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5月8日電】 日曆即將翻到2011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屆三週年了。
當初地震發生後,澳門紅十字會(以下簡稱澳紅會)積極投身到汶川地震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和災後重建等各項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近日,記者採訪了澳紅會中央委員會主席黃如楷。
為了捐款者的囑託
說起援建汶川震區,黃如楷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兩年多來,澳紅會對汶川大地震受災地區的援助,覆蓋了四川、甘肅、陜西3省8市州的14縣區,共援建民房1874戶、學校12所、衛生院10所、衛生站29所、頤康中心7所。
黃如楷自豪地說:“如今,這些飽含著澳門市民愛心的博愛新村、學校、衛生院、頤康中心已投入使用,開始造福災區同胞。”
這次災後重建任務的難度和艱巨,對澳紅會來說,是一次巨大挑戰和嚴峻考驗。為了不辜負澳門市民的重託,最有效運用愛心善款,讓災區同胞早日受惠,早日重建家園,澳紅會迎難而上。
2008年8月,澳紅會在四川派駐重建工作組,直接在災區一線參與災後重建工作。根據澳門市民的意願以及紅十字會救急救難、安全可靠的援建原則,澳紅會援建項目的方向主要選擇民生工程,如民居、學校、衛生院、頤康中心等。
確保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黃如楷向記者介紹,這次汶川地震社會向澳紅會捐款捐物,是該會成立以來數額最多、規模最大、捐贈範圍最廣的一次。
為了確保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該會對善款使用實行全程管理監督。從項目選定、可行性評估、善款使用效益評估,到設計、招標、簽訂合同、善款支付程式等,都有一套嚴格程式。
黃如楷說,援建的前提是選擇一些合適的項目。但在偌大的災區,要選擇適合澳門紅十字會善款的實際情況的項目,確實是個很棘手的任務。
從2008年6月開始,澳紅會派出管理人員在四川省汶川、北川、綿竹、安縣、廣元、雅安等極重災區,做了大量考察。經過反覆的分析、調查、評估以及與當地政府多次磋商,最終確定了澳紅會目前援建的項目。
與此同時,在項目設計時,澳紅會強調在總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做到安全有充裕度、功能基本保障,讓設計更科學,更符合現實需求,使善款效益最大化。
杜絕豆腐渣工程
為確保工程建設品質,澳紅會規定,工程的重點環節,必須經澳紅會駐川重建工作組及工程監理人員現場檢驗認後,方可才能進入下一道工續。
而澳紅會援建的共有1524個建設單體要巡查監管,遍及四川5個地級市。兩年多來,為了巡察項目、監管項目,澳紅會的工作人員和工程監理人員,日以繼夜,不辭辛勞,奔走在各災區之間,行程超過11萬公里。
與此同時,澳紅會還想出了一記“高招”,就是發動受益群眾共同參與監管工程品質,這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澳紅會的工作人員每到一處工地檢查時,第一項內容就是先聽取附近民眾的反映,施工有問題的,村民會及時反映,而施工品質較好的,老百姓自然也肯定,形成了監管工程的良好氛圍。
黃如楷舉了一個例子:“在四川安縣塔水鎮一村民家,屋主告訴我,他以前也是搞建築的,當地建房不放鋼筋,只是石頭地基磚砌墻,你們援建的新房不僅有鋼筋,還有鋼筋網,我們可以安心睡覺了。”
黃如楷表示,這次汶川地震澳紅會所收到善款,以及援建工程項目的審計報告,待工程全部完成後,將交由有國際級資質的核數師事務所審計,審計完成後向澳門市民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