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     2021年01月28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新聞爆料

投稿郵箱

  • 網站首頁
  • 華澳人語
  • 兩岸觀察
  • 本澳新聞
  • 海峽兩岸
  • 中華大地
  • 百家臺
  • 海峽橋
  • 要聞
  • 特載

聯系方式

社址:澳門新口岸北京街174號廣發商業中心,6樓A & B

電話: (853)28717568、28717569


傳真: (853)28717564、28717572


電郵:correio@macau.ctm.net


採訪部:sanwaou@yahoo.com.hk


廣告部:sanwaouad@yahoo.com.hk


推薦閱讀

•國務卿蓬佩奧有「反華基因」..

•澳門博彩業發展:現狀、問題..

•新一屆全國政協澳門委員名單..

•中共政治局常委人事海外猜測..

•春節的意義、由來及傳說

華澳人語
更多>>

•港澳特首向中央述職在大不同..

•跨境賭博旅遊目的地「黑名單..

•葡國總統選舉澳門華人社會靜..

•在戰略上穩定人心,在戰術上..

•最大程度地堵防病毒進入澳門..

兩岸觀察
更多>>

•民進黨當局繼續對拜登大不敬

•軍機巡航台海周邊功能強大及..

•部桃醫院疫情將影響鄭文燦仕..

•罷捷倘成功就是民進黨中央「..

•韓國瑜復出傳言的心理投射並..

本澳新聞
更多>>

•特首視頻向中央述職 述對接..

•任職檢察官廿載 陳美芬下月..

•高教委專責小組 探討產學研..

•個資辦譴責綠洲控股

•竹灣海水現褐紅色勿下水

海峽兩岸
更多>>

•台海會否擦槍走火?國台辦:..

•外交部:敦促美方不向「台獨..

•台商無懼疫情持續在大陸拓展..

•國台辦:民進黨當局與蓬佩奧..

•國台辦:堅決支持對在台灣問..

要聞
更多>>

•國台辦:民進黨“倚美謀獨”..

•習近平:中美應該妥善管控分..

•國家衛健委: 防控形勢依然..

•美宣佈將重返《巴黎協定》 ..

