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攻擊一江山的兵力部署
1949年10月浙南解放後,國民黨政權浙南行署撤銷,浙海地區,群龍失首。來自各地的反共遊擊部隊,蜂擁到大陳島來。國民黨決心堅守大陳,解放軍則決心奪取大陳。1952年4月29日,軍委作戰部(後改總參作戰部)部長張震起草了樹金門島、上、下大陳作戰方針的建議》,由聶榮臻總長、栗裕副總長轉報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先打大陳,後打金門的作戰方針。
張震第一次提出了以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奪取大陳的思想,並就部署提出建議:
“1.陸軍以奉化之21軍兩個師擔任(一個師在寧波、一個師在象山),以黃岩之師為第二梯隊,以便必要時(如台匪增援,胡匪收縮集結時)使用。
2.華東海軍全部參加,求得在實戰中取得一些經驗。據我在上海及舟山與海軍同志研究,現有海軍對付國民黨海軍是蠻可勝任的。估計除上下大陳現有敵艦外,台灣可能以一艦隊(全部20艘,計2800餘噸)來援。我火炮速度均較敵強。華東海司還提議,以魚雷快艇同時參戰,對付援敵。
3.因海軍參加,防止敵機轟炸及協同陸軍作戰護航等,要求空軍參加,內定以杜-2式轟炸機、伊爾-10俯沖機各一個團,拉-11、米格-15各一個團參加,並以上海、嘉興、杭州為基地參戰,但應進行海洋航行訓練,按實況華東現有空軍已可勝任。”
人民海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到浙東參戰後,大陳的國民黨軍逐漸處於劣勢。1954年11月13日,我軍擊沉國民黨護衛艦“太平”號。
中共中央領導人從美蔣條約中也注意到:美國沒有承諾協防大陳等沿海島嶼,奪取大陳的時機已經成熟。1954年11月30日,總參謀部就命令華東軍區: “為了打擊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堅決反對蔣賊賣國陰謀;為了進一步推進海防對敵鬥爭,保衛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為解放沿海島嶼和最後解放台灣、澎湖創造條件,華東軍區部隊應於12月20日左右攻佔一江山島。”12月9日,華東軍區上報攻打一江山島的作戰計劃,彭德懷上報毛澤東。12月11日毛澤東批示:“彭德懷、栗裕同志:因美軍正在浙東海面作大演習,攻擊一江山時機目前是否適宜,請加考慮。”彭德懷同栗裕總參謀長、陳賡副總參謀長磋商後,當日以軍委名義電告華東軍區: “鑒於美蔣條約已簽訂,台州地區正多風季節,我之准備尚未充分完成,因此攻一江山行動不宜太急,時間可延至明年1月,也不必限於攻一江山島。”華東軍區接電示後,18日又向軍委建議:仍以攻一江山為有利。軍委於12月21日答復華東軍區: “同意攻一江山,只要准備好了,就發起攻擊。”
成功轟炸大陳
時間進入了1955年。經過幾個月的緊張准備,三軍的演練已經基本完成,戰前的偵察、後勤。部隊動員、組織協調工作都已就緒,只等選擇合適的戰機了。
為了保証一江山登陸作戰的成功,最重要的是隱蔽戰役企圖。這就需要對大陳國民黨守軍進行連續打擊,保持高壓態勢,使其不敢輕易出動。前指命令空軍選擇時機出動,對大陳島進行轟炸,重點是大陳碼頭停泊的國民黨海軍艦只。
1955年1月8日,為打擊大陳海港內錨泊艦艇,南空司令聶鳳智派空20師強擊機低空出航進行轟炸。當時陸上各觀測站天氣報告雲高均為600—800米。基地實測雲高640米,海上目標區雲高為3000米,任務可以進行。可是當強擊機編隊從筧橋機場飛至東錢湖上空時,飛機報告雲底高只有540米。機群受雲層阻擋無法執行轟炸任務,最後奉命返航。因不能帶彈在機場著陸,只得將炸彈全部投在杭州灣水中。
9日天氣轉晴,預報戰區仍為少雲但風速增大,可有6至7級。首批編隊是在機場風沙大、能見度差的不利條件下,打開夜航燈和克服90度側風的困難情況下起飛的。
這天共出動強擊機40架,轟炸機28架,殲擊機8架。
12時35分,由副師長張偉良率領的轟炸機群開始起飛。下午3時全部飛機安全返航著陸。戰果是擊沉敵“中權”號坦克登陸艦,重傷“太和”號護航驅逐艦,並擊傷其他艦艇共4艘。
這次任務,海上大風幫了忙,使敵艦在避風中挨打。但風大也影響了投彈的命中率。張偉良副師長在向指揮員匯報戰況時,惋惜地說:風太大了,影響了投彈,否則會多擊沉幾艘敵艦的。
同日夜晚,海軍魚雷快艇一大隊102號艇從白岩山冒著風浪出擊,在與其他快艇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捕捉住國民黨軍艦目標,獨立攻擊,在23時19分以一發魚雷命中國民黨炮艇“洞庭”號,將其擊沉。這一系列的突擊勝利使我軍達到了預期目的:
