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新聞爆料

投稿郵箱

  • 網站首頁
  • 華澳人語
  • 兩岸觀察
  • 本澳新聞
  • 海峽兩岸
  • 中華大地
  • 百家臺
  • 海峽橋
  • 要聞
  • 特載

聯系方式

社址:澳門新口岸北京街174號廣發商業中心,6樓A & B

電話: (853)28717568、28717569


傳真: (853)28717564、28717572


電郵:correio@macau.ctm.net


採訪部:sanwaou@yahoo.com.hk


廣告部:sanwaouad@yahoo.com.hk


推薦閱讀

•國務卿蓬佩奧有「反華基因」..

•澳門博彩業發展:現狀、問題..

•新一屆全國政協澳門委員名單..

•春節的意義、由來及傳說

•中共政治局常委人事海外猜測..

華澳人語
更多>>

•實行具有澳門特色的「愛國者..

•深入發動群眾全面接種疫苗形..

•「港獨」學生要將蔡英文推往..

•化危機為轉機,促成「肥水不..

•《刑法「十」》今日生效澳門..

兩岸觀察
更多>>

•人民政協今年涉台工作的兩大..

•民進黨「憲政改革小組」名單..

•民進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

•民進黨「立委」終於敢直面「..

•鳳梨禁令下達時機恰到好處

本澳新聞
更多>>

•政協會議關注港澳 依法施政..

•澳門需積極推進 青少年愛國..

•陳明金:報告務實深刻

•賀定一:澳區委員 發揮雙重..

•陳錦鳴:促融灣區建設

海峽兩岸
更多>>

•國台辦:兩岸網絡直播交流活..

•美議員再提「美台建交」議案..

•美議員再提「美台建交」議案..

•國台辦:暫停臺灣鳳梨輸入大..

•「二二八事件」74周年 馬..

要聞
更多>>

•全國政協會議昨開幕 汪洋作..

•習近平:中美應該妥善管控分..

•中國空間站上半年發射 航天..

•布林肯首場政策演說 談及中..

•法英德軍艦相繼到南海意欲何..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家庭醫藥
家庭醫藥

突聾愛找這些人﹗小心中招

  常佩戴耳機容易引發「突聾」嗎?
  正確佩戴耳機,是不會導致「突聾」的,但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音量不宜過大  把音量控制在自己舒適的範圍內,不要追求震耳欲聾。
  時間不宜過長  不要連續使用耳機超過30分鐘,否則容易造成耳朵的聽覺疲勞,從而導致噪聲型聽力下降。同時,聽覺疲勞也是誘發「突聾」的一大因素。
  儘量避免入耳式耳機 佩戴入耳式耳機後,會形成「堵耳效應」,耳機發出的聲音在耳道中形成閉路振響,比開放式聲音帶來的損傷大得多。
  不要在噪音環境下戴耳機  當周圍環境聲音嘈雜時,使用者爲了聽清耳機裏的聲音,會下意識調大音量,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對耳朵造成傷害。
  哪些症狀就要考慮「突聾」?
  突發性耳聾是由毛細胞功能障礙導致的,除了突然發生聽力下降以外,80%~90%的患者伴有耳鳴;50%的患者出現耳朵發悶的情况;30%的患者會有頭暈不適的症狀。「突聾」並非只會單側發病,有2.3%左右的人群會雙側發病。
  一旦得了「突聾」,必須要進行搶救性治療,越早治療治愈率越高。總體來說,一定要在三周之內到醫院完成治療。發病一周以內的治療效果比兩周以內的治療效果要好得多。
  「突聾」需要住院治療嗎?
  「突聾」一般來說,不需要住院,主要通過輸液、口服藥的方式治療,在門診就可以完成。對於路途遙遠的患者,可以選擇住院,免去車馬勞頓,有利於耳朵的恢復。同時,建議這類患者可以前往二級醫院或者社區醫院進行治療。
  突發性耳聾大多數都可以治愈,但對於病情非常嚴重、合並眩暈症狀、本身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治療效果可能達不到預期,不能完全恢復。此時,就需要患者佩戴助聽器。
  「突聾」多久能康復,會復發嗎?
  突發性耳聾的規範治療一般爲10天,如果治療效果不滿意可以再進行一個療程。對於病情較爲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高壓氧治療、中耳激素注射治療等方法。通過這些治療手段,大多數患者多可以康復。
  「突聾」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聽力突然下降,首次治療痊愈後,不代表致病因素也被消除了,所以「突聾」是可以復發的。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紊亂、烟酒無度都是其重要的發病因素。值得强調的是,復發患者的症狀往往比第一次發作嚴重,且治療難度及恢復時間都有所增加。
  絕大多數的疾病都不需要忌口,但是一定要戒烟忌酒。做到避免熬夜、清淡飲食、不要暴飲暴食。當人們因爲過度勞累、熬夜等高危因素導致「突聾」時,一定要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做到放得開、吃得下、睡得著,這樣才能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2-19 03:08:50
上一條:新冠疫苗怎麼打 才能群體免疫  下一條:絕經後的「性福」別放棄
人民網 中國小記者 新華網 中國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網 央視網 光明網 騰訊網 新浪網 網易 鳳凰網2
首頁 廣告服務|版權隱私|新聞爆料|關於本報|會員中心|網站地圖

Copyright © 新華澳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