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委會」發表的《香港移交十周年研析報告》「說貼」中,盡管對「人大釋法」等政治領域頗多批評之語,但對經濟、文化及台港交流等領域,也不得不承認事實,做了較正面的述論。這就顯示,香港回歸十年來在經濟等領域的成就,就是連民進黨當局也不敢貿然否定。因此,對於盼望能發展經濟的台灣民眾,還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啟發性的。而對正在以「拼經濟」為選戰主軸的馬英九、蕭萬長,也將能起到一定的鼓舞和支持作用。
「說貼」最為實事求是的一段,是「陸港經濟融合成為趨勢,但須面對若干挑戰」。「說貼」說,香港在移交中國前,經濟發展均保持一定水準。「九七」後,由於受到亞洲金危機的衝擊,復因全球緀濟大環境不佳,「SARS」疫情爆發,以及自身經濟轉型問題,香港經濟每下愈況,並出現通貨緊縮,港人對於經濟前景的信心亦逐漸動搖。失業率更一度超過百分之八。隨後在全球景氣轉好,以及中國刻意釋出多項經濟優惠措施協助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
長期以來,香港經濟表現與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密不可分。「九七」前,香港的製造業即不斷移住中國大陸,從而使香港轉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香港移交中國後,與中國的經濟融合仍然是左右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為穩定香港政治、安撫香港人心,在香港經濟低迷之際,釋出多項優惠措施,包括: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陸續開放共四十九個城市居民赴港「個人遊」、放寬香港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的範圍,及近期的准許中國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而由中國華南各省發起的泛珠三角合作也納入香港,中國與香港兩地融合更形迅速。
雖然香港一般輿論認為,兩地經濟融合屬必然趨勢,也對香港經濟有益,但是仍有若干意見提出質疑。有論者謂,香港經濟「中國化」將令香港喪失固有國際化都市的特色,減損競爭力;也有意見指出,香港的經濟價值將因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依賴而貶值,甚至會影向自治空間。另外,部份學界及專業人士認為,「CEPA」實施成效不彰,零關稅幫助有限,服務業及相關專業人士在中國市場仍面臨許多限制及高投資門檻,而「個人遊」受益者只限於遊客集中的區域,弱勢的低下層難享成果。
「說貼」又稱,輿論指香港未來經濟的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如香港面對廣東等地的競爭,「被邊緣化」的危機浮現;而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一九九一──二零零一年衡量貧富差距指標的吉尼係數值呈上升趨勢),也會影響社會穩定。另,空氣污染長期困擾香港,屢為外商垢病,且危及經濟發展,但因多數污染源自中國,不易協調處理。值予注意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研究指出,中國若發生貿易戰、投資大幅縮減及金融不穩定等現象,將導致香港經濟成長在兩年內累計減少三至六個百分點。此顯示如何因應中國經濟波動的風險,是香港致力與中國融合時,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若干輿論分析,香港必須能有效處理伴隨陸港經融合而來的挑戰,並且維繫其自由市場及健全法制等傳統優勢,方能確保其競爭力,維持經濟增長。
在談到「陸港互動頻繁,社會新問題隨而衍生」時,「說貼」認為,香港自移交以來,中國與香港兩地的人員往來、經貿合作、基層建設的連接日趨密切。雖然有如「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曉光的意見表示,北京一再挺港措施,已惹地方眼紅,就算中央願意協助,香港也應有政治智慧不要再向北京提出太多要求。但中國除前述所提多項經濟挺港措施促進陸港融合外,更積極安排香港公務員、社團精英、各級學校師生參加國情體驗旅遊活動,期望加速香港融入中國。惟陸港兩地融合,也為香港社會帶來新問題。
個人遊衍生的治安問題,備受關切。中國在二零零三年開放香港個人遊後,目前已有四十九個城市,近三億居民可利用個人遊方式赴港旅遊,根據港府公佈的資料,累計赴港個人遊的旅客已達一千七百二十萬人次,在二零零四年至二零零六年期間,為香港帶來二百二十七億港元的收入。
然而,個人遊也為香港帶來新的社會治安問題。例如中國人士藉由「個人遊」在港逾期停留,衍生搶劫、竊盜、乞討、賣淫等,以及中國孕婦藉由「個人遊」赴港產子佔用醫療資源等問題。
新移民的融合,是另一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現行每天有一百五十個名額供中國人士移居香港,據香港大學社工系教授周永新統計,自一九八五年到二零零五年,持單行證赴港的中國人士已達八十六萬人,但陸港兩地民眾在教育內涵、法治觀念、政治意識、生活觀念上的差距仍大,新移民的加入,不僅衝擊香港原有的社會體制,而龐大且陸續增加的中國移居人士也增加了香港的社會福利負擔,造成港人與中國新移民間的嫌隙。
「說貼」在談到「台港民間往來維持熱絡,官方互動仍待加強」時指出,台灣當局在香港移交後,將香港定位為有別於大陸地區之「特別區域」,就是希望台港人民往來,維持原有的直接方式,並進一步全方位推動台港關係發展。故在香港移交以來,台港間往來維持熱絡,香港也仍是兩岸經貿及人員往來的重要中介地,但在官方往來方面則有待加強。
港上市的台資企業也已近五十家,對在港台資企業的服務與支援,已是「政府」新課題。
台當時為促進香港各界人士了解台灣自由化、民主化及全球化的經驗,亦廣邀香港各界人士來台參訪及觀選,期使渠等實地了解與親身體驗台灣社會民主多元發展與經濟開放進步之風貌。故近年來,「政府」持續推動放寬港人入境相關規定,如可由網上取得入台證、社團來台慶祝國慶申請入出境證件可享有免費優待、來台工作人士之子女可就謮外僑學校;宣佈歡迎香港中資媒體來台駐點;加強對香港在台學生之照料與服務以及吸引港澳生來台就學等措施,均使台港民間往來更形密切。這十年間,台灣赴港人員由一百八十九萬六千餘人次增至二零零六年二百九十五萬五千餘人次;香港訪台人數亦由十七萬七千餘人次,增加到二零零六年的三十三萬三千餘人次。亦爭取到在香港機場內設立櫃台,為往來兩岸三地旅客提供便捷的服務。
「說貼」最後指出,台灣當局多次呼籲港府儘速來台設立辦事機構,以便為台港兩地民眾提供更佳便捷的服務。今年三月,曾蔭權先生連任第三屆特首,我政府期望曾先生在無競選連任壓力下,能務實推動台港交流,促進兩岸和平穩定關係的發展。
(台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