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的第三個座標:文化坐標

談兩岸關係,最常用的有兩個座標:歷史座標與地理座標。在歷史座標中,政治與時間足兩個主軸線,有人看過去,石人重現在,有人則追求未來,而統獨往往是爭議的焦點。所謂的「終統論」、「終獨論」、「維持現狀論」、「球體論」、「屋頂論」、二中三憲論」等等,都可以在歷史座標中找到它的位置。事實上,只要進入歷史座標,就容易陷入統獨之爭,而紅藍綠往往各有企圖,側重不同,解讀不一,各取所需,彼此沒有交集,不知浪費了多少的時間與精力。

國民黨二OO八年執政後,開始從地理座標來看兩岸。其中的兩個主軸線則是經濟與地理位置。此一座標上的台灣,位置適中,東方有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北方足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南方則接第五大經濟體的東協,至於西方,緊鄰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陸。馬總統說:台灣正可做為多邊交流的跳板,也可做為多方雙贏的平臺。從這個座標出發,台灣-方面與大陸逐步建立正常化的經貿關係,同時也開始與這超級經濟網路的所有國家建立聯結,發揮台灣的優勢。如果成功了,台灣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寶島」,融人東亞的經濟強國。所以馬總統呼籲超越歷史座標,從地理座標看兩岸。

不過,兩岸之間還有一個座標,那就是文化座標。地理座標著眼於台灣的經濟競爭力,文化座標則是一個綜合體,包括了生活方式、核心價值、文藝活動等等。所謂「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在這個座標的脈絡上才能顯現其意義。

兩岸文化交流受到各方關注

文化,似已成為兩岸交流的一項熱門議題,尤其人陸方面,近一年來更是屢屢提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二00九年兩岸經貿與文化論壇在長沙舉辦,與會者共同建議之一,就是將文化議題列為下階段兩岸交流的重點。今年,大陸文化部長蔡武率團來台,也出現了兩岸簽署文化交流合作協議的聲音。然而,什麼是文化?雨岸文化交流的內涵是什麼?這是值得深思探討的問題。

最近這幾年,我們最常看到文化交流,大概不出以下幾種形式:

(一)文物展覽:大陸各地或歷朝歷代的文物到台灣展覽,像兵馬俑、金縷衣、佛舍利、雍正文物、契丹文物等等。

(二)藝文表演:主要是各地戲曲,最近一些省級首長來台,幾乎都有藝文表演團體 隨行。另外,台灣的明華園、布袋戲、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等,也常常列大陸表演。此外,不少台灣歌星任大陸擁有廣大歌迷,經常辦演唱會。

(三)產業合作:主要是兩岸電影、電視、音樂的合作,至於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基本上還是起步階段,尚未成氣候。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些活動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已,但沒行深入觸及列文化的核心價值。一個社會,怎麼去看彼此,怎麼右其他社會,怎麼去對待一然,義追求怎麼樣的理想未來,形成了這個社會的文化核心。這些看法與態度,必然會形塑一個社會的制度以及生活方式。我們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就可瞭解其中具有非常豐富的多樣性;我們要區別兩個社會的異同,文化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判別標準。兩岸文化交流,比較少觸及到這個核心的部分,換言之,很少從文化座標來觀察與思考。本文想從這個角度提供一些觀察與想法,就教於關心兩岸文化交流議題的人士。

深層思考兩岸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文化」這個概念,有非常強烈的歷史與經驗意涵。所謂歷史意涵,是指文化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發酵積累,才會形成,而所發酵積累吝,則是 一個社會所經歷的特殊經驗。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台灣與於大陸者,不在一些客觀的指標,而在於文化。

自二00八年以來,兩岸交流頻繁,大陸觀光客來台灣的人數,今年可突破一百二十萬人。這樣的交流,對民眾的認知有什麼影響嗎?遠見雜誌長期固定的調查,或許可以提供參考。

根據遠見雜誌尺調,當民眾被詢問若兩岸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條件差不多時,贊成即可統一者,二00四年時為三十五‧九%,二00八年時降為十六‧二%;認為沒必要統一者,二OO四年時為三十八‧二%,二00八年時上升為六十六‧三%。在終極統獨立場方面,贊成雨岸最終應統一者,二00六年為二十八.七%,二00八年為十九‧五%;反對者二OO六年為五十四‧五%,二0O八年為六十七‧五%;贊成台灣最終應獨立為新國家者,二00六年為四十四‧三%,二OO八年為五十‧六%;反對者二00六年為四十‧二%,二OO八年為三十四‧一九%。這個數字說明瞭什麼呢?

這麼說吧!大部分台灣民眾支持國尺黨政府的兩岸政策,也就是在「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下,與人陸和解,並且積極開展交流。然而大分的台灣人在主觀上,或者說在文化上,與大陸人民並沒行共鳴。在文化座標上,可以深層看出兩岸的差異,也就是馬總統所謂的「台灣文化的特色」。

從人文精神型塑兩岸未來

這個台灣特色,說穿了,就是豐厚的人文精神。對台灣人來說,人文精神下是一個概念,而是滲透到生活小的許多層面,展現出來的生活方式。台灣人生活在自由環境中,政治上沒有威權,也沒有權威人物,任何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政治取向。台灣人對公共議題並不冷漠,電視叩應節目,看似吵鬧,卻提供了公民一個公共論壇的雛型。二OO六年十月,台灣出現了反貪腐的紅衫軍運動。紅衫軍,聽起來好像很肅殺但曾參與過的都知道,那裡沒有人注意藍綠,雖然對貪腐憤怒,卻沒有人挑戰制度與秩序,他們只是要告訴當權者,「禮義廉恥」的核心價值。台灣正在起步邁向一個公民社會。

人文精神也激發了志工運動。台灣的志工活動逐漸興盛,尤其是許多宗教界的志工,結合愛心與效率,獨創一格。台灣各地有災難,立刻有人奔赴現場;世界各地只要有災難,也可以看到台灣救難隊的身影。大家不會忘了陳樹菊,但台灣何止一位陳樹菊!

捷運上的秩序,電扶梯上左手邊為趕時間者留一個通道,象徵文明社會,更令人溫暖、貼心。公車上的禮讓博愛座,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台灣的人文精神及其所形塑的生活方式與制度,是中國歷朝歷代所未曾有的,這是台灣在近代史上經歷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台灣意識,就是植基在這個人文精神的文化座標中。筆者希望兩岸領導階層都能從文化座標觀照兩岸關係,相信任這個座標中,兩岸方程式何愁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