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昨日當面揶笑筆者「從來沒有為我們說好話」那樣,「陸委會」及其「白手套」昨日舉辦的兩項活動,果然真的是黨全沒有為香港回歸十周年和「一國兩制」政策說好話。而且何止是「沒有說好話」,簡直是要藉香港回歸十周年之機,將「一國兩制」大肆地醜化一番。
實際上,昨晨由台灣智庫和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港澳政經研究中心主辦,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合協辦的《香港主權移交與「一國兩制」施行十周年的回顧與反思》座談會,單是從其所請來的香港與談嘉賓,全是請一色的「民主鬥士」--香港民主黨主席何俊仁,「長毛」梁國雄,及香港民主黨常委兼「關心香港前途小組」召集人林子健,就可知這個座談會是要唱甚麼調的了。
來自香港的「民主鬥士」要唱衰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這還是屬於「可以理解」的範疇之內。但何俊仁卻進一步擴大解釋說,有鑑於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大陸一天不民主化,台灣抗拒回歸亦是「理所當然」的,難道要台灣在今天香港式的「一國兩制」之下,實現退「民主化」嗎?這就使人感覺到,「民主鬥士」的做法,多少也有一點迎合以至討好民進黨當局「以民主抗統一」的政治立場了。
「民主鬥士」們在集中攻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有關香港特區的權力來源的同時,卻又不得不驚嘆,由於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措施得當,而促香港市民的心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亦即「人心回歸工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林子健引述三天前香港大學公佈的一項民調指出,「想不到的是」,有四成至五成的人支持特首候選人要與中央預先溝通和有篩選機制,予中央一位可信任的候選人。為此,林子健坦言,「這個結果讓我吃了一驚。我想這個民調若出現在零三年和九七年之前,結果絕對不可能是這樣子」。這反映出香港市民已經把中央視為生活中的主幹,林子健又表示,早前吳邦國的「中央放權」言論和馬力否認「六四屠城」的言論,除了掀起一陣批評,民調有幾個百分點下降外,整個社會很快回復正常,相對零三年以前一些左派的類似言論,馬上會激民憤的情況已經不再。而在馬力的言論後,香港有一個區議會的補選,結果民主派的一方大敗。馬力的言論為何一點效應都幾乎沒有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反省香港社會到底是怎樣?」
林子健還介紹了他最近與一些大學生談論普選問題的情況。他說,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是抱有極「左」的看法,「實在是嘆為觀止,嚇我一跳」--大學生們認為香港不夠成熟進行普選,擔心選出一個很爛的特首。也有人認為香港市民的愛國心不足,恐怕會選出與中央對抗的人,影響中央管治。更有人擔心民主制度會產生不穩定因素最終給外國介入,把香港變成伊拉克。林子健的這些言論,既是向台灣當局「報驚」,又是大有「無可奈何」之嘆。
有意思的是,林子健還居然總結了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自二零零三年後改善管治技巧的特點:一、「SARS」疫症後,經濟復甦。中央提供了「CEPA」,「自由行」等經濟政策支持,穩定了春號港人的信心,提高了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二、董落曾上,平息民憤。而曾蔭權比董建華的政治手腕高明,進退有道;在面對危機處理和任命官員方面。反應快和準。明顯的改善,挽回了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信心。三、改善情報工作。二零零三年「七一」前的情報工作依靠「土共」,而資料都是欺上瞞下。零三年「七一」後,由中央直接派人與民主派人士溝通,當中有不少善意、惡意、收買和滲透的工作。四、對傳媒的曲線控制。由於部份傳媒要北上賺取利潤,又恐得罪中央,所以自己審查就愈來愈嚴重。而傳媒報導民主派消息,均以「反對」和「激進」為焦點,而市民漸感煩厭,抽離現實,欠建設性,沒有政策的感覺,從而在市民對民主派欠缺執行政策能力的懷疑上雪上加霜。林子健還特地指出,媒體將民主派形容為「反對派」,這個詞彙在政治學上倒是正常,但卻予市民一個「凡事反對」的感覺,從而產生厭惡感。五、商界利益與官商勾結。香港資本家北上投資形成利益結合。中小企業為了生的利益,他們一定討好北京政府。這都使商界不敢與民主建立關係,產生「麻瘋效應」。
「陸委會」在昨午舉行的國內外媒體茶敘會上,果然是公佈了有關香港回歸十周年的「說貼」--《香港移交十周年研析報告》。該「說貼」的主旨是:香港移交十年,中國介入日深,「高度自治」變成 「高度統治」。其主要內容則有:一、港府自我縮限,中國強勢介入,「高度自治」質變;二、「人不釋法」凌駕基本法,箝制香港發展;三、陸港緀濟融合,香港經濟風險隨而增高;四、 司法獨立屢受衝擊,損害法治基礎;五、「自我審查」心態蔓延,框限新聞言論自由;六、國際投資未撤離,惟關切民主與水去治的維持;七、台港民間往來熱絡,官方互動仍待加強;八、一百七十五件爭議事件考驗中國「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可以說,這個「說貼」是香港回歸十年來,批評意見最多的一份。這當然是與陳水扁近來種種對北京不友善的態度密切相關,也是要藉以此來作為抗拒「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藉口。
(更正,昨日本欄第三段「擬任外長」,為「升任處長」之誤,合更正)
(台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