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爭取將「二十四道拐」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的建議(上) 關於爭取將「二十四道拐」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的建議(上)

新華通訊社貴陽分社於二00五年六月十一日發出電訊,稱在貴陽召開的貴州錐狀喀斯特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文本審查會議決定,將我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的錐狀喀斯特,正式參加「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國家建設部亦已決定,將我省的「錐狀喀斯特」〔峰林〕,與廣西的「塔狀喀斯特」、雲南的「針狀喀斯特」〔石林〕,重慶的「天坑群」等組織「捆綁」在一起,作為一個項目共同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決定。因為在我國已申報成功的三十一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項目中,尚未包含有石灰岩組成的溶岩地貌地質項目。如申報成功,就可填補我國在《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空白,當然也是改變我省至今尚未有項目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與我省具有豐富的自然與歷史人文資源的不相適應情況。更重要的是,「申遺」成功對於當地來說,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可使我省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響亮品牌,從而促進我省旅遊業進一步發展,拉動一方經濟增長。並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有成員國的共同保護和集體援助,甚至可爭取聯合國撥款加以維修保護。尤其是在戰爭中,不能成為軍事攻擊目標,庇祐附近居民。

然而,我們也須要有申報失利的思想準備。隨著近年世界各國「申遺」競爭趨於激烈,「申遺門檻」不斷提高。世界遺產認定制度特別照顧遺產分佈的廣泛性和代表性,特別鼓勵和支持還沒有世界遺產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申報本國遺產,「凱因斯決議」更規定已擁有較多遺產的締約國,每年只能申報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申報失敗後,今後再不得申報。另外,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審議各締約國申報項目時,將會根據各類因素綜合、衡量及反覆比較,優先核准具有獨特性質的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紅嬰、資深旅遊文化人士王建民合著的《世界遺產概論》學術專著〔中國旅遊出版社二00三年八月出版〕中,有幾段文字,就值得我們深思:

一、對遺產自身價值進行評估研究,不能僅僅局限在中國惟一、國內獨有的框架裡面,一定要知己知彼,對《世界遺產名錄》十分熟悉。中國的申報工作中,曾有過不少因此而失敗的例子。如黃果樹大瀑布,毫無疑問是中國最大的瀑布,但與已經進入名錄成為世界遺產的其他瀑布相比,差距則顯而易見。《世界遺產名錄》中瀑布類型的遺產項目,諸如阿根廷的伊瓜蘇國家公園項目中的伊瓜蘇大瀑布、津巴布韋和贊比亞共有的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大瀑布,都是幾倍、幾十倍大於黃果樹。因而,不了解、不熟悉《世界遺產名錄》,失敗則是必然。〔第189頁〕

二、在一份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文件中,也表達出了這樣的意見:《世界遺產名錄》並不一定考慮那些具有國家重要性的遺址。評估一個地點是否具有世界的與全球的意義,必須與位於相同生物地理範圍在內的同樣生物群系內的其他遺址進行比較。據報載,中國西南地區的不少溶洞,申報世界遺產的熱情也很高。但對《世界遺產名錄》中已經有多少溶洞,知之就不多了。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統計,已經有四十個喀斯特地區注冊成為世界遺產地,都是以地下河流與相聯的洞穴及喀斯特地形為特色。由此不難想見,中國如再申報喀斯特地形特點的溶洞,成功的幾率會有多高。〔第189頁〕

三、對申報的遺產項目進行自身價值的評估時,要對「真實性、完整性」的原則進行認真把握。遺產地本身環境及周邊環境問題,是中國的原有的世界遺產受到最大抨擊、最難解決的頑症。申報新的世界遺產,則必須在事先就注意到環境的重要性。按照世界遺產的要求去偽存真,犧牲短期的、自殺式的開發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的石林保護管理因不符合國際公認準則是其申報鎩羽而歸的一個重要原因。申報失敗後,前世界遺產中心主任馮.德羅斯特的講話就委婉表達了國際社會的看法:「你們的石林從地質年代、形態、種類、規模和特徵上還是有獨到之處的。如果你們能找到一二處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痕弔〔人造景點、題記、旅遊設施等〕的原始狀態的石林,還是可以申報為世界遺產的。」〔第188頁〕

上述三點,都與組成「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幾個石灰石溶岩地貌的地區,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因此,我們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申遺,要有「一顆熾熱紅心,兩種思想準備」。申報成功,固然好事;申報失利,也不要氣餒。因為「東方不亮西方亮」,畢竟在我們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民族特色濃鬰的貴州省內,還有更多更具獨特意義的自然人文資源。其中同是位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之內的晴隆縣的「二十四道拐」,就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於「文化遺產」六項條件中的第六條「與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關係」的規定。

(上,這是作者向貴州省政協提交的提案,該提案榮獲貴州省政協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度優秀提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