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會倡活化中南區文物建築

【本報訊】中南區坊會指福隆新街一帶街道不少建築物空置,建議政府以街道豐富的歷史底蘊和特色建築,加大力度將之活化為旅遊文創景點。坊會將舉行「舊區文物建築的保育與活化」論壇,為活化舊區建言獻策。

新馬路坊會會長李卓君表示,澳門中南區散落著不少很有價值的文物建築,例如散落於福隆新街一帶等街區,這些散落街區角落的歷史建築物,雖然名氣及價值不及歷史城區,但也是澳門歷史城區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份,極具歷史觀賞和保護價值,是澳門社會變遷的見證,也是本澳發展休閒旅遊業不可少的珍寶,非常值得當局保育與活化。

坊會的調查報告顯示,福隆新街及其附近街道共有290幢建築,其中最多為住戶(26%),其次為飲食(12%)店及手信店(11%)。另有107幢建築沒有運作,佔整體建築的37%。另外,在福隆區當中,具歷史價值建築為磚樓和清平戲院,另有五個土地廟分佈在福隆區,當中最靠近福隆新街的土地廟位於公仔圍與福榮裏,其餘三個分別為於柴船尾街、福寧裏及桔仔街。

坊會表示,政府正提倡多元發展,全力拓展創意產業,福隆新街這些文物建築,如果加入一些新元素,改善區內營商環境,就能吸引更多遊客到來福隆新街,實現活化。

坊會指福隆新街現時偶爾會見外地結婚人士到來拍攝婚沙照,政府可考慮美化這些建築物和街區,讓這裏成為婚紗拍攝熱點,吸引外地的婚紗拍攝旅客。又可透過政府的措施,使用福隆區的空置商鋪,邀請本地文創人士或團體,資助他們在福隆區表演,及進行藝術創作,吸引更多旅客到福隆新街觀光購物。

福隆新街擁有不少巷里,內含不少特色建築,因福隆新街路窄,車輛行駛必然影響街道行人,因此,除將這些特色建築粉飾,也應對福隆新街道進行規劃、優化。街道規劃可參考香港地區,於節假日將部份街道街設定成步行區,在街道上增加不同元素,如可參照目前仔或塔石廣場舉行藝墟的做法,或加設街頭表演和特色小排檔,將福隆區打造成街頭藝『墟』,或像外國流行的跳蚤市場,發掘各式各樣『墟』,吸引旅客和市民到福隆區『尋寶』,活化福隆新街及附近街道。

坊會認為,澳門舊區除澳門世遺景點外,還有不少未登記的建築群,如果把全澳舊區串速起來,把全澳一個個景點串連成城市樂園,相信這是活化舊區的最終目標。坊會建議當局在選擇某個舊區進行活化時,須有全局的眼光,逐步開展,把澳門變成一個真正能讓遊客漫步全城,慢慢細味的休閒、觀光旅遊城市。

李卓君稱,澳門《文遺法》至今一拖再拖仍未能出臺,如何保護及活化這些被遺忘、忽略的歷史建築,以把澳門建構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坊會將於2011年5月21日舉行「舊區文物建築的保育與活化」論壇,邀請香港和本澳的政府部門代表、專家、學者,以及街坊會負責人,透過論壇探討、分享彼此間的經驗,就舊區歷史建築的保育與活化各抒己見,為活化舊區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