•全國政協黨組舉行集體學習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百家臺
百家臺

田人才不足不應成為下屆政府絆腳石 劉紹滿

  本澳人才資源不足成為老生常談的事實,第五任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近日指出,“推動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是澳門要走的路,很重要的一點是人才政策,引進真正推動經濟多元的人才。”的確,澳門在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對來自區域間,乃至全球的激烈人才爭奪,以及自身發展過程中,社會對不同領域對人才的渴求,須透過本地培養及精準引進兩路並進,跟上國家步伐,引進多元化所需的人才,以支撐澳門科技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提升人資質量,推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人才是第一資源。對於社會一直關注及重視建議科學引進外地人才,希望引入人才機制能得到改善,以彌補本地人才不足的問題。第五任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也認同本澳經濟多元發展必須輸入不同領域的人才,並曾認為人才輸入,需要社會達成共識,最重要是要認清,澳門缺乏哪方面人才,有針對性的輸入,才能推動社會發展。他日前並解釋指,未來在制訂“專才輸入”制度時,必須先明確“人才”的定義,有清晰指引及公開透明的制度,同時要知道澳門缺乏甚麼類型的專才,制訂一定專才限額,社會達成共識才可推行專才輸入。其實,俗話有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澳門想要獲得更好發展機遇,必須配合全球化的經濟、科技趨勢。在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起步階段,單純依靠本澳培養的人才,從基礎、效率到覆蓋面上都不可能滿足行業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不僅是吸引本澳青年回流,更要吸引更多境外專業人才赴澳,絕不可抱持“外人來分紅”的狹隘心態。有學者則認為,人才流出和人才輸出,一字之差,背後可是城市生命力的天壤之別。而澳門,至今仍在冷眼旁觀。的確不利於澳門未來整體長遠的發展。無疑造成社會“皇帝不急,太監急”的狀態。
  從本澳人口結構來看,據澳門統計局公佈2018年年終總人口為66.7萬,按年增加14300人;女性占53.1%。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占11.1%,按年升0.6個百分點;成年人口(15至64歲)比重跌1個百分點至75.7%。澳門人口老化持續,老化指數按年升1.1個百分點至84.1%,連續第22年上升。不包括居澳外地雇員及外地學生的當地人口有54.82萬人,按年增1.6%;女性占53.2%。老年人口及少年兒童人口(0至14歲)分別占13.5%及16.1%。當地老年人口撫養比率為19.2%,即約5名成年人口撫養1名老年人口。2018年底外地雇員有18.8萬人,按年增加9024人;從事酒店及飲食業的外地雇員有53063人,按年增加1894人;建築業外地雇員有30128人,與2018年同期相近。2018年內地移民按年減少674人至3532人,是連續第3年下跌;其中廣東省減少604人至2262人;女性占65.1%;準許居留人士1074人,減少453人。有學者表示,因應澳門的發展定位,未來5年為配合相關產業發展需求,澳門人口規模仍會繼續上升。由於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是“一中心、一平臺”,及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與此同時,澳門一直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包括發展特色金融,這些都需要引進專業人才,故在可見的將來,對人才需求增加。受過去出生人口數目影響,2018年中學畢業當地居民數目開始下滑,且未來數年也有相似情況。由此可推算,當地依賴畢業生投入勞動力市場,以支持市場所需的情況出現困難,需要適當的外地人才支持。
  其實,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發佈《澳門人才政策研究——基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人才政策的橫向比較》的調研報告。報告引述調研指,澳門不少行業出現程度不一的人才缺口,惟本地培養人才需時、海外人才回流有限、人才引進政策保守,加上面對千載難逢的大灣區機遇,可能出現“人才外流、多出少進”的情況,擔憂會出現“人才空心化”問題,成為澳門未來發展的嚴峻考驗。報告指出,目前澳門人才政策集中前兩者,但培養本地人才需時經年,海外人才回流成功個案不多,暫時未能發揮關鍵作用;加上人才引進機制保守,無法吸納高端或優秀的人才來澳,人才缺口將阻礙本澳社會發展。報告認為,在建設大灣區過程中,兄弟城市之間的人才流動,形成人才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是必由之路。可是,澳門當前人才引進的保守政策,社會對外來人才的高度戒心,勢必會令灣區人才引進澳門舉步難行,在澳門人才“多出少入”的前提下,澳門“人才空心化”的危機必會浮現,將對澳門未來發展造成嚴峻考驗,是全社會不容忽視、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報告建議,借鑒一些與澳門具有可比性的地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兄弟城市的人才引進制度,作為本澳制訂相關政策的依據,藉此向全澳社會進行政策宣導和解說,遊說不同利益持份者,摒棄保守主義,抱持更寬廣的胸襟,接納外來人才,攜手促進澳門經濟和社會進一步發展。又認為澳門可藉著大灣區機遇,調整總體人才政策。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對本澳的人才引進制度提出四項建議,包括應清晰人才政策方針、建立公開透明的人才引進的計分制度及完善吸引高端人才的配套政策。澳門應該圍繞國家賦予的“一中心一平臺”定位,以及促進經濟產業適度多元的優先次序作為引才依據。同時,政府必須向社會做好政策宣導工作,明確指出精準的人才引進對澳門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而且引才政策對像是小範疇,並針對特定行業,如特色金融人才等,不單不會搶去澳門普遍居民的“飯碗”,更大大有利澳門經濟進一步優化,惠及社會,絕對有利無害。建立公開透明的人才引進制度。 