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爭取將「二十四道拐」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的建議(下) 關於爭取將「二十四道拐」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的建議(下)

根據我省作家鄧茜、陳亞林合著的《歷史的彎道──二十四道拐》一書〔解放軍出版社二00五年一月出版〕所載,「二十四道拐」,俗稱「二十四道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的一段。古代稱鴉關,當地人又呼之為半關。位於晴隆縣城南一華里,蜿蜒於海拔一千七百九十九米的晴隆縣西南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時援華美國物資、部隊,主要是通過國際大通道──史迪威公路──滇緬公路,經滇黔公路,聯通前線與重慶,由援華的美國公路工程部隊修築。因為山勢蜒蜿陡峭,史迪威公路在此拐了二十四個S狀彎。從高處望落,甚具圖案美感,且氣勢磅礡。戰後美國出版的〈醋瓶子喬的戰爭──史迪威在緬甸的敵後》一書〔英文〕的封面,就是採用「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照片。此後,「二十四道拐」隨著該照片而聞名於世,廣為傳播。而今年,正好是「史迪威公路」建成通車六十周年,也是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回顧歷史,溫故知新,意義更為重大。

「二十四道拐」如能爭取到國家「申遺」,應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申報,與「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的「世界自然遺產」,是兩種不同類型,因而可以避免「重疊」。而且,由於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團結抗戰、互相支援的產物,而且也反映了中美兩國人民在極端困難下攜手共建的精神。這就特別迎合主要是以西方人為主的評審委員們的欣賞、審評口味、習慣和情意結,比單純強調東方色彩的申報項目要強項得多。因此它的申報成功機率,相信應會是較高。

可能有人認為,「二十四道拐」只有六十多年歷史,可能與「世界遺產」的概念有一定距離。其實,《世界遺產名錄》的內容固然大多是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一九六0年建造完成的巴西利亞,卻因其獨特價值於一九八九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此時距其建成只有二十七年。實際上,與「二十四道拐」同一時期的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和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就已被收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恰巧這兩個項目與「二十四拐」一樣,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遺物。但前兩者都是帶有被動受害性質〔目前我國政府正在整理並準備申遺的「七三一遺址」,也是被動受害性質〕,而「二十四拐」則剛好相反,是主動抗擊的正義戰爭產物,正好填補上述項目的空白。因而獲審核批的機會,也相應較高。

可能也有人會認為,「二十四拐」的規模太小,不足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然而,評審「世界遺產」其中一個精神,是「不以大小見短長」。匈牙利的霍洛克村,只有不到一百人口,但因其人文氣息豐厚,而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因「小」而失色。論規模,「二十四拐」比霍洛克村要壯觀得多。

更重要的是,「二十四拐」的「原真性」特強,未受人為破壞,周邊環境也較單純,較少受到人類商業開發活動污染,只需搬遷或深埋新近興建的輸油管即可,工程簡單,並不複雜。而「原真性」與「獨特價值」一道,是「世遺」的兩個最重要條件。而且也將減省搬遷補償、修繕等方面的經費。

從上述分析來看,我省「二十四道拐」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有利條件,尤其是其所蘊含的國際合作抗擊法西斯侵略方面的豐富人文內涵,或許比我國許多已列入「申報世遺預備清單」的項目要強得多。為此,建議省委、省政府統籌相關部門,包括宣傳部、文化廳、建設廳、旅遊局、文史館、公路局,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暨晴隆縣人民政府等,盡速組織專家投入該項工作,整理相關文件,向中央政府上報,爭取將「二十四拐」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通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再由中央政府統籌安排,按有關規定要求向世界遺產中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下,這是作者向貴州省政協提交的提案,該提案榮獲貴州省政協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度優秀提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