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瓦良格”的最新猜想

延壽之後的“瓦良格”號,在擴展中國海軍的航母信息庫之余,能否成為裝備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按照外媒的觀點,今年之內或見分曉

本月上旬,“瓦良格”號被網民們賦予“人民日報+新華社”概念,驚起外媒“哇”聲一片。 起因是此前一個階段一組“航母大片”受國內網絡各軍事論壇熱捧,攝影師基本是民間航母發燒友,“模特”還是寓居大連造船廠的“瓦良格”號。圖說大意:經過9年的加減法,改建工作已近尾聲,老瓦終於要下水。

4月5日,人民日報主管的環球網洋洋灑灑選登了48張來自軍事論壇的圖片,並配發介紹:“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該工程正在進入收尾階段,該航母的大型艦橋(除主動相控陣雷達系統外)已接近完工。該航母已被塗裝成標準的中國海軍淡灰藍色。同日,該網站軍事綜合欄目以“巨艦即將出航 圓70年中國人航母夢”為題展示20頁航母照片。4月號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認為,改建後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將在今年進入海上試航階段,這將標誌著中國擁有航母—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今天,擁有航母,這個讓中國人魂牽夢繞了70年的夢想,這個讓前前後後幾代中國海軍軍人執著的夙願即將要實現了。 緊接著,新華社主管的新華網轉載了環球網圖片及文字。

儘管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3月31日曾說,對於航母,目前沒有其他新的內容可補充。但這並不妨礙老瓦的新聞一經新華網轉發,立即驚起外媒“哇”聲一片。 外媒轉載過程中突出“人民日報+新華社”概念,暗示本組圖片有中國官方的背景。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1月初訪華期間,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迅速研發可以摧毀航空母艦的反艦彈道導彈及雷達難以探測到的隱形戰鬥機表示關切,並強調稱,為使中國軍隊的戰略意圖更加透明,有必要加強安全領域的對話。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海軍副司令員徐洪猛回應老瓦是否將於今年部署的問題時說:“會有一個適當時間、適當地點、適當的人來宣佈這個事,我無權宣佈。”

儘管中國官方和軍方對航母的表態一直謹慎和持重,但當“中國”和“航母”疊加,話題常點常燃。前不久,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出席美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說,中國首艘航空母艦最早可能於今年夏季出海試航。”隨後,美聯社、彭博新聞社、法新社及英國BBC網站在4月12日、13日紛紛發出報道,關注威拉德的講話。在外國軍事專家和媒體的“建造”下,中國首艘航母似乎已經駛在不遠處。

“瓦良格”延壽之後

2011年年初,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為確保制海權並實現“島鏈戰略”,中國正在通過“航空母艦”尋找答案。文章援引路透社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軍事靈通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航母將會在今年7月登場。這是一艘購自烏克蘭、一直在大連進行改造的65000噸級航母。 韓媒稱,現在一些中國媒體正在爭論給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取什麼名字的問題,其中有“毛澤東號”、“北京號”等等。

韓國媒體所指應是2002年中國所購退役的“瓦良格”號。 2008年開始,它有了新的名字“施琅”號。沒有中國軍方或官方權威說法,這個名字迅速傳開。現在可查最早發佈這一名稱的是美國環球戰略網2008年1月9日引自“瓦良格號航母工作人員”透露的消息,文章還特別以括號加注,“施琅是清朝水軍名將,1681年領康熙帝命,攻下被前朝叛軍割據的臺灣。”

趕在2011年跨年之時,因熱炒中國航母而“揚名”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再次發聲:大連造船廠將“瓦良格”號航母的內部設施全部按照原設計圖修復,以此作為艦載飛機J15的海上測試平臺。

