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馬英九昨日在與香港記者協會參訪團會面並答覆香港記者提問時指出,他一直很希望恢復台、港兩地的「雙城論壇」。他去年原本有機會到香港,但因沒有拿到入境証件而無法成行。若「雙城論壇」今年有機會在香港召開,或若「香港的朋友」能到台北參加,我們都很歡迎。他還進一步指出,若「香港的朋友」願意,今年上半年邀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到台北參加「雙城論壇」,「倒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這等於是馬英九向香港特區政府「柔性叫板」,當然也是趁香港特首已經「換人」之機,向新任特首曾蔭權進行「試探」。曾蔭權是否接「招」,正在考核這位剛遭受「政改方案」之敗的技術官僚型特首的政治智慧,及能否好好地珍惜這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機會。
香港回歸後,馬英九曾以台北市長的身份,兩度訪港。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九年三月,名義上是考察香港地鐵,為台北市捷運正式運行吸收經驗,但也帶有「重訪舊地」的性質,甚至是「衣錦還出生地」──當時他剛當選及就任台北市長才三個月。第二次是在二00一年二月,他以台北市長身份到香港出席「雙城論壇」。對此,馬英九昨日對香港記者表示,在「雙城論壇」中,「香港的朋友」對台北市在環境保護、垃圾處理、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表達很高的興趣,他非常願意在這方面與「香港的朋友」交流。
然而,馬英九原定去年一月到香港訪問三天,在香港大學舉辦的「從台北看華文城市的興起」講座中發表專題演講,並應旅美華人團體「百人會」之邀演講,但因無法取得香港特區政府核發入境証件,而取消訪港行程。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因為此時北京剛宣佈將為《反分裂國家法》立法,為避免在馬英九訪港時發生「言論意外」,既有損於《反國家分裂法》的立法氣氛,也不利於維護馬英九的形象,故才有「不予發証」的決定。倘真的是有此考量,可以理解。實際上,馬英九昨日在與香港記者會面時,也未有使用諸如「遺憾」的字眼。相反,他多次以「香港的朋友」來稱呼香港特區政府的高級官員,相當誠摯、友善。
馬英九所屬的中國國民黨,目前並非是台灣地區的「執政黨」;而馬英九目前所擔任的台北市長,也並非是台灣地區「中央層級」的官員,而只是地方政務官。故馬英九的訪問香港,並不是屬於「兩岸關係」的範疇,而是屬於海峽兩岸四地中的兩個地方行政單位之間的交流互動,偏向於「港台關係」。因此,這是「錢七條」所允許的涉台交流活動。即使是因為馬英九並非是普通的台灣地區政治人物,他的訪港需要中央政府「拍板」,或由中央政府授權香港特區政府自行決定,但由於他已經成功訪港兩次,也就証明了中央政府並沒有反對馬英九訪問香港。今年一月的「拒訪」,只不過是具有時效性的特殊情況。如今,《反分裂國家法》已經通過及頒佈,而此後馬英九也未公開發表過反對《反分裂國家法》的談話內容,應該是這種「特殊情況」的時效已經消除。因此,由適當的單位再次邀請馬英九訪港,或是恢復港、台兩地的「雙城論壇」,時機已經成熟。香港特區政府似是宜緊緊抓住馬英九昨日表達意願的機會,作出積極回應。
其實,在馬英九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之後,香港特區政府恢復港台「雙城論壇」,具有更為深遠的現實意義。尤其是民進黨及陳水扁的民意支持度江河日下,國民黨與馬英九的聲望日益上揚,馬英九極有可能在二00八年代表「反獨」進步力量重新奪回台灣地區的領導權,香港特區政府如能早悉先機,早掌主動,及早恢復港台兩個地方行政單位的往來,這對於加強港台關係以至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來說,應是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按「香港基本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香港出生的馬英九,具有香港特區永久居民的身份,在香港特區享有居留權及有資格依照香港特區法律取得載明其居留權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証。因此,除了「特殊情況」之外,香港特區政府實在是不宜拒絕馬英九入境香港,徒令國際社會尤其是台灣地區朝野對香港特區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產生任何疑慮,進而削弱「一國兩制」的形象。
何況,在連中國國民黨前任主席連戰,都可以訪問大陸,並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會晤並進行工作會議,國共兩黨正在籌劃舉辦「國共論壇」的情況下,無限期地擱置「雙城論壇」並拒絕國民黨現任主席馬英九入境香港,就將顯得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區,比內地還要偏緊偏嚴,也就難免會讓台灣民眾懷疑實行「一國兩制」的誠意。而且,馬英九的台北市長任期只餘下不到一年,如果不盡快恢復「雙城論壇」,很快就將會流失由馬英九代表台北市政府赴港或在台北出席「雙城論壇」的機會。甚或萬一一不留意,讓民進黨的候選人在今年十二月舉行的台北市長選舉中獲勝,今後就更是連舉辦「雙城論壇」的機會也將會喪失。這些,都使人大生「時不予我」之感。既然事實已經証明「雙城論壇」是對的事情,是對港台兩地居民福祉有利的事情,就應該盡快去做,不宜磋跎歲月,也不應白白浪費由對香港情況十分熟悉、並對香港懷有深厚感情的鄭安國擔任馬英九的市長辦公室主任的大好機會。
曾蔭權先生,是考核您的政治智慧的時候了,快些作出明智的抉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