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舉行海峽兩岸追憶辛亥革命志士公祭禮

【新華社武漢4月5日電】5日,清明時分,在武漢城郊的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舉行了海峽兩岸追憶辛亥革命志士公祭禮。辛亥革命志士後裔、台灣同胞、辛亥革命研究學者、大學生等在公祭禮上追憶緬懷了辛亥革命時期的先賢英烈。

由武漢市殯葬事業促進會、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武漢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聯合舉辦的辛亥革命百週年海峽兩岸追憶革命志士公祭禮,旨在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促進全球華人大團結。

公祭禮上播放的《辛亥英烈頌》將在場追憶先烈的人們帶回到100年前的中國,武昌城的那聲槍響,推翻兩千年帝制,掀開了中華民族一百年振興夢想的扉頁,使中國踏上民主共和的征途。

辛亥革命志士、鄂軍都督府內務部書記官朱峙三後裔胡香生老人說,社會各界如此重視辛亥革命志士、重視辛亥革命百年慶典,我感到欣慰和高興,這是人們謀求國家富強、民族興盛的努力,也是當今從歷史傳統、革命先烈精神中尋找價值的一條路徑。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系一年級學生徐歡說:“年輕的大學生一代,時常出現價值混亂和精神迷茫,清明節來祭奠辛亥革命志士和先烈,他們的精神為我的生活昭示了正確的方向。”

在主祭儀式上,辛亥革命志士後裔代表張成群恭讀祭文,敬獻祭文、追贈禮、敬獻鮮花等儀式舉行之後,紅白亮色氣球排成“1911”字樣放飛藍天。

前來參加公祭的台灣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高雄文化學會理事鄧文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辛亥革命過去了100年,但是辛亥精神長存。我們為先烈感到驕傲的同時,更要與時俱進,為國家、民族的興盛繼續作出貢獻。”

台灣宜蘭大學校長、台灣湖北文獻社社務委員劉瑞生在公祭禮上說:“有100年前辛亥革命志士為了國家民族振興奠定基礎,開創時代,才有後來的革命進程,也才有今天我們的安康生活,我們要感謝他們,同時也要繼承他們的精神,這一點無論大陸、台灣,還是海外的華人都有共識。”

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帆船賽在廈金海域舉辦

【中新社廈門4月5日電】廈門大學6日將迎來建校90周年華誕。作為廈大90年華誕慶典活動之一,“廈大嘉庚杯”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帆船賽5日至6日在廈門五緣灣至金門海域舉辦。

經國台辦、國家體育總局批准,廈門市政府、金門縣政府連袂主辦的本屆賽事,是繼海峽杯帆船賽之後,兩岸攜手打造的又一個重要帆船賽事。

主辦者稱,本屆賽事是目前大陸規模最大的高校帆船賽,共有包括廈門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廈門工學院和金門大學、臺北海洋科技學院、澎湖科技大學、東華大學、真理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等在內兩岸15所高校的19支帆船隊,約160名選手參賽,比賽共設場地賽、長航賽及總成績三個獎項。

比賽5日在廈門舉行起航儀式,廈門至金門拉力賽隨之展開。6日,金門至廈門拉力賽和場地賽將舉行,晚上舉行頒獎晚會。

湘台23年喜結良緣逾3萬對

【中新社長沙4月5日電】隨著海峽兩岸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不斷深入交流,兩岸婚姻也進入一個良好發展期。資料顯示,在1989年至2010年的23年間,湘台兩地共有31635對新人喜結良緣。

這是5日在此間舉行的“湘台婦女交流座談會”上公佈的資訊。據湖南省民政廳婚姻登記處統計,從1989年湘台結緣第一對兩地婚姻以來,截至2010年共登記有31635對新人,其中2004年人數最多,有3241對。

湖南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調研員張宏表示,近幾年湘台兩地婚姻統計資料表明,兩岸婚姻已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主要體現在“老夫少妻型”向“年齡相當型”轉變、清一色“臺灣新郎大陸新娘”型向“臺灣新郎大陸新娘”和“大陸新郎臺灣新娘”型轉變、“無感情基礎婚姻型”向“自由戀愛婚姻型”轉變、“學歷懸殊型”向“學歷對稱型”轉變等四個方面。

成立於2009年的臺灣中華婦女党在“促進兩岸和諧、促進文化交流、服務華人女性”的創黨宣言努力下,正積極為在台大陸新娘提供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權益爭取等服務。其党主席塗明慧女士說,她們通過舉辦“大陸新娘模範家庭表彰大會”等方式,宣揚大陸新娘對臺灣社會、家庭穩定的貢獻與奉獻,期許通過他們的模範事蹟與經驗,為在台大陸新娘提供學習榜樣,共同為臺灣社會、家庭穩定以及兩岸民間交流創造更積極有利的條件。

2005年嫁入臺灣的湖南岳陽姑娘鄧玲接受記者採訪時,甜蜜地誇丈夫“孝順父母、疼愛包容她”。他們是在2002年的一次旅行中偶遇相識,3年後走進婚姻的殿堂並定居臺灣。“起初的新奇感過後,很快陷入了一種孤單感中。”鄧玲表示,自己是在丈夫的鼓勵下主動走出家門,參與身邊老鄉會活動,才漸漸適應現在的生活。

嚴雋琪: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新華社太原4月4日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2日在山西介休舉行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閉幕式上說,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創造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新文化。

嚴雋琪說,在中華文化的寶庫中,傳統節日形式生動、內容豐富,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魅力。在這些民族的傳統節日當中,最容易喚起我們對親人、對朋友、對家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和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愈來愈頻繁多樣的民間文化往來,為兩岸四地的各界人士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研討學術、交流感情、增進共識的平臺。實踐表明,加強兩岸四地文化交流合作,不僅符合兩岸四地發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潛力巨大,前景非常廣闊。

嚴雋琪指出,當前重要的是要對中華傳統文化給予現代闡釋,使其在服務現代化建設、服務當代人的精神需求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要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並加以融合、創造,發展出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滿足廣大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新文化,這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需要,也是對世界實現和諧發展作出的貢獻。

3日,嚴雋琪還就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晉中市進行了實地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