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     2021年01月28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新聞爆料

投稿郵箱

  • 網站首頁
  • 華澳人語
  • 兩岸觀察
  • 本澳新聞
  • 海峽兩岸
  • 中華大地
  • 百家臺
  • 海峽橋
  • 要聞
  • 特載

聯系方式

社址:澳門新口岸北京街174號廣發商業中心,6樓A & B

電話: (853)28717568、28717569


傳真: (853)28717564、28717572


電郵:correio@macau.ctm.net


採訪部:sanwaou@yahoo.com.hk


廣告部:sanwaouad@yahoo.com.hk


推薦閱讀

•國務卿蓬佩奧有「反華基因」..

•澳門博彩業發展:現狀、問題..

•新一屆全國政協澳門委員名單..

•中共政治局常委人事海外猜測..

•春節的意義、由來及傳說

華澳人語
更多>>

•港澳特首向中央述職在大不同..

•跨境賭博旅遊目的地「黑名單..

•葡國總統選舉澳門華人社會靜..

•在戰略上穩定人心,在戰術上..

•最大程度地堵防病毒進入澳門..

兩岸觀察
更多>>

•民進黨當局繼續對拜登大不敬

•軍機巡航台海周邊功能強大及..

•部桃醫院疫情將影響鄭文燦仕..

•罷捷倘成功就是民進黨中央「..

•韓國瑜復出傳言的心理投射並..

本澳新聞
更多>>

•特首視頻向中央述職 述對接..

•任職檢察官廿載 陳美芬下月..

•高教委專責小組 探討產學研..

•個資辦譴責綠洲控股

•竹灣海水現褐紅色勿下水

海峽兩岸
更多>>

•台海會否擦槍走火?國台辦:..

•外交部:敦促美方不向「台獨..

•台商無懼疫情持續在大陸拓展..

•國台辦:民進黨當局與蓬佩奧..

•國台辦:堅決支持對在台灣問..

要聞
更多>>

•國台辦:民進黨“倚美謀獨”..

•習近平:中美應該妥善管控分..

•國家衛健委: 防控形勢依然..

•美宣佈將重返《巴黎協定》 ..

