兒童劇 本澳首..

海峽兩岸
更多>>

•2020年兩岸貿易額同比增..

•克拉夫特同蔡英文通話 外交..

•國台辦嚴厲批“獨”亦更關懷..

•台媒:解放軍在東海及福建南..

•國台辦: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

要聞
更多>>

•中國外交部: 美方應該停..

•習近平:中美應該妥善管控分..

•特朗普再加碼對華制裁  拜..

•外:疫苗研發完成後 將作為..

• “後疫情時代”兩岸關係克..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中華大地
中華大地

戰「疫」之外,中國還有一場硬仗

  打贏抗疫這場戰役之後,如何維護全球供應鏈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將是中國面臨的又一場硬仗。
  進入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蔓延的勢頭得到明顯遏制,但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開始顯現。中國經濟有韌性,政策托底或許能把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的衝擊降到最低。但是,中國經濟身處其中的全球供應鏈,未來如何演變卻不全然掌握在中國手中。這條供應鏈對中國經濟的崛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會是中國經濟更上層樓的重要抓手。打贏抗疫這場戰役之後,如何維護全球供應鏈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將是中國面臨的又一場硬仗。
  在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清醒認識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複雜性,增強統籌抓好各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會議指出,「要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推動復工復產,努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要做好龍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這是繼2月2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之後,再次提到「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不可或缺
  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顯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存在感。這種存在感主要以兩種方式體現那出來,首先是中國經濟減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疫情暴發後,諸多國際機構紛紛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國際金融協會3月5日發佈報告稱,2020年世界經濟增速很可能不到1%,大幅低於2019年的2.6%,成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的塯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全年經濟增速很可能降到4%。
  中國經濟的體量,是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中國GDP世界占比已經從4%增加到如今的16%。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近20年來中國經濟深深地嵌入到了全球供應鏈中,並扮演著事實上的樞紐角色。正因為如此,因疫情導致的停工停產,能在全球供應鏈中產生連鎖反應。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這種角色,使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超出了本身經濟的體量。
  以疫情重災區湖北、武漢為例。武漢、襄陽、+堰形成了完成的汽車產業鏈,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的龍頭車企在湖北都有佈局。武漢有1500多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其中也包括歐美大型醫藥企業,是繼汽車、電子等行業之後的重要支柱產業。這也是湖北、武漢遭疫情衝擊能產生「世界震撼」的重要原因。美國CNN網站2月24日的文章寫道,滯銷的龍蝦和不見了的婚紗,新冠肺炎疫情每天都在提醒著人們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數,2003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僅為6.8%,2017年上升到23.9%。東亞是全球製造業的中心之一,而中國則是其中核心。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東亞四個製造業主力,占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例高達40%,而中國一國的比例即為30%。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測算,中國的製造業生產每減少100億美元,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就被拉低67億美元。
  不可或缺還有另一個理解維度,即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日經新聞網去年8月的報道稱,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估算,以中國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國家和地區2018年達到34個(2007年僅為13個),幾乎與以美國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國家和地區(36個)並駕齊驅。即使不是最大出口目的地,但中國進入出口目的地前3位的國家和地區也達到約70個。全世界約200個的國家和地區中,超過三分之一把中國作為「主要客戶」。
  麥肯錫咨詢公司2019年7月一份題為《中國與世界:理解變化中的經濟聯繫》的報告,深入研究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係,得出的結論是,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在逐步降低,但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卻在增加。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斯蒂芬•羅奇在一篇分析疫情影響的文章中寫道,「由於2008年以來中國為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7%,而且沒有其他經濟體能填補這個空缺,所以2020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很可能出現全面衰退。」
  疫後反思
  不可或缺的另一面,是高度依賴的風險。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上海美國商會2月中旬所做的一項調査顯示,在受訪的109家在華制’造業企業中,近半數企業表示工廠停工影響全球供應鏈,三分之一企業考慮將有關業務轉移至中國境外。根據歐洲商會2月27日公佈的一項調查,90%的歐洲在華企業表示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其中近一半認為企業經營業績將大幅下滑。中國需要為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可能「超預期」做準備。
