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湛江市赴台人員後代的聯絡交流,開拓對台工作新渠道為反獨促統鬥爭服務 加強對湛江市赴台人員後代的聯絡交流,開拓對台工作新渠道為反獨促統鬥爭服務

自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分別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到祖國大陸訪問並與之會談後,反獨促統鬥爭及兩岸交流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此基礎上,最近由共青團中央和中國國民黨青年團聯合在北京舉辦「兩岸青年論壇」,使到國共兩黨的交流已經進一步向青年組織交流拓展。

青年代表著未來,也決定著未來。兩岸關係的前途和兩岸青年的命運息息相關,兩岸關係的未來落在兩岸青年的身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岸青年決定著兩岸關係的前景。因此,兩岸青年加強交往,擴大交流,加深感情,積累共識,就能為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搭起一座希望之橋。兩岸青年對彼此的每一分感動和認識,都將化為搭建這座橋樑的棟樑。

兩岸青年交流比較沒有歷史的包袱,也就可以跳脫過去老舊的邏輯思考,讓兩岸關係出現新的契機。為此,加強對台灣青年的工作,十分重要。因為無論是所謂「外省人」的第三、四代,還是所謂「本省人」的後代,對祖國大陸的認識和認同感都較為單薄。但與此同時,年輕一代的「台獨」基因卻又較少,較為容易接受和欣賞大陸的各項建設成就,並樂意於到大陸讀書、工作,甚至還出現了台灣女青年嫁給大陸男青年的情況。因此,加強與台灣青年的聯絡交流,有利於幫助他們的消除隔閡,強化其對祖國大陸的認識和認同感,進而阻遏「台獨」思想的泛濫擴散。

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也隨著《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和兩岸黨際交流的開展,台灣的民情有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那些因為深受日本殖民教育或受過舊國民黨政權「白色恐怖」迫害的老「台獨」分子,隨著年齡的老化,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逐漸式微,並將在十年內帶著其「台獨」花崗岩腦袋壽終正寢。另一方面,台灣的青年一代,並無其前輩的歷史和思想包袱,而且通過出洋留學、經商,或是透過網絡等先進通訊手段掌握到世界各地的真實訊息,眼界比較開闊,知道「台獨」在國際社會並無市場,只是死路一條。因此,如果能針對這樣的特點,加強與台灣青年的交流,並邀請他們多到大陸走走、看看,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兩岸的血緣、親緣、文緣、俗緣,同出一系,大陸的情況也不是象民進黨當局所抹黑的那種情況,再經他們返台後在日常生活中向親友傳播其感受,「台獨」就將越來越沒有「市場」。

為此,近年大陸方面開始重視做台灣青年工作,並將之當作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反「獨」促統的重要一環。這幾年,全國台聯在每年的暑假,都組織了「台胞青年夏令營」,邀請台灣青年參加。由於反應熱烈,報名參加人數眾多,還發展到組織各省區的分營,這除了是起到「疏導」作用之外,還讓台灣青年能深入到各省、區參觀交流,直接了解當地的民俗人情及經濟建設,並在與大陸青年的交流聯誼中,從相遇、相識到相知,拉近了兩岸青年的距離,讓兩岸青年的心更近、情更真。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並將之深化和廣化下去,是有利於阻遏「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圖謀的。

一九四九年後,有一批湛江市籍的國民黨黨政軍教人員赴台。據《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及《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所載,曾任「國民代表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及將軍等職務的湛江市籍赴台人員,就有陳學談、陳德元、陳翰華(以上湛江市區),陳元瑛、招德培(以上吳川市),梁應棱、廖日忠(以上廉江市),鄧定遠(雷州市),陳寧清(遂溪州),何?、祝夏年(以上徐聞縣)等人。另有李漢魂等雖未赴台定居,但亦曾在國民政府中出任過要職。他們雖已過世,但其後人仍然生活在台灣地區或移居海外。加強與上述湛江市籍赴台人員的後代的聯絡交流,將有利於促進國家統一大業和兩岸交流深入發展,也將可為我市對台工作增添新的異彩。為此,建議如下:

一、由市委統戰部、市政府台辦、市台盟、市台聯、台商協會等涉台機構、團體及市青聯等出面,與「中華民國」廣東同鄉總會、台灣省高雷同鄉會、台北市高雷同鄉會等團體合作,組織湛江藉赴台人員的第三、四代(以青少年為主),進行返鄉尋根之旅並作聯歡。

二、由市委統戰部及市台辦、市台盟、市台聯、市青聯等機構、團體出面,與全國台聯接觸洽商,以雷州話與台灣地區流行的閩南語同屬閩南語系,容易溝通及有親切感等理由,爭取全國台聯將每年暑假舉辦的「台胞青年夏令營」,在我市舉辦分營,讓他們領略港城湖光美色及濃鬱的雷州民俗文化,因而加深對祖國大地的感性認識。

(按:這是作者向湛江市政協提交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