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853)28717568、28717569
傳真: (853)28717564、28717572
陳觀生
澳門電視發展的歷史並不久遠,一向給人以基礎薄弱和發展滯後的印象。雖然新聞節目製作方面不時有「亮點」出現。但總體上在兩岸四地中處於相對滯後的境況,從居民選看的電視頻道看,本地電視臺同樣面對來自香港的市場競爭,香港的電視臺節目在澳門居民當中有更高的收視率。近年來,台灣和內地電視節目也逐漸受到居民歡迎,特別是在綜藝娛樂節目上,先後有香港電視綜藝、台灣電視綜藝和內地電視綜藝吸引本澳電視觀眾。本澳的電視節目特別是綜藝娛樂本來有一定的獨特條件,如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面向大中華區甚至全世界的傳播管道、可以吸引較多資金的市場環境等。其實電視綜藝節目可以看作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種,兩者可以相互聯動、互相促進,本澳電視傳媒或可有所突破。
本澳電視傳媒積弱已久
澳門居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能通過公共天線接收來自香港的電視信號,收看電視節目。不過,本地電視臺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1984年5月13日,澳廣視正式啟播,澳門開始有本地電視臺,澳廣視也是目前澳門唯一一個經營廣播和電視頻道的公司。
澳廣視啟播初期由澳門政府所有,以公共機構模式運作,每天只于傍晚6時開始廣播5~6小時,期間交叉播出中葡語節目。1989年,澳廣視改組為公司,由澳門政府占50.5%的股權,其餘股權為私人股東擁有,並於改組後翌年分設中文頻道和葡文頻道,又逐漸加長每天的廣播時間至現在的每天16小時。
開播的近20年來,澳廣視都處於虧蝕的狀態,而其股權也曾多次發生變動。2002年,繼新韻和信誠達兩個私人公司股東把合共34%的股份以無償方式退給澳廣視後,擁有15%股份的南光集團也決定以無償方式把股份退回澳廣視,令澳廣視股份變相由澳門特區政府全資擁有。
2004年10月,前特首何厚鏵在「公營廣播機構國際年會」中明確指出澳廣視為澳門市民提供公營廣播服務,顯示澳廣視已正式被政府定位為公營廣播機構。2005年6月特區政府對澳廣視重新修訂《電視與聲音廣播批給合同》,將批給期限延長15年。由於澳門市場狹小,而且香港和廣東省政府禁止澳廣視訊號落地;加上香港的電視臺長期對珠三角地區廣播,在澳門亦形成慣性收視,節目質素難有提升之下,營運狀況並不理想,未能自負盈虧之餘並虧蝕連年,長期以澳門政府補貼資助營運;近年澳門經濟環境轉變,收視與廣告稍微增加之下此現象亦見些微改善。
2007年4月1日,澳廣視對外改稱澳門電視臺,同時開始增加本土製作的新聞資訊節目。2008年,澳門電視臺繼續加強本土製作,又推出多個娛樂及遊戲節目。同時,澳廣視開始試行高清廣播,於2008年8月底增加了一條高清廣播頻道(澳視高清台),又同時宣佈將於短期內開播多條高清頻道。
回歸前,澳葡政府分別批出了衛星和有線電視牌照,增加了電視播放的管道,從技術層面開拓了澳門電視業的發展空間。1998年,澳葡政府首次批出衛星電視廣播業務。不過,過去數年衛星電視的發展並不穩定,一些衛星電視臺開台一兩年後就關閉,曾經一度發展良好的澳門衛視,隨著衛星電視牌照易手而被收購改組為澳亞衛視。目前在澳門經營的主要衛星電視臺有澳亞衛視及蓮花衛視,這些電視臺主要以普通話廣播,澳亞衛視有自行製作的新聞及資訊節目,蓮花衛視目前的本土製作僅限於澳門賽狗直播,其餘廣播時間多數播出外購節目。澳亞衛視在中國內地取得落地權,在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地區設有辦事處,有將影響力擴展至華人社區的意圖。不過,從本地的收視調查看,澳亞衛視和蓮花衛視目前的收視率相當低,對澳門居民的影響力非常有限,但兩台均有加強本土製作以加大影響力的計畫。
澳門有線電視公司的專屬經營准照在1999年底批出,主要以收費形式向公眾提供接受衛星信號的地面服務,令本地居民可以收看到CNN、FOX、Discovery等多個國際頻道。創辦以來,該台極少自己提供播放內容。2007年,澳門有線易手,由原來經營公共天線等業務的廣星傳訊經營,開始以開放頻道的形成,播放澳門社團、學校或個人製作的短片和錄影作品。2008年,澳門有線又開始自行製作節目。不過,這些節目在澳門居民當中的認知程度還是非常低。
澳門傳媒集團是最近成立的澳門第一家集電視、報紙、雜誌、出版為一體的全媒體機構。旗下有電視信號覆蓋整個亞太地區的衛星電視「濠江衛視」,但在澳門居民當中的認知程度仍相對較低。
總的來說,相較於內地、香港和台灣,澳門的電視製作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存在差距,並且自身缺乏亮點和特色。其原因一是本地電視臺面對來自香港等的市場競爭,從居民選看的電視頻道看,香港的電視臺節目在澳門居民當中有更高的收視率。根據報告,一直以來來,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佔據收視率的榜首,接近九成觀眾收看,占絕對優勢;其次是澳門電視臺,也只占約一半的收視率。二是缺乏電視人製作人才。本澳整個電視行業的不景氣,令電視臺的工作已從早年人人羡慕的物件,變成人人想逃離,就算一些稍有能力的人才,大多也到香港發展,近年就從香港北上內地發展。三是因為大部分電視臺都虧本,本澳電視節目的資源配置,大多還是小打小敲的作坊式製作模式,也沒錢邀請到大牌明星參與。
從文產政策分析內地綜藝的成功