•全國政協黨組舉行集體學習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海峽橋
海峽橋

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民主協商」的理解與體會

  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這一倡議引發包括兩岸同胞在內所有中華兒女的強烈共鳴。
  習總書記講話中關於兩岸民主協商的論述內涵豐富
  首先,習總書記指出,兩岸協商是「兩岸同胞商量家裏事」。這將兩岸協商定性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內部的政治對話,既是對臺灣同胞釋放親情善意,也是明確「兩岸一家」「兩岸一國」的政治定位是兩岸協商的基礎和前提。基於此,習總書記主張兩岸應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爭鬥、以雙贏取代零和,正是希望兩岸能以和為貴,能「家和萬事興」,這也是2300萬臺灣同胞的最大福祉。
  「兩岸同胞商量家裏事」這一兩岸協商原則,明確了兩岸協商的物件是任何認同一個中國原則的臺灣政黨、團體和人士,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大陸考量的是理念而非標籤,換言之,無論過去曾經主張過什麼,只要能夠對一個中國原則有正確認知,臺灣任何政黨、團體與大陸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礙。島內那些頑固不認自己為中國人、不願做中國人、不認同「兩岸一家人」、拒絕兩岸統一,甚至大搞「一中一台」的勢力,是不能坐上兩岸協商談判桌的。正如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台聯會長黃志賢所言,「台獨」分子沒有「民主協商」資格。另一方面,「家裏事」自然不應由「外人」來插手,關乎一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內部事務,沒有其他國家置喙的空間。
  其次,兩岸協商由「家裏人商量著辦」,是協商民主的創新實踐。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一種更加普遍、廣泛、充分的民主。它源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源自新中國成立後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進行的偉大創造,源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體制上的不斷創新。
  習總書記曾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兩岸民主協商實際上體現了兩岸在同一個政治共同體中,可以通過對話、討論、商談、涼解等多種方式與機制,共同參與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路徑、方案和制度等問題的探索。某種程度上,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共產黨召集的協商座談會等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協商、管理國家事務的合作方式一樣,兩岸民主協商也可是兩岸同胞共同參與國家事務、共同當家作主的一種形態,為促進臺灣各界參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發揮重要作用。   再者,通過平等協商、共議統一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是大陸長期以來的一貿主張。早在2014年2月會見連戰率領的臺灣各界人士代表團時,習總書記即提出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對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作出合情合理安排。2015年5月,習總書記在會見朱立倫時也提出兩岸應平等協商、聚同化異,增進政治互信。2015年11月「習馬會」上,習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在一個中國框架內,雙方可通過協商,對臺灣涉外活動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可以設立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熱線,讓雙方及時溝通、避免誤判,處理緊急問題。
  由此可見,習總書記所倡議的兩岸民主協商極具善意、誠意,也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內涵和務實的實踐導向。基於兩岸一家、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精神,兩岸應以對民族、對後世負責的態度,致力於尋求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推動祖國統一。這既是兩岸民主協商的應有之義,也明確了兩岸民主協商的終極目標。
  兩岸各界人士民主協商開啟新篇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在習總書記發出鄭重倡議的數月內,洪秀柱、鬱慕明、高金素梅、韓國瑜、王金平、宋楚瑜、曾永權等臺灣政治人物紛紛率團訪問大陸,為開展兩岸民主協商營造了良好氛圍。
  5月12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率臺灣各界人士代表團最先來大陸開展對話協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會見了洪秀柱一行。汪洋讚賞洪秀柱長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立場以及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貢獻,重申大陸對台政策的原則立場與重要主張,並就如何推進民族復興、祖國統一向兩岸同胞提出倡議。對此,洪秀柱表示,「兩岸同胞應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促進交流、增進互信,找到促進兩岸和平制度化的良方,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和平統一奉獻心力,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會後,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海峽兩岸關係與民族復興」座談會。國務院台辦主任劉結一、海協會會長張志軍與洪秀柱共同參加,雙方圍繞兩岸關係與民族未來等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開展協商對話,達成多項積極共識,並發表「六點共同倡議」。
  兩岸民主協商,既有助於堅持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提升兩岸關係發展內涵,也有助於豐富「兩制」臺灣方案內容、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兩岸各界只有面對面坐下談,才能瞭解彼此需求,增進互信親誼,化解矛盾分歧。汪洋會見洪秀柱及隨後的座談會,為島內各界代表性人士放下包袱、投身對話協商起到良好示範效應,在兩岸獲得輿論高度關注。
  宣導兩岸民主協商,是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尊重和重視臺灣主流民意的具體體現。臺灣各黨派、各階層本來就有表達統一的願望和權利,而民進黨當局拒絕「九二共識」,無視民眾對統一的訴求。在此情況下,廣泛的民主協商可為臺灣民眾提供更暢通的意見表達管道。實際上,宣導兩岸民主協商引發島內人士廣泛共鳴。洪秀柱、張亞中等人士都指出,大陸提出民主協商,是對臺灣社會制度與民眾生活方式的充分尊重。兩岸早晚要談,很多事也必須坐下來談。在同一屋簷和共同目標下,兩岸同胞共同生活密切溝通,「一點違和感都沒有」。這些聲音,有利於促進和激發臺灣民眾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與兩岸和平統一等政治性議題產生更為正面的認識。「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本為國際公認,但多年來被臺灣特定勢力歪曲詆毀,民眾深受誤導,亟待正本清源。而兩岸民主協商,則為大陸直接與島內各界人士以及基層民眾就相關政治性議題進行釋疑解惑提供了有效管道。
  在實踐中,大陸注重利用和優化現有兩岸交流平臺,發揮全國政協、各民主黨派和有關團體的作用,在實踐中廣泛探索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兩岸協商平臺,通過深人交換意見、發表公開倡議等方式,豐富兩岸對話協商的形式和內容,持續累積共識。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發言人郭衛民即表示,政協是協商民主的重要管道和專門的協商機構,可以在兩岸民主協商中發揮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將緊緊圍繞開展民主協商、達成制度性安排等問題,以及在深化與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的交往交流等領域,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作為。在今年6月的海峽論壇上,參加兩岸智庫論壇的多位專家學者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闡述觀點。澳門也首次派團分享「一國兩制」實踐經驗。作為兩岸最大規模的民間交流平臺,某種程度上,海峽論壇可成為兩岸協商對話、探索通向未來道路的一個管道。
  今後一個時期,大陸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主協商的論述,廣泛聽取臺灣各界關於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的意見,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建議,充分照顧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團結兩岸同胞,努力構建可長可久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性安排,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推進和平統一進程。
(秦平/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0-19 04:21:23
上一條:振農興邦 繼往開來 ——記第二屆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論壇  下一條:海峽論壇海峽婦女論壇上,掌聲緣何3次響起?
人民網 中國小記者 新華網 中國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網 央視網 光明網 騰訊網 新浪網 網易 鳳凰網2
首頁 廣告服務|版權隱私|新聞爆料|關於本報|會員中心|網站地圖

Copyright © 新華澳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