  世界銀行在2013年一份關於傳染病大流行的報告中,認為惡性病逛全球擴散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堪比一場全球戰爭,可能造成3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該報告分析稱,傳染病大流行對經濟的影響不止於經濟活動受阻或中斷,「背後的驅動因素不是病毒本身,更為關鍵的是消費者、企業公司以及政府的回應」。從公司企業層面來說,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將極大地凸顯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
  生產的專業化與供應鏈的碎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因果關係。在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驅動下,目前的全球供應鏈呈現鏈條越來越長、結構越來越復雜的現狀。這樣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家企業不可能瞭解自身生產過程中所有的供貨商,甚至不知道與自己長期合作的供貨商是不是唯一來源。美國咨詢公司「供應鏈視野」創始人羅拉•賽切爾2月13日在福布斯雜誌上透露的數據顯示,跨國企業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有應急預案,其他三分之二的企業不清楚自己的二級和三級供應商在何處。
  新冠肺炎疫情能對世界經濟造成連鎖反應,與全球供應鏈的這種現狀不無關係。《經濟學人》2月13日的文章寫道,「即時生產」模式(主要方式是確保原材料和製成品低庫存)沒有給延誤生產留下回旋空間,很多企業不能追蹤所有的供應商,使它們很難預測中國停工停產對其生產的影響。更為關鍵的是,「歷史沒有為這樣的供應鏈中斷提供應對藍本,因為世界經濟以供應鏈的形式組織起來的時間並不長」。
  對全球供應鏈的反思,毫無疑問將成為企業經營者的重要考慮。換句話說,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突出特徵的全球供應鏈,未來的演化方向中必將加入「安全」這個因素。從企業生產經營角度看,生產的中斷影響的不只是當下的生產,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還有未來的訂單。對於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說,很可能就意味著未來的「生存」問題。至少從意願上看,不少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會考慮分散風險、尋找替代供應商。
  《經濟學人》2月15日的文章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持久的影響。該文章從兩個角度分析了跨國公司未能嚴肅看待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失策。首先,長期以來降低生產成本的經營策略,把跨國公司暴露在供應鏈中斷風險之中;其次,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更加依賴於中國生產,暴露了跨國公司的脆弱性。該文章甚至預測,長遠來看,這次疫情可能給跨國公司與中國之間的「戀情」降溫。
  這樣的預判或許言過其實,但不可否認的是,重估全球供應鏈肯定是這次疫情後全球製造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羅拉•賽切爾認為現在供應鏈的主要問題是過於復雜,「下一步企業需要組建團隊,摸淸一級、二級和三級供應商的情況"。美國經濟學者羅斯瑪麗•科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應該被視為一個警告,敦促企業在世界不同地區尋找替代供應商。「雖然自然災害與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竄件不可預測,但企業可以做到未雨綢繆。」
  政治氣候
  新冠肺炎疫惘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可能「超預期」,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國際政治氣候。具體地說,西方跨國公司對供應鏈安全的需求,與某些政治勢力以國家安全為由攪動全球供應鏈並弱化中國在其中的角色的意圖,可能出現某種「合流」。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動向尤為值得關注。
  曾撰寫《中國處方:美國醫藥對中國依賴的風險》一書的羅茲瑪麗•吉布森,日前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一家工廠停產即導致全球短缺,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全球生產中的重心角色。「這次疫情是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警告,如果你的供應鏈集中在串一國家,無論是哪個國家,那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儘管目前中國的疫情還沒有導致美國醫藥短缺,也沒人會相信美國疫情蔓延後中國會趁機「斷供」,但如果這些猜測中加入政治因素,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在去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對美國在醫藥與醫療器械上過度依賴中國的情況提出警告,稱其已經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同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蘇珊•柯林斯向國會提交了《緩解緊急藥物短缺法案》,主張推動醫療行業國產化。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瑪莎•布萊克本2月14日撰文稱,如果美國的決策者不採取行動,我們在醫藥上對中國的依賴,將繼續把美國人的安危置於危險之中。
  從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來看,美國政府的動作不太可能只局限於醫療行業。某種程度上說,美國商務部長羅斯關於「中國疫情有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表態,轉化為美國政府政策或許只是時間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疫情客觀上增加了美國「政治操弄」的籌碼。或許如哈佛大學學者傑弗裏•弗蘭克爾所言,新冠肺炎疫情不是中美經濟脫鉤的原因,但卻可能加速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朝苕這條路徑走。
  無論美國如何「政治操弄」,全球供應鏈不可能因這次疫情而瓦解。但對中國來說,這次疫情的確是一次壓力測試。中國的抗壓力,不僅來自迅速遏制疫情蔓延進而較快地復工復產,更重要的依託還是中國經濟本身。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產量佔據世界第一的達200多種。中國經濟增長的自給能力,以及製造業與全球市場的雙重角色,都會在全球供應鏈中產生強大的向心力。
  而且,政治氣候也需要辯證地看。美國摩根資產管理公司的一位分析師寫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要對來自眾多貿易夥伴的商品加徵關稅這一事實意味著,在這個保護主義色彩日益濃厚的世界裏,幾乎找不到安全的避風港。「儘管新冠肺炎疫惘使得這種討論更加緊迫,但中國應該會繼續在全球製造業中發揮主導作用。」「現在,中國本國消費市場在不斷增長。因此,繼續將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生產地點仍是明智的。保持與中國客戶的密切關係,是繼續在中國生產的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
(雷墨/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3-24 03:09:05
上一條:全力提高中小微企業韌性  下一條:新冠肺炎暴發後,我們被歧視了
人民網 中國小記者 新華網 中國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網 央視網 光明網 騰訊網 新浪網 網易 鳳凰網2
首頁 廣告服務|版權隱私|新聞爆料|關於本報|會員中心|網站地圖

Copyright © 新華澳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