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有兩則屬於保安領域的新聞,讀後使人觸目驚心。其一是巡查重點是賭場林立、金舖押店比比旨是的新口岸區巡查保安的治安警察局第三警司處,有十四名警員集體告病假,佔總出更巡警人數的三分之二,僅有七名警員入更巡邏,使到新口岸區幾乎演出「空城計」。其二是慕拉士馬路一家貿易公司被揭發無牌存放大量危險品,消防員及治安警人員發現在場存有數百罐共重達十八噸的天拿水、松節水、白電油等揮發性甚強的易燃品。而這家公司的樓宇單位,不但是未有向當局提交危險品儲存申請許可,而且也未做任何安全措施。一旦電線短路、氣溫過熱等導致起火,必將會引發爆炸。而十八噸易燃品爆炸時的威力之強,及液體易燃品傾卸至其樓下各樓層所導致火場面積之廣,必然會是「災難性」的。
警員也是人,當然也會生病。倘確是生病而告假,並非是壞事。因為「帶病上崗」,不但將使該警員的病情惡化,身體健康受損,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而且也同時會使警務隊伍的戰鬥力有所減弱。但是,今次的「警員集體告假」事件,卻來得有點蹺蹊。因為一個基層警務單位內同一時間內有三分之二的警員集體告假,則未免不合理的成份頗為明顯。即使是天氣酷熱,也不可能一下子病倒了一大批警員,除非是受烈性傳染病如SARS、霍亂、鼠疫等感染。而在「集體請假」事件之前,由於恰巧地發生了幾宗會使該警務單位基層警員情緒波動的狀況,如有副警長在執勤時被人圍毆,有中級警員被調到條件較差的警區去,而與其警司爭吵,及警員不滿新的退休公積金制度等。因此,人們就很自然地將「集體告假」事件與這些狀況所引致的情緒問題掛聯起來,而產生「變相罷工」的感覺。
當然,違只是主觀揣測而已,並不一定符合事實。但萬一不幸而「估中」,那就將會是後果很嚴重。--眾所周知,警務隊伍是紀律部隊,本身有著極為嚴密的紀律,否則就難以律人。尤其是警務隊伍的職責,是維護公共治安,保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世界各國各地區對紀律部隊的管制甚嚴,立法規定紀律部隊不得組織壓力團體,也不得組織和參與壓力行動。而從「集體告病假」表達不滿或「抗議」,倘是屬實,則已是「準壓力行動」。
回歸前,曾有警員為了自己的福利和聲譽,集隊操到前澳督府門前進行「工業行動」,釀成驚震全球的「警員示威請願」事件。此事導致前澳督剝奪保安司令部份權力,並下令成立「籌設情報架構辦公室」,儼然是一場政治危機。這個教訓,值得深刻記取。
當然,這次警員集體請假事件,不能與十多年前的那場政治危機相提併論,而且相信其中的一些請假警員也確是患了病,其所出示的醫生紙也是醫生根據診斷結果而開具的。但這仍凸顯了警務隊伍的上層如何穩定警心及加強「紀律部隊教育」的迫切性。其中,又應從關心體貼警員困難,了解他們的心理情緒入手,不要高高在上,不了解下情,以壓服代替教育。須知,施壓是難以服人的,而且還將會引發反彈。
至於有業者在工業大廈內非法儲藏易燃品,則是向治安當局尤其是主管消防和燃料安全的機構,敲響了警鐘。如果不是因涉事公司發生內部糾紛,有人不忿而告發,相信相關主管機構仍一直被蒙在鼓中。倘待到這些具揮發性的易燃品,因電線短路或是氣溫過高,而引發起火爆炸時,十八噸易燃品爆炸,其威力可能不亞於一百八十公斤黃色炸藥。整棟泉福工業大廈及周邊的工業、住宅大廈,就將會成為「重災區」。
易燃品失火或爆炸所引發的災難,確是不可輕視的。遠的,有二十多年前黑沙灣某工業大廈內一家蠟燭廠失火,因蠟燭的可燃性,及蠟燭燃燒融化後燭油的流動性,很快就使整棟工業大廈陷於火海,並象「九一一事件」中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那樣,鋼材被高溫燒熔而整棟塌下,有部份未及時逃脫的工人葬身火海。近的,則是青洲禁區非法易燃品儲藏倉庫的失火,幾乎引發「驚天大爆炸」。因此,才導致燃料安全設施檢查委員會改組為燃料安全委員會。
但該燃料安全委員會成立後,鮮有所聞它協調、聯同消防局進行非法易燃品儲存場所檢查的消息。而近年由於工廠北遷,有些空置的工業大廈單位,就被人「廢物利用」式地改作易燃品的儲藏倉庫,使到同棟工業大廈的工廠業者提心吊膽。以本報所在的工業大廈而言,就曾有單位被改為易燃品倉庫。尤其是這些儲藏場所,通風欠佳,溫度甚高,而天拿水等易燃品又具有揮發性,並非是「無即時危險」。莫非是要等到真的不幸發生了「大爆炸」,這些機構才想起要「作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