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白志健闡述廖公走群眾路線談話有感 拜讀白志健闡述廖公走群眾路線談話有感

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在為《人民日報》駐澳門記者站站長曾坤所作《行走澳門》一書作序時,引述了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承志當年對在香港工作的內派人員所說的一段話:「你們到香港去,要社會化、群眾化、職業化,不要關在門裡。我甚麼時間到香港去,如果我看到你們就是樓上樓下老不出門,我就把你們趕出去,要麼就把你們都調回來!你成天關在屋子裡幹,何必到香港呢?在北京就行了嘛!到香港就要到外頭去,就要開展工作交朋友,不接觸外頭,不廣交朋友,如何宣傳我們的主張呢?我是像老和尚念經一樣,見你們一次念叨一次。」白志健指出,這段話至今音猶在耳,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我們每一個在澳門工作的內派人員,要想履行好自身的職責,要想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唯一的出路是深下去再深下去,始終保持同澳門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澳門社會各界打成一片,其他無任何捷徑可走。「身入」就是必須到現場,「心入」就是要傾注感情,「伸入」就要有感悟,以辯証的方法去體會,去感受,去衡量,去思索。

白志健似是以引述廖公的談話內容,來申明中央及其駐港澳機構的港澳事務工作人員,必須堅持群眾路線,「走出去」與當地群眾廣交朋友,以宣傳中央的港澳工作政策,及了解當地的第一手情況,包括各界群眾的「活思想」,使中央的港澳工作政策能進一步深入人心,化為廣大愛國愛港/澳群眾的自覺性行動,並從深入調查研究中及時地發現新問題、掌握新動向,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後,總結出經驗,推動當地社會上有利於國家統一大業及當地社會安定繁榮的好現象、好事物進一步發揚光大,將一切不利於當地各界人士愛國愛港/澳大團結,有可能會對當地安定繁榮造成破壞,以至干擾國家統一大業的不穩定因素,消滅於萌芽狀態。因此可以說,雖然廖公發表上述談話內容的時空背景,與現在相比已有重大變化──當時香港仍在處於前港英當局的殖民統治之下,而現在香港、澳門均已先後回歸,並分別成為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別行政區,實施「一國兩制」的特殊政策,而當地人也已擺脫了殖民統治,分別以「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方針實現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干預港澳兩特區屬於港澳地區高度自治的內部事務,但中央的港澳事務工作人員及中央派駐港澳機構的工作人員,並不能以「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為由,縮手縮腳,既不敢「走出去」,也不敢「請進來」,高高在上,脫離群眾,以致不能也不掌握當地社會的政治生態發展新趨勢、新動向,因而成了「瞎子摸象」,或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而在制訂相關決策時,就將會發生較大的偏差。香港去年七月一日發生的大遊行,以及其所引發的一系列後續效應,港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的興風作浪,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種錯誤理解「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政策,從而脫離群眾所產生的負面後果。