建議參考鄰近地區的經驗,改革不合時宜的法例,建立一個人才評價機制和引才的公開透明的計分制度,按照申請人的學歷、工作經驗、專業資格、技術能力、語言能力、個人成就、家庭成員與澳門的關聯度、是否從事有利經濟適度多元的行業等評分,由獨立委員會向實權機構建議每年引才配額,審定引才個案,並公開讓社會掌握狀況。同時,引才配額要根據每年實際情況調整,尤其要為明確支持的產業,如特色金融和國際會議等設定專門引才配額,按需調節。還要制訂合格分數線,邀請獨立的協力廠商監督,適時向公衆發佈資訊,減輕社會對引進人才的疑慮。建議政府部門應嘗試使用彈性方式,如讓澳門人才需求緊迫的行業向部門提出,實行“約邀人才,進行溝通,雙方合意,啟動模式”。其四是完善配套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例如,有建議在人口政策中考慮高質素的外勞者,如以計分(衡量年資、工作表現等),由其本人提出申請,政府審批,合乎資格者獲得居留權和享有福利政策。好處是能夠吸收優質血液,使其長期穩定地為澳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推動社會進步,體現社會公義。
  目前社會各界大多意識到澳門的發展需要適度引入優才,這項工作對澳門發展十分關鍵。對於本澳人才資源的問題,國家總理李克強日前強調,中央政府將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援澳門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發展是永恆的主題,也是澳門的立身之本,有助於促進民生改善。希望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團結帶領澳門各界人士,抓住機遇,積極作為,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繼續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同內地的交流合作。落實好中央支持澳門發展的政策,積極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力度,加快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和中國-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此外,為進一步瞭解澳門科技發展狀況,深化內地與澳門科研交流合作,推動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國家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日表示,澳門科技要在灣區、甚至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除了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之外,更要發揮澳門國際化的優勢,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打造科研人才高地,成為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支撐點。因而,除引入專才外,筆者也建議當局應愼重審視外勞特別是高質素的外勞,特殊解決目前精英人才持藍卡問題,就目前持藍卡的在澳工作的精英人才,如一些專家學者等,可研究發出特別證明檔,解決他們等同於一般外勞的“身份”問題,為其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增強認同感。
  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相比,澳門在引才政策和措施方面顯得相對落後和被動,加上審批需時較長,在高度競爭的外部環境下,對優秀人才落戶的吸引力不足。
  特別是,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澳門作為「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並配合「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新興行業,例如:特色金融、資訊科技、中醫藥、會展及葡語等,紛紛呈現出對專業優秀人才的需求。同時,為打造香港、澳門、深圳及廣州的科創走廊,我們見到廣東與香港正在加強科研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力度,藉以吸引更多高層次、國際化的人才參與大灣區的建設和管理。面對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澳門在人才總量和供給上面臨挑戰。另外,由於政府現時缺乏讓就讀於本澳的外地學生畢業後留澳工作的申請機制,高學歷人士在完成學業後即須馬上離境,而不像大灣區其他城市以更開放和主動的態度延攬人才。在這情況之下,有部份人才委的委員認為,澳門即將面臨「人才空洞化」的趨勢。面對本地人才的外流,人才培育和供給正出現失衡的局面,特區政府有必要重新審視現有的人才引進制度,修補其中漏洞,並設立更適合澳門長遠發展的策略部署。特區政府現時人才引進的途徑主要是沿用第3/2005號行政法規《核准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居留制度》,並沒有專門和主動地吸納其他地區或國際上的高端優才來澳發展。
  因此,為提升本澳國際城市的未來發展競爭力,及為配合未來澳門的戰略定位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澳門應要制訂更完善的人力資源政策,支撐澳門多元化發展。無疑,下屆特區政府應檢視及完善各項與人才發展相關的政策措施,以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建設澳門,構思人才培養的短、中、長期措施和政策,規劃及協調人才培養及引進的長遠發展策略,尤其在開放發展方面,應跟上國家步伐,引進多元化所需的人才,以支撐澳門多元經濟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1-06 04:13:01
上一條:續推藍天工程計劃促學子健全發展 鄒玖勝  下一條:如何看本澳殘障人士就業不足現狀 鄒玖勝
人民網 中國小記者 新華網 中國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網 央視網 光明網 騰訊網 新浪網 網易 鳳凰網2
首頁 廣告服務|版權隱私|新聞爆料|關於本報|會員中心|網站地圖

Copyright © 新華澳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