在澳門的電視節目當中,新聞是觀眾們最喜聞樂見的節目類型。上世紀90年代,新聞及資訊節目佔到澳廣視每年播出總時數的30%以上,從早到晚都有自製的新聞節目播出,「澳視新聞」更在競爭激烈的收視市場穩佔七點檔收視榜的榜首。進入新世紀以來,澳門的電視新聞節目依然是澳門市民瞭解外界資訊和動態的重要視窗。
而在本澳市民收視的其他電視節目中,香港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也有著很高的收視率。但近年隨著資訊管道的增多,以及網絡視頻節目的吸引力增強,加上香港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水準下降,電視節目對本澳市民的吸引力下降。不過,內地的綜藝節目反而逐漸得到本澳市民的關注,呈現一定的逆襲現象。
就綜藝節目來說,國外的綜藝節目起步相對較早,對於港臺與內地的娛樂節目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歐美或日本首創再被香港或臺灣地區移植,接著被內地借鑒並「星火」一下,最後就是各地模仿成風造成一片「燎原」的局勢。最近幾年,內地綜藝節目的投資和製作水準已經遠遠超過香港綜藝節目,甚至有人認為,無論是明星知名度,節目製作素質都全面超越香港。
近年來,在內地電視業內逐漸形成了「得綜藝者得天下」的定律。在衛視的版圖上,無論是第一集團軍,還是其他的方面軍,無一例外都扛起了綜藝大旗。各家衛視傾盡多年之力打造本台王牌節目,在「晚黃金時間娛樂節目每週不能超過兩檔」的狠條規下,衛視掌門人紛紛使出棄卒保車之手段。內部優勝劣汰之後,這些王牌節目如願保留下來,如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東方衛視的《百裡挑一》等。
近兩年來,中國的電視行業進入激變的大格局中。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大環境裡,電視綜藝節目以其不斷豐富的類型和元素,以及激增的節目數量成為國內電視星圖中亮眼的星群。從發展的趨勢看,綜藝節目如今已不再只突出娛樂性,開始有意識地加入文化元素,在娛樂中實現文化升級,這是近些年綜藝節目的新氣象。
曾有一段時間,內地綜藝節目在爭奪眼球上不遺餘力,有些淪為了過度娛樂導致節目庸俗化。最近這個趨勢卻又有些逆轉,綜藝節目開始重視起社會效益,在追求節目品質和文化意蘊上不斷挖掘潛力,形成差異化的品牌效應。如在歷史體驗真人秀節目,請專家學者還原歷史情境,讓觀眾在時空穿越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一方面是將歷史知識、旅遊景觀等知識資訊有機植入到輕鬆歡樂的遊戲中,另一方面便是在不影響敘事節奏的前提下,把知識點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強化凸顯。
內地綜藝節目的這種轉變,在於政策上的促進。2009年國務院印發《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提到:要擴大文化消費,不斷適應當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文化消費意識,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到採用數位、網路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2009年文化部出臺《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不斷延伸文化產業鏈。在具體實施上,中共中央2011年出臺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國家政策首先支持和鼓勵了國外文化機構參與國內文化專案的合作,同時這種國際合作,是要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下進行。因此國內電視臺購買國外熱門電視節目版權,再邀請國外節目創作團隊參與國內版節目的打造就成為既順應政策,又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文化娛樂需求,同時又能快速與國際接軌,符合文化產業發展趨勢,一舉多得的首選。
在這些政策支持下,內地綜藝節目審時度勢打造節目相關產業鏈,如同名手機遊戲的開發、節目書籍的開發、同名電影的上映等,而網路平臺的正版授權播出也給電視臺帶來了一筆巨額的節目版權收入。這些綜藝節目更取得了令人咋舌的經濟效益,如《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總冠名2.5億元、《我是歌手》第二季總冠名2.35億元,《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廣告招標會,冠名底價為1.5億元起。如果本澳電視傳媒能打造同樣水準的節目,單單一個節目的收益已經令電視臺穩賺不賠。
本澳或可綜藝文創聯動發展
電視娛樂節目自打創辦伊始,就已經奠定了它的地位。除了爭奪居高不下的收視率外,它的出現,也為電視臺帶來了巨額的廣告效益。很多國外綜藝節目引入中國市場後,華麗地升級為現象級的火爆節目,廣告費、冠名費等不斷刷新紀錄,如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僅冠名費、特約贊助就超過了4億元。《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僅冠名費達到2.16億元,2015年4月17日,第二季首播當天就打破中國電視史上綜藝節目首播紀錄,其第二期節目以4.886的收視率佔據綜藝收視排行榜首位。韓國SBS電視臺甚至依靠《奔跑吧,兄弟》獲得的收益還清了債務。