對於此種錯誤理解「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政策,將有可能會引發負面後果的問題,其實本欄早在香港去年「七一」遊行發生之前,就已有所評議,並曾多次引述過廖公在《愛國不分先後》,《新時期港澳新聞工作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等著名文稿中所強調的要善於團結人,不斷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徹底打破紅白界線,及不要動不動就同別人論資排輩,也要讓別人做好漢,以及加強愛國報紙之間的團結,不要互相挖牆腳,小山頭要服從大利益,要互相協調、互相支持……等論述。早在香港去年「七一」遊行的一年半之前,筆者就比照中共的根本工作路線是「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及近年中共主張的「三個代表」重要理論的其中一個論述「始終代表著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中的「群眾利益」核心內容,以及中央賦予港澳中聯辦的五項職能中,其第三項「促進港澳特區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聯繫港澳特區社會各界人士,增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之間的交往,反映香港、澳門居民對內地的意見」,就是要求中聯辦必須加強與特區社會各界人士以至當地居民的聯繫,不能因為必須注意避免介入特區內部事務,而忽略與特區社會各界人士的聯繫,甚至是冷待特區的中國居民,而針對港澳中聯辦當時的一些脫離群眾的情況,提出一些批評意見,甚至還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廖公的公子、國務院港澳辦現任主任廖暉,指其並未能很好地繼承其父親廖公的優良傳統及作風,嚴重脫離群眾。去年一月間,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副主任李勇武在社工部長陳啟明等人陪同下,先後到訪工聯總會和街紡總會,及白志健與澳門中文傳媒負責人座談,本欄即評議指出,這些活動頗使人有當年澳門中聯辦及其前身──澳門新華社的幾任領導人「走出去,請進來」,與社會各界人士直接接觸的優良作風重拂人面、深入人心的感覺。而澳門中聯辦負責人的這系列活動,是在香港「七一」遊行的五個多月之前進行的。由此可見,澳門中聯辦在回歸後及時地恢複「密切聯繫群眾」優良作風,也是澳門特區能夠保持政治穩定、人心安定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去年香港「七一」遊行後,本欄又曾多次就中央駐港澳機構「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與「密切聯繫群眾」之間的關係,連發多篇評議,包括《中央港澳工作機構應強化聯繫群眾作風》〔二零零三‧七‧二四〕,《密切聯繫港澳居民並不抵觸高度自治方針》〔二零零三‧七‧二五〕,《談正確處理不干預與有所作為之間的關係》〔二零零四‧一‧一六〕,《要做好不干預之下有所作為應從源頭做起》〔二零零四‧一‧一七〕等。本欄認為,港澳的「高度自治」,主要是體現在政治體制和政府操作方面。而中央港澳工作機構代表中央政府與已成為中國公民的港澳居民加強聯繫,並沒有觸及到這個範疇領域,亦即不會侵蝕特區的高度自治權,更不是干預特區的內部事務。何況,即使是政府機構改革、轉變職能之後的國務院港澳辦,其主要職能中還有「研究港澳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宣傳香港、澳門基本法,及中央政府對港澳的方針、政策」這兩項。而且其內設機構中也有主責「研究港澳地區社會各方面的情況」、「研究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情況」的政研司,及主責「研究港澳經濟、科教、文體、社會服務等方面情況,統籌內地各部門、各地區與上述領域的交往活動」的交流司。總不能說,單憑閱報紙及上報文件,而不作深入群眾、實地調查研究,就可較佳地履行「研究港澳社會各方面情況」的職責;也不能說,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就可以完成「宣傳基本法及中央政府對港澳的方針、政策」的任務吧?港澳中聯辦也是如此。因其主要職責中,也有「促進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交流與合作,聯繫香港、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增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之間的交往,反映香港、澳門居民對內地的意見﹔處理有關涉台事務」……等,也是需要「走出去,請進來」地與港澳各界人士直接打交道,而不是關起門來坐在辦公室內就可以履行職責的。這一點,本欄在一年多前就已指出,中國人有句老話叫「過猶不及」。在執行中央有關「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等相關指示時,如果是從偏緊偏嚴的角度理解,可能就會引起某些反效果,從而辜負了中央的一番好意,並使中央與特區的關係處於某種「失衡」狀態。

其實,在江澤民「三個代表」論述中,就有「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好這一點,就必須走群眾路線。實際上,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巨大勝利的經驗,沒有哪一項不是執行群眾路線的結果,沒有哪一件不是因為這件工作的本身落實反映了廣大群眾的要求,並且變成了廣大群眾自覺自愿行動的結果。因此,在港澳工作領域,也同樣需要貫徹群眾路線,密切聯擊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並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這樣,才能使港澳工作的實踐與理論方針相結合,對「高度自治」起相輔相承作用,並真正實踐「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

本欄還認為,「不干預」並不等於是「無所作為」,更不等於是「不作為」。「不干預」與「有所作為」是並不矛盾的。「不干預」主要是根據基本法的規定,不介入屬於特區政府高度自治權範圍內的內部事務。但涉及到中央與特區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屬於中央權限的事務,就須積極主動地介入並將之做好。那種滿足於做「守門員」的做法,就是籍口「不干預」而「無所作為」甚至是「不作為」,不利於全面、准確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

在重溫了廖公當年「你們到香港去,要社會化、群眾化、職業化,不要關在門裡」的談話之後,本欄至今仍堅持上述的觀點。即使是對國務院港澳辦及香港、澳門中聯辦的負責人有所「得罪」,筆者也無悔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