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何厚鏵日前在被外界視為「特區政府建制外智囊團」的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座談會上宣佈,為加強政策研究,特區政府整合社會調研力量,以「座談會」為基礎,就一些專項課題展開政策研究,其中第一個課題是發展文化產業,有關研究工作將在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協調下展開。
何特首將「發展文化產業」列為「群眾路線政策研究」的首個項目,看來是特區政府對中央政府關於澳門經濟應當「適度多元發展」指示的正面回應。這是因為,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部份,與博彩產業各自獨立,符合「適度多元發展」的方向。而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在為全民及來澳旅客服務的同時,又與博彩旅遊產業相伴相生,有配合和協助博彩旅遊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功效。因此,在必須貫徹落實中央「適度多元發展」的指示,而一般人卻又認為澳門經濟結構已「積重難返」,根本上無法擺脫博彩主導態勢的情況下,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從「易」中入手,以「易」帶「難」,推及全面的辯證策略。
當然,將發展文化產業列為澳門特區調整產業結構的第一步,可能也是對澳門特區正在面臨來自內地文化體制改革的衝擊和「威脅」的適應(順之者昌)及融合(振興中華文化)之舉。實際上,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九項任務中,其中第五項是「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報告」指出,「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文化要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為了落實這一指示,國務院文化部於前年六月頒發了《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標定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機制在文化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各個門類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企業和有影響的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規模的現代文化產品生產、服務和銷售網絡,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定份額。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文化消費在日常消費中所佔的比例明顯提高。到二0一0年,形成比較完備的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比較發達的文化產品體系以及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就在這幾天,中央電視台在每晚黃金時間播放的《文化體制改革啟示錄》系列片集,就回顧了中央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策略及成果。
可能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會的九名委員中,主管意識形態的李長春曾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之故,廣東省率先響應了「發展文化產業」的號召。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廣東省建設成一流的文化大省的目標,並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計劃措施。深圳市每年都舉辦「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文博會),儼然是文化領域上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珠海市也不甘後人,市委、市政府最近也公佈了該市發展文化產業的規劃,爭取將珠海市建設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大市。中山市也有同樣的舉措,爭取將「舞醉龍」、「鹹水歌」等當地文化遺產轉為化「文化特產」,在取得保護及發展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經濟效益。
面對「重兵壓境」的嚴峻局面,澳門特區如果不急起直追,可能就將會被內地尤其是鄰近地區遠遠地甩在後頭。本來,澳門的文化形勢就很落後,雖然每年都有舉辦格蘭披治大賽車、煙花節、國際音樂節、藝術節、藝穗節等活動,但受時間性很強的限制,未能成為常態性的項目。也雖然「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但只有「不會說話」、「沒有生氣」的二十五座教堂、廟宇等建築物擺在那裡,不若鄰近地區的深圳市的「世界之窗」、「中華民俗村」,及珠海市的「圓明新園」,雖是仿建了文物古跡,但因配以反映該等「古跡」歷史及人文、民俗的歌舞演出,晚上還上演了大型歌舞劇《創世紀》、《綠孔雀》、《龍鳳舞中華》、《大清王朝》及實景晚會《大清海戰》等,使到這些人造的「古跡」,有了「靈魂」,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且,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深圳市的「大芬油畫村」,不但成了我國重要的創匯出口基地,為國家創造了巨額外匯,而且也成為一個亮麗的旅遊景點。
對比之下,許多來澳的內地「個人遊」遊客都表失望。有不少內地朋友就向筆者訴苦,來澳門旅遊,除了入賭場玩幾手,及遊覽大三巴、媽閣廟等之外,已沒有什麼內容是可以使他們流連忘返的了,當然也就談不上在澳門過夜。不要說,他們在深圳、珠海,可以觀看到上述的高水準演出,就是到其他的旅遊景點,那些配合景點的文藝演出,也豐富了他們的旅遊享受,如桂林的《印象‧漓江》、麗江的《麗水‧金沙》(《印象‧麗江》也將於近日開演),珠海「海泉灣」的《海邊的夢》等,都是一頓豐富的文化大餐。不知為何,澳門的文化行政主管當局,就不懂得利用此類文藝演出的手段,把文化遺產建築物催「活」起來?!
其實,要說澳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沒有組織大型歌舞節目的智慧和能力,也真是冤枉了他們。因為當年就搞了一齣舞劇《澳門新娘》。遺憾的是,只演了幾場,就將這個「澳門新娘」遠嫁他鄉了。據說,「新郎」無錫歌舞團並無好好「愛錫」(難怪就叫做「無錫」)這位「新娘」,把「她」關在戲箱中沉睡,等於是這位「新娘」只剩軀殼,「靈魂」已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