放眼未來,隨著澳門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電視技術水準的不斷躍升,澳門電視的發展會否迎來美好的明天?本澳電視業沒有跟上港臺綜藝發展的時代,在內地綜藝發展的時代也望塵莫及。在港臺電視綜藝節目面臨缺錢的困境,內地綜藝面臨創意疲乏之下,本澳或者可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在電視綜藝娛樂上創出和闖出新天地來。
近年來,本澳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而電視綜藝節目對創意文化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甚至與創意是密不可分。本澳可在文化創意的總體思路之下,推動電視綜藝節目發展,以綜藝節目反過來帶動文創發展。
分析起來,本澳實行綜藝文創聯動發展具有的獨特優勢有幾個方面。
第一,本澳具有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大陸所處的社會制度,文化差異和媒體制度,導致對綜藝節目的認知與港澳臺地區相較有所不同。「限娛令」的頒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敏感話題、流行語言的應用。在經濟制度誘使下,傳播媒體的控制權掌握少部分人手中,大型集團或企業出資贊助哪檔節目,受眾便能「首先」看到該檔節目,並不斷「被」看到嵌入式廣告。同時,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及歷史因素,大陸接受的是傳統的中華文化,對過於開放的外國文化還沒有過多的吸收融合。大陸綜藝實質上更為注重意識形態給受眾帶來的歡愉,在保留電視媒體娛樂性特徵的同時保留了市場化趨勢。
相對來說,本澳在此方面較為寬鬆自由。本澳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不光融合中華文化,也相容歐美韓日等一些國家的思想。因此對綜藝節目的開放度也較為超前,開放尺度較大。此外,本澳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也為發展綜藝增添助力。不過,本澳幾個衛星電視臺雖然有著面向大中華區甚至全世界的傳播管道,但不是影響力太小就是根本無法在最大的內地市場落地,這是本澳電視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第二,本澳有著舉辦電影電視節慶活動的傳統,有較為吸引的綜藝表演市場和較為完善的綜藝表演仲介體系,也有較有實力的娛樂製作企業。特區政府近年推行多元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希望將澳門打造成為集博彩、娛樂、影視、文化、渡假、休閒於一身的國際旅遊城市。本澳舉辦過多次的國際電視節目評選、國際電視臺長論壇、國際電影電視節目及設備器材展覽、影視專案投融資推介會及國際影視版權拍賣會等,而多間博企也大力推動文藝表演項目在本澳舉辦。
第三,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娛樂方式,也為綜藝節目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近年來,因受到網路等其他新型式的主流媒體影響,電視的影響力正在逐步下滑,所以作為電視媒體人來說,如何尋找突破點,如何促進電視傳播的二次繁榮,就顯得尤為重要。澳門的互聯網和流動電話的滲透率已經居於世界前列,就硬體而言,廣義中的新媒體(包括手機和互聯網)技術在澳門具有良好的發展。本澳電視傳媒需要去尋求新的市場,這就是新媒體的市場。而網絡傳播的無遠弗屆,可以令本地製作的綜藝節目得到最大的傳播效果。
第四,本澳在電視綜藝節目版權引進以及節目推廣上,可以真正做到國際化和地域化結合。電視綜藝節目最早起源于歐美;內地電視綜藝節目多模仿於境外節目,且痕跡明顯。伴隨我國文化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境外綜藝節目入主中國,電視綜藝面對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本澳在當中或可發揮橋樑作用,一方面精選優秀的外國綜藝節目引進,另一方面透過文化創意改造外國節目,實現走本土化路線,將世界性的表達方式與本澳的文化內容有機結合,提升自身原創力,製作出打上「澳門創造」烙印的好節目。
而本澳發展電視綜藝節目,需要把握幾點,一是綜藝節目的主題設計要多樣性,關注關注的直接參與感。如設立了真人才藝展示環節,為一些想要「露把臉」的觀眾朋友提供了重要的舞臺,迎合觀眾的心裡需求,這種不僅在設計環節上巧妙多趣,在心裡上有滿足觀眾內心深處的隱秘點的電視節目必然會非常火爆。 二是綜藝節目發展要有地域性,要符合本澳的特色,引起本澳市民的關注。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受眾,首先是本土受眾;因此,電視綜藝節目要想發展壯大,必須立足於「本土化」傳播。但在傳播渠道和市場方面,應考慮整個大中華區。三是要做到有娛樂價值。娛樂永遠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精神食糧,尤其是在當下這種生存壓力大,生活精神品質下降的高速發展時代,精神娛樂就成為大家普遍追求的發展事項,所以針對這一點來說,就需要從綜藝節目的精神娛樂方面求發展。無論是何種綜藝積木,只要它能把握住娛樂走向,把握住人心就能取得超凡的成功,並且這也是其最為重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