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制約澳門發展的土地人口問題? 如何解決制約澳門發展的土地人口問題?

在何厚鏵的第二任行政長官選舉競選活動過程中,經過與各界人士的接觸、座談,相信有一個問題已引起他的高度重視,這就是澳門特區的未來發展,受到本地區既有人文環境條件的嚴重制約。這些人文環境條件,包括土地資源匿缺,及現有人口不多,難以撐起一個作為省級地方行政區劃的特區的發展。關於前一個問題,何厚鏵自己也發出了慨嘆,指出本地區土地資源匱缺,已不是影響今後二、三十年發展的問題,而是六年、八年就將會受到影響。而關於後者,從在「候選人政綱介紹及答問大會」中,教育界提出生源不足,而何厚鏵也鼓勵「澳人」提高對人類延續的積極性方面,可見一斑。為此,曾有人在座談會上,向何厚鏵提出了將澳門人口發展到一百萬的建議。另外,也有人提出澳門與珠海聯合開發橫琴島的建議,更有人有所「突破」把提出澳門與珠海合併的方案。

由於實行「一國兩制」的原因,也由於「澳門基本法」的第一句就是「澳門,包括澳門半島、(乙水)仔島和路環島」,而使澳門與珠海「合併」成為不可能。這是因為,珠海現時與內地一同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如與澳門合併,就將會遇到珠海市行政區域內的中共黨組織,及根據「憲法」規定而成立的政府、法院、檢察院,都得「撤銷」的問題。而且域內國有企業的處置,居民的身份轉變,還有原受內地行政法、刑法、民法等法律制約的各種行為關係的置換…等,都涉及到「四個堅持原則」,及都是極為巨大而複雜的工程。何況,鄧小平當年在制訂「一國兩制」政策時,是考慮到經過五十年的奮鬥,內地的經濟發展已經趕上甚至是超過港澳台地區,屆時「一國兩制」可能會自然消解,因而才有「五十年不變」之說,這也是已經寫進「澳門基本法」了的〔第五條〕。

鑑此,只有澳門按照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規律,未來由資本主義發展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遠景,而沒有現時已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珠海,卻要逆人類社會發展史而行、倒退回資本主義社會的道理。因此,澳門與珠海合併之說,在政治、法律等層面,都是屬於不可行。至於持此建議者稱是受互聯網上有文章提及未來地方行政區劃改革是將香港、澳門與珠海合併為一個「香港都」的啟發,這只不過是遊戲文章而已,完全沒有考慮到「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規定。實際上,即使是香港與澳門,也不可能合併。因為除了是受到「中英聯合聲明」、「中葡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的制約之外,在法律體系上,香港實施的是海洋法系〔即英美法系〕,澳門實施的是大陸法系〔即歐陸法系〕,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法律衝突,也難以揉合在一起。何況,還須照顧到類似「大香港小澳門」的情緒。

至於採用某種適當的方式,如澳門關閘聯檢大樓向珠海「租地」的形式,「租借」橫琴島來作為澳門的發展「飛地」,盡管也有點「異想天開」之意味,但也畢竟並非完全不可能。其最有利的條件是,橫琴島與內陸之間有十字門馬騮洲水道作區隔,「邊界」清楚,易於管理。橫琴島的人口不多,只有數千人,即使將他們全部轉變身份為澳門居民,涉及面都不大﹔就是要他們遷回內陸,「工程量」也較小。而且,橫琴經濟開發區雖然具有縣一級的經濟管理權,但它只是作為市委、市政府派出的管理機構,不是地方政權單位〔橫琴管理區不設人民代表大會和區政協,人大代表的選舉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案件受理仍由香洲區負責〕,讓管理區撤出並不存在「社會制度退倒」的問題。駐在橫琴島上的「南海前哨鋼八連」,雖然過去是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但現在已轉入武警編制,而武警的性質是內衛及地方治安,不同於解放軍的「國防」,在實行「撤軍」時,政治影響也較小。相比之下,所謂「澳門租用橫琴」之說,倒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至於「百萬人口」之說,這已是老問題了,一些政協委員也曾在全國政協的大會發言中,正式向中央政府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在理論上來說,「百萬人口論」確是有其成立之基點。這除了是澳門本身經濟及社會發展之需要之外,也有中央政府關於劃分城市規模的相關標準作依據。實際上,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城市規模的劃分標準為:人口一百萬以上為「特大城市」,五十萬至一百萬為「大城市」,二十萬至五十萬為「中等城市」〔其中還有一個「較大的市」概念,除需符合「中等城市」的人口條件外,還應已成為該地區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中心,並對周圍各縣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可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二十萬人口下則為「小城市」。澳門特區作為一個具有省一級地方行政級別的特區,只有四十五萬人口,確是行政位階與人口不成正比。其人口至少也應與「計劃單列市」亦即「副省級市」相當,亦即是具有「特大城市」的人口量。因此,「百萬人口說」,是有其理論支持點的。

然而,澳門只有二十多平方公里面積,目前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如再增加一倍以上的人口,就將可能會變成「沙丁魚罐頭」。而且,對本地區的教育、衛生、市政、社會設施等,都將構成沉重的壓力。只有擴大澳門土地面積,才能容納及消化得了。這就回到了何厚鏵的「土地匱缺」之嘆了。

縱觀澳門的城市發展史,「向海要地」是一項光榮傳統。現時澳門半島的近半面積,就是填海而來。(乙水)仔大、小潭山之間,及路、(乙水)之間,以至澳門國際機場,也是「向海要地」的產物。年前,崔世平所主持的「新域城市規劃暨工程顧問公司」曾與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澳門大學合作,編寫了《二十一世紀澳門城市規劃綱要研究專題報告》,就提出了在澳門半島與(乙水)仔島之間及其以東海面進行大面積填海的大膽建議。由於澳門沒有自己的海域,在回歸前此方案的難度較大﹔但在回歸後,澳門已經置於中國的國家主權之下並直屬中央人民政府管轄,就使到它擁有了政治及法律依據。或許,特區政府可參考此「研究報告」,向中央提出「向海要地」的發展計劃,使「一國兩制」方針在澳門的貫徹執行擁有堅實的土地物質基礎,並使澳門特區的繁榮穩定擁有充沛的土地資源保障。這也正是將會充分體現澳門回歸及實行「一國兩制」的好處,又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