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邱太三前副主任的一句睿智名言

從中國國民黨智庫八月二十一日正式將邀請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雲林等一行六十六人赴台參加「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的入境申請案送交境管局至今,己有足足半個月,而且距離預定舉行「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的十月中旬,也只剩下一個月零十日,但台灣當局仍遲遲未有批覆。為此,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日上午由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書記長蔡錦隆等率領,直接到「陸委會」詢問。但雙方經半小時磋商後,曾永權走出會議室向守候的記者表示,陳雲林赴台的機率已趨近於「零」。

由於曾永權一行與「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勛、主任秘書詹志宏的會晤,是閉門進行,故曾永權「已趨近於零」的結論,只可算是單方之詞,未知「陸委會」方面的真實態度如何。但從雙方正式會晤前的對話看,似是陳雲林一行赴台的大門,仍未有關死。未來一個多月的事態進展如何,還要看雙方尤其是「陸委會」是否會發揮高度的政治智慧。

實際上,曾永權一行昨早一進入「陸委會」會議室,尚未待拍攝的記者們退場,就急不及待地向劉德勛等人提出三個問題並要求回答:一是究竟政策上是否同意陳雲林來台?二是如不同意陳雲林來台,其他六十五人是否同意來台?三是「陸委會」要求事前協商,國民黨智庫願意搭橋,作為協商中介,「陸委會」可否接受?

曾永權這三個問題顯示,國民黨的「最高目標」,是爭取陳雲林赴台;倘「陸委會」仍以種種藉口阻撓陳雲林赴台,則還有「最低目標」,就是也要爭取大陸代表團的其他成員赴台。當然,從較早前智庫的言論看,如果「陸委會」繼續阻撓,也不排除這次「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將改在大陸地區舉辦。

國民黨的策略,是進可攻、退可守,做好了多種準備。不過,似是也緊緊捕捉到「陸委會」其實也是希望能讓陳雲林赴台,但卻又要利用此機會促成兩岸磋商,從而製造海峽兩會「恢復談判」假象的心理,提出了「如不同意陳雲林赴台,仍將爭取大陸代表團其他成員赴台」的「以退為進」訴求,並對外聲稱「陳雲林赴台機率趨近於零」,甚至還出放風將會易地舉行「論壇」,進行心理戰,讓生怕錯失「陳雲林赴台」機會的「陸委會」,陷於進退兩難、天人交戰,擔心自己提出的「事前磋商」藉口會弄巧反拙的窘境。

實際上,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台灣當局許可陳雲林赴台,都將是一盤「只賺不賠」的生意,求之不得。尤其是在陳水扁正陷於一系列弊案的漩窩之中,及正面臨「倒扁」暴風之時。陳雲林的赴台,就不但可將之利用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倒扁」壓力,而且也能向敦促兩岸恢復會談及對台灣當局拒絕陳雲林赴台表示不滿的美國人有所交代。因此,曾有內地的立場較為「強硬」的學者對此有點不以為然,認為此時安排陳雲林赴台在客觀上等於是給陳水扁「送暖」,暗中「挺扁」。

既然是機不可失,為何台當局卻仍是故作扭捏,欲「批准」卻先要擺出一副「不予許可」之態?關鍵是在於「陸委會」要將陳雲林赴台的效益「最大化」,捎帶上「事前磋商」的「附帶利益」。為了誘使對岸自覺不自覺地走進「恢復海峽兩會接觸、磋商機制」的埋伏圈,就拋出了「海協回函海基會」的誘餌。而大陸方面當然是識破了這個陷阱,就以海協發言人公開談話是經獲授權作出為由,拒絕回函,並反將「陸委會」一軍:只要「陸委會」正式宣佈同意陳雲林赴台,便可就陳雲林赴台技術安排事宜以適當名義進行磋商。

因此可以說,「陸委會」對待陳雲林赴台一事,也分別懷有「最高目標」和「最低目標」。「最低目標」當然是同意陳雲林赴台,「最高目標」則是要藉陳雲林赴台申請案,捎帶上「事前磋商」並須海協先行回函的訴求。從目前跡象看,在未來一個月內,「陸委會」仍將會堅持「最高目標」。但到最後一刻,「陸委會」則可能擔心會因「貪大失小」,而白白錯失讓陳雲林赴台,在客觀上可為台灣當局「送暖」的難得機會,就會改為爭取「最低目標」,宣佈同意陳雲林赴台,並按大陸提出的方式進行事前磋商。

因此,劉德勛昨日對曾永權的三個問題,就既不正面回答,也沒有完全拒絕,似是要在爭取「最高目標」的同時,也為最後落實「最低目標」而留有餘地,因而表示台當局始終秉持「事前磋商,相互尊重」的處理原則,希望大陸盡速派員與台灣進行磋商,以利後續安排。那個「海協回函」的「門檻」,並沒有被再次提起,而「希望大陸盡速派員與台灣進行磋商」之語,其實也可被視為「宣佈同意陳雲林赴台」的委婉表達。

既然如此,為何曾永權卻公開表示陳雲林赴台機率已趨近於「零」?或許,這是曾永權亦已捕捉到「陸委會」這一表達上的變化,而故意使出的「激將法」。

在兩岸磋商春節台商包機之時,時任「陸委會」特任副主委的邱太三曾說過一句名言:只要是有意讓它成事的,再大的問題也將是小問題;反之,只要是刻意不讓它成事的,再小的問題也將會成為大問題。陳雲林赴台既符合台灣民眾的利益,也符合台灣當局的利益,為何就不能比照「再大的問題也是小問題」的做法,撇開明知做不到的「海協回函」,而向「陳雲林赴台」這個樂見其成的事情,開放綠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