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開的深圳市政協四屆二次會議,由致公黨深圳市委遞交的《應盡快修建深圳至中山跨海大橋》方案,成為大會的最大關注熱點。這兩天,《深圳特區報》連續以整版篇幅「殺出」相關報導,深圳特區報業集團所屬的《香港商報》昨日也以頭版的全版篇幅進行相關報導。由此看來,只顧香港利益、排斥深圳利益的「港珠澳大橋」的「單丫方案」所惹激深圳官民的強烈不滿情緒,已藉深圳市政協會議來個「火山爆發」,並在中共深圳市委和深圳市政府的「默許」甚至是鼓勵之下,不顧上頭「顧全大局」的政策指令,公開了內部爭論。而就在幾天之前,深圳市黨政領導人還在強調,必須搞好深圳與香港的合作,並承認香港在該區域中的「龍頭」地位。
實際上,雖然有關深圳至中山跨海大橋的方案,早在港珠澳大橋「單丫方案」定案後,就已由廣東省相關部門提出〔本欄當時曾對此有所評議,其中主要內容還為香港媒體所引用〕,但卻遭比廣東省黨政部門更高層級的「上頭」所勸喻制止,要求在「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之前,暫緩該計劃方案,也不要公開議論、報導,以免此敏感議題對香港特區政府及相關利益集團造成「刺激」效應。而在如今,深圳方面不但是隆而重之地將「深中大橋」方案公諸於眾〔盡管是以「民主黨派政協提案」形式提出,以圖降低其「敏感度」〕,並由中共深圳市委的機關報高調報導,甚至還高調到在香港出版發行的報章上以頭版的全版篇幅刊出。這就顯示深圳方面對實施「單丫方案」的「港珠澳大橋」的不滿情緒,已無法再委曲求全,更無法再強忍下去。尤其是在「港珠澳大橋」的開工許可研究遲遲未有最終結果,投資及經營方案也因港、粵、澳三方分歧嚴重,遲遲未有共識,致使大橋動工遙遙無期,連原定在本月初舉行的全國「兩會」中宣佈其動工「日程表」的計劃也無法執行之下,關乎深圳可持續發展及珠江兩岸經濟互動發展的「深中大橋」的興建,更是不知拖到猴年馬月的情況下,深圳市方面就再也無法等待下去,於是就將這種不滿、焦慮情緒,爆發了出來。
於是,前日的《深圳特區報》,就以半版篇幅及通欄標題的規格,刊登了《致公黨深圳市委遞交提案提出珠江口海面急需一條溝通兩岸的戰略通道/盡快修建深圳至中山跨海大橋/應盡力推動深中大橋在二00七年前立項,最遲在二0一二年左右建成》的報導稿,還配發了題為《深中跨海大橋將帶來多贏局面》的通訊稿。可能是這半版報導「試水溫」成功,在深圳市政協會議以至深圳全市官民中引起熱烈反響,並得到深圳市黨政領導鼓勵,昨日的《深圳特區報》再接再厲,以全版篇幅及《致公黨深圳市委提案「應盡快修建深圳至中山跨海大橋」受到廣泛關注/專家市民熱議深中跨海大橋》的通欄大題,刊登了分別採訪中山市政府、專家,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學者,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鄭天祥教授,深圳、中山兩地市民,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反應報導稿。而其中的鄭天祥教授,由於是「港珠澳大橋」的熱烈鼓吹者和實質推動者,故《深圳特區報》專程採訪他,並以《修橋勢在必行只等建設時機》為題報導他對興建「深中大橋」的態度,其「針對性」及「目的性」的性質,就特別明顯。
更令人注目的是,深圳市方面已將「上頭」關於「避免刺激香港」的指令「當佢冇到」,相反還要透過其「喉舌」直接向香港「叫板」。昨日,中共深圳市委機關報──深圳特區報業集團〔以《深圳特區報》為主〕直屬的《香港商報》,就以頭版的位置及全版的篇幅,及《港珠澳大橋難滿足發展需要/深官員:深圳中山大橋鐵定建》為通欄大題,高調報導。只不過是,在刊登對鄭天祥的專訪時,其題目改為比《深圳特區報》同稿題目「刺激性」較弱的《鄭天祥:建深中橋火候未到》。
其實,深圳方面提出的「港珠澳大橋單丫方案」未有顧及深圳利益的觀點,確是有其道理。即使是澳門不少人士,也認為「雙丫方案」比「單丫方案」更為有利於澳門的未來發展。何況,站國家戰略大局的角度,「雙丫方案」也可作為國家東部戰略大動脈「同三高速公路」〔黑龍江省同江縣至海南省三亞市〕的跨越珠江通道。而現在的「單丫方案」,由於其東端是在香港境內,內地車輛無法利用,故而就須另行興建跨江大橋,作為「同三公路」的通道,而「深中大橋」就恰好承擔這個「角色」。因此,香港輿論近日已有冷靜理性聲音出現,認為趁「港珠澳大橋」開工許可報告出台之前,調整為「雙丫方案」還來得及。這樣不但可避免導致內地再建「深中大橋」的重複投資,而且也有利於處理好香港與深圳的關係。而且更現實的是,可盡早結束目前「單丫方案」導致廣東、澳門對參與投資並不積極的被動局面,使到「港珠澳大橋」得以早日動工興建,並形成香港、廣東、澳門「三贏」的局面。或許,這也正才是深圳方面高調公開鼓吹「深中大橋」的「深層原因」之一:迫使「港珠澳大橋」改為「雙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