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中國社科院9日發佈的《中原藍皮書》表示,中原經濟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設立中原經濟區有利於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所謂中原經濟區是指以河南省為主體、涵蓋山西等臨近省份部分地區的區域經濟綜合體,土地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其中,農業人口達1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近1/7。全區有1.9億畝耕地,占全國耕地資源1/10以上,提供全國1/6的糧食產量。藍皮書指出,今後中原經濟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所占的地位只會強化不會削弱。
藍皮書介紹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糧食生產格局發生很大變化,已從過去的“南糧北調”轉變為“北糧南運”,糧食消費呈現剛性增長。同時,受全球人口增長、耕地和水資源約束以及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供求將長期偏緊。國際市場的穀物貿易量僅為中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左右,可供進口的糧食資源有限。
2010年中國糧食產量5464多億公斤。藍皮書預計,到2020年全國的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5725億公斤,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增加260多億公斤的生產能力。人均耕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十二五”及今後一個時期,糧食增產主要依靠單產提高,主要倚重基礎設施改善和農業科技的貢獻。
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指出,將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改造中低產田。
以河南為例,藍皮書介紹說,每改造一畝中低產田,可新增糧食產量150到200公斤。河南現有5000萬畝中低產田全部改造後,可以增加糧食生產能力75億到100億公斤。此外,通過科技進步,至少可以提高糧食產量15%。到2020年,中原經濟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將提高150億公斤。
但中原經濟區的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糧食比較效益低、糧食生產者和產糧大縣的積極性不高。藍皮書認為,設立中原經濟區,有利於正確處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之間的關係,統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係。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長李克9日明確指出,中原經濟區不會走以犧牲農業、糧食、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路子。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部長劉懷廉解釋說,中原經濟區需要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競爭力;不會以犧牲糧食和農業、糧農利益為代價,推進工業化、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