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生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已經1年多,但是給人的感覺是沒有特別明顯的施政理念,而某些政治團體除了不斷批評政府施政之外,似乎也提不出讓人信服的政策建議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原因是本澳現時仍缺乏成熟的政治環境,政治團體和特區政府在政策論述上的水準仍需加強,表現在政府的施政水準有很多的不足,而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的議政及參政水準亦需要提高。
政壇的“鸚鵡學舌”現象
從一段時間的觀察來看,本澳政府施政或者政治團體提出的政策建議,發現有些人比較喜歡“鸚鵡學舌”,經常“執人口水尾”,他們不但對此渾然不覺,甚至還樂此不疲。
所謂“鸚鵡學舌”,是鸚鵡學人說話。比喻人家怎麼說,他也跟著怎麼說。本澳某政治團體高層似乎就有這種傳統,其某位前議員發言喜歡將別人說過的東西“總結”一番之後,就作為自己的觀點,以致有傳媒行家戲言“錯過其他議員發言無所謂,他還沒說就可以,到他說就知道其他人之前說過什麼了。”而該團體的現任議員好像也“繼承”了這個傳統,如最近政府推出政策引起社會爭議,眼看有議員在報章發表文章引起較大反響後,該團體的現任議員也急急發送文章去各大傳媒,可惜引起的反響差強人意。所以有人說難怪該團體給人暮氣沉沉的感覺,對青年人吸引力不大,選票也是靠“老人票”。
有網友說澳門政府的官員比香港政府官員好做,因為歷史上港澳各方面都有很緊密的關係,澳門受香港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和輻射很大,所以只要香港政府推出什麼好政策,澳門政府基本照搬可也,最多也是小修小改一下,網友戲稱“澳門政府推出政策慢,應怪香港政府未搞掂”。
有網友也指出,本澳有些遊行示威“專業人士”也有“鸚鵡學舌”之嫌,很多活動是跟著香港來搞,如香港有人通過網上動員,澳門也有人組織網上動員團體;香港的堆填區爭議等環保議題很受關注,澳門有人也找到了九澳飛灰的議題;香港有菜園村事件,澳門有青州坊木屋清拆事件。這一方面是港澳互相影響較大的原因,或多或少有相關團體互相“學習”的影子。問題是政府對此敏感度不足,在看著香港那邊的“熱鬧”的時候,不知不覺同樣問題“殺到埋身”,就手忙腳亂。
“鸚鵡學舌”的本質是,人家怎麼講,自己怎麼學,既沒有調查研究,又沒有理解消化,更沒有結合自己實際。表面看起來對政策反應迅速,善於學習,實際上是照抄照轉,是一種變相的偷懶和應付。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3個:一是作風不實,不願解剖問題,也不想動腦筋琢磨問題;二是本身素質不高,不會發現和分析問題,更不會解決問題;三是怕說錯話擔責任,與其講一些自己心裏沒底的話,還不如說點空話、套話。“鸚鵡學舌”的結果就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
山寨文化的創新和草根
與“鸚鵡學舌”相關,筆者想起早幾年內地興起的“山寨文化”,“山寨”一詞源於廣東話。是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其主要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通過模仿主流品牌產品的外觀或功能,並加以創新,最終在外觀、功能、價格等方面全面超越這個產品的一種現象。它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行業潛規則,建立了以山寨文化為基礎的價值序列。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創新、群眾智慧的烙印。
山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平民的生活中全面鋪開。其在社會生產、消費、市場、知識產權、管理和法制法規等方面所引發的激烈爭論,已經演變為山寨價值觀的衝突。贊成的一方,將山寨視為一種貼近草根的群體文化,狼性、創新的文化。否定的一方,則將山寨視為抄襲、剽竊、侵權的代名詞。雙方產生分歧的原因,在於對山寨文化處於何種發展階段和前途的判斷上出現了差異。事實上,如果將山寨當作自主創新和價值創新的必經階段的話,那麼山寨文化將會演變為主流的文化,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文化。
“鸚鵡學舌”與山寨文化都有模仿學習的特點,而世界上模仿學習的佼佼者非日本莫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經濟一片蕭條,但通過購買歐洲國家的技術專利,加快了創新步伐,也是由於日本企業的模仿好學的精神,使得日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日益提高。模仿創新比原來創新更貼近於顧客的心理,可以做一些對顧客更有價值的改進,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做的相當出色,他們對借鑒來的原始產品技術進行後續的技術改造以後,甚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幾乎難以辨認何者為模仿,何者為創新。新產品中融入了新的特性,從而更易於使用,解決了顧客的難題,更加符合顧客的需要,同時加工成本還大大降低,產品顯得更有價值。可以說,日本經濟能有今天的成就,多多少少也有過“山寨”的階段。
多些“山寨”少些“鸚鵡”
在今年全國兩會,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港澳應加強青少年工作,本澳部分政治團體對此敏感度較強,在2009年立法會選舉後就著手舉辦青少年活動,如成立青少年組織、青年議政培訓班、青年論壇等。特區政府對青少年工作也是十分重視,先後兩次主辦了與青少年的對話座談會,分別由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和行政長官崔世安帶領官員出席,社會反應給予好評。但是青少年工作並不容易做,其中最難是如何把握青年人的心態,瞭解及回應青年人訴求。
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和社會進步,青年人接收的資訊大量並多元,要把握青年人的心態和訴求,關鍵是抓住青年人關注的議題,無論是支持政府,還是監督、反對政府政策,都要尋找到令人關注的議題,並提出相關理由。
青年人大多帶有反叛性格,社會就有人認為其離經叛道。其實青年人喜歡標新立異,喜歡新鮮刺激,喜歡獨立思考問題,但一方面也有模仿的習慣。筆者認為,青年人的心理就是在模仿與創新之間搖擺,這種心態可以用“山寨心理”來形容。青年人善於模仿,但更希望創新,希望顛覆傳統的潛規則,建立以自己認可的文化為基礎的價值序列。青年人的“山寨心理”就是一種青年人的自救行為,它和“山寨文化”一樣帶有草根的特性,具有大眾智慧的烙印。
人不僅有記憶,以及與記憶相關的模仿;還有理解,以及與理解相關的懷疑(問“為什麼?”);尤其還更有創造,以及與創造相關的除舊佈新(進行實質上的“革故鼎新”)。這就是“山寨”的精髓。而只會“學舌”的“鸚鵡”,則惟一只有“記憶”和“模仿”,既沒有理解和理解之中的懷疑(不知道問“為什麼?”),更沒有創造和創造之中的除舊佈新(不能、不敢、不願“革故鼎新”)
所以,筆者認為,如果要在“山寨文化”與“鸚鵡學舌”之間選擇,那就寧願要“山寨”而不要“鸚鵡”。
“一國兩制”本身就是一項創新的事業,澳人治澳也是需要全體澳門人不斷探索完善,在此過程中,學習模仿其他地方的經驗必不可少,亦可以少走彎路,但學習只是“鸚鵡學舌”則對本澳並無好處。希望在學習模仿過程中多點“山寨”少些“鸚鵡”!期望本澳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寧學“山寨”,不要“鸚鵡學舌”,探索出適合本澳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