(1)削弱了國民黨大陳守軍的力量,限制了國民黨空軍和艦艇的活動範圍。擴展了我軍的海、空優勢,奪取了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使登陸戰鬥的准備和實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迷惑了敵人,使其摸不清我軍的行動意圖,保証了戰鬥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在我攻擊一江山的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備期間,大陳國民黨軍還以為是一般的轟炸與炮擊,直到我軍登陸部隊開始行動,國民黨軍才摸清我軍意圖,但已來不及增援了。
(3)參戰各兵種,尤其是空軍在實戰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積累了戰鬥經驗,對以後協同作戰轟炸效果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在我軍的不斷打擊下,失去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大陳國民黨守軍,已經陷入絕境。當時在大陳島的陳振夫回憶: “1955年春節前,大陸東南沿海,氣候惡劣,達半個多月,都刮著強勁的東北季風,台灣大陳間海上交通運輸,因是中斷。一江地區司令王生明膺選為國軍戰鬥英雄,于年節前應召來臺北,參加英雄大會。1月3日以後,大陳防衛部述電催促王司令返防。因為根據近日來情報顯示判斷:正面共軍,即將有所行動,急待王司令回去鎮守。王司令匆匆搭上‘中’字號艦,於7日回到大陳。劉廉一司令官正在著急,聽到王司令已經回來,當夜就召見他,囑他盡速回轉一江山去。10日,共軍各型轟炸機八批115架次,先後飛人大陳港上空,對停泊港內整補下卸中的大陳艦隊與運補船艦艇,猛烈轟炸。我陸上及艦上高射炮火,雖全力射擊,但終因無空中支持掩護,以致多艘艦艇,中彈受傷。當晚,大陳全區進入戰鬥戰備。劉司令官特別顧慮一江防務,遂指示立刻派遣專艇,把王生明司令連夜送回一江。此後一星期間,敵海空軍活動頻繁,不斷襲擊我艦艇,我艦隊終被迫退駐南麂,浙海門戶洞開。大陳情勢,已到了暴風雨欲來的前夕狀況。”
三軍協同攻克一江山島的經驗教訓
1955年1月18日的早晨,一江山島海區風平浪靜,萬里無雲,是個難得的好天氣。
8時,按照預定的計劃,空軍轟炸機三個大隊、強擊機兩個大隊開始對一江山島進行火力准備。另以一個轟炸機大隊對上下大陳島國民黨軍指揮部和炮兵陣地進行轟炸。
進攻北一江山島的1營第二梯隊於17時30分先後攻佔了守固村和東山頭,粉碎了國民党軍殘餘部隊的抵抗。至19日2時,登陸部隊肅清殘敵,全部控制了南北一江山島。國民黨守軍被擊斃519人,俘虜567人,共1086人。國民党一江山守備司令王生明自殺,中校大隊長王輔弼受傷後被俘。繳獲各種火炮53門、火箭筒27個、輕重機槍68挺、各種槍支834支及軍火物資。在登陸哉鬥過程中我軍也付出了較大的傷亡,據戰後統計:步兵犧牲393人,傷1037人;海軍傷131人,犧牲13人。總計傷亡1574人,主要發生在灘頭和縱深戰鬥過程中,步兵占絕大多數。張愛萍後來總結經驗教訓說: “這次作戰的教訓,是部隊上去多了,傷亡較大。當時主要考慮集中優勢兵力,力求一舉登陸成功,也就是不依靠二梯隊就可以解決戰鬥。因為對整個登陸作戰的全過程能否始終保持空中優勢,尤其對第二梯隊登陸時,我空中能否完全掩護,還無絕對把握。所以才決心將第一梯隊全部登陸,這樣比需要時臨時派遣增援部隊更為可靠。但一江山島是個特殊的地形,戰場狹窄,我進攻部隊隊形密集,以致遭到敵人隱蔽的側射火力點、洞穴火力點和一些復活火力點的殺傷。”這也說明,島嶼登陸作戰是十分艱苦和殘酷的。作戰的雙方都是有進無退,必然進行激烈的戰鬥和搏殺。
三軍協同一江山島登陸戰役,取得了勝利。這是我軍各軍兵種首次實施的合作進攻戰鬥,它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參戰兵種多,戰鬥組織和協同動作複雜,是我軍過去戰鬥中從未有過的。這是一次成功的、初具現代化登陸作戰規模的戰役,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成長為具有現代作戰能力的合成軍隊。其戰鬥力和作戰水平都躍上了一個新高度。
之後,美國拒絕協防大陳,國民黨軍黯然撤離大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