2000年,中國澳門創律旅遊發展公司花費 2000 萬美元從烏克蘭購得了尚未完工的“瓦良格” 號航空母艦(只完成工作總量的76%),雖然當時說要將該艦改裝為一座浮動賭場,但美國《中國簡報》2002年卻撰文稱,這艘艦被視為中國實現航母夢的新機會。 在出售之前,烏克蘭不僅將“瓦良格”號上的艦載武器裝備拆卸一空,而且毀掉了艦體中的所有管線,除上層建築得以保留外,該艦幾乎已成了一個空殼。但還是有不止一家外媒言之鑿鑿地認為,在購買該艦的同時,中國還獲得了相關的設計文件。儘管中方曾簽署了有關不會再將“瓦良格”號用於軍事目的的聲明,但還是有俄羅斯和西方的軍事專家認為,該艦將會被中國用作建造國產航母的原型艦以及訓練艦載機飛行員。

2010年11月18日,法新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瓦良格”號今年有望下水。2010年11月22日,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網站援引美國海軍的估計,指出中國軍方可能會從 2012 年開始對改裝後的“瓦良格”進行測試。 延壽之後的“瓦良格”號,在擴展中國海軍的航母信息庫之余,能否成為裝備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按照外媒的觀點,今年之內或見分曉。

傳說中的“北京號”

2008年12月23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黃雪平送給仍堅守工作崗位的外媒記者一份對胃口的“聖誕禮物”。“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具體要求中國政府將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認真研究考慮有關問題。” 此話一出,“中國何時有首艘自造航母”的問題引發競相猜測。

2008年12月31日,日本《朝日新聞》引述“中國某軍事和造船產業業內人士”的話稱,解放軍將於 2009年開工建造兩艘排水量5~6萬噸的航空母艦,並將於2015年完工下水。

2009年1月2日,香港《南華早報》再次引述“某軍方人士”的爆料稱,到2020年,解放軍將建造完成四艘中型航母。該人士還說,這些航母的排水量將達到65000噸左右,與“瓦良格”號基本相當。《朝日新聞》隨後撰文稱,其中兩艘將採用核動力推進系統,該系統的技術源自俄羅斯未完工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2010年6月,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揭秘”了正在建造“中國首艦”的上海長興島船廠三號船塢。 該文指出三號船塢“與眾不同”之處甚多:由武警把守,和二號民用船塢由廠方保衛人員承擔安保工作完全不同;船塢長580米,寬120米,圍牆高2.5米,足夠建造一艘類似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排水量約5萬噸的中型常規動力航母;互聯網圖片所顯示的“江南造船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承建中國首艘大型水面戰鬥艦艇”顯然是對“敏感詞”航空母艦的替代;農民工現住造船廠附近的長興鎮地區五層高的民工宿舍裏,他們的月薪平均在3000至4000元人民幣,這種待遇比一般農民工高出二至三倍。《漢和防務評論》主編平可夫更偏向將“北京號”命名給三號船塢裏的這艘神秘的中國自造首艘航空母艦。

2010年12月16日,日本《朝日新聞》稱,中國國家海洋局屬下研究機構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在最近發表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中提及,2009年中國便制定了建造航母的構想及計劃。 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2月18日報道稱,中國去年秘密啟動航母建設項目,解放軍海軍首艘航母將於2015年下水,到2020年時,其將建立起航母艦隊。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網站也在12月21日報道,有中方消息人士透露稱,中國將會在2015年完成首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排水量在5萬~6萬噸)的建造工作,而首艘核動力航母預計將會在2020年下水。按照他們的估計,2010年年底,傳說中的“北京號”已經鋪設完龍骨。

等待看點

在外媒看來,一系列圍繞航母的合作正在中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展開。 美國環球戰略網近日撰文指出,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在黃海葫蘆島新建了一個航母飛行員訓練中心,並指其與烏克蘭的訓練中心相似。

2008年12月8日,美國戰略網援引烏克蘭“尼特卡”訓練中心(專司航母艦載機滑躍起降訓練)消息人士的話說,該中心正在幫助中國培訓艦載機飛行員。 文章稱,中國2006年10月曾首次派遣由海軍副司令率領的大型軍代團,參觀烏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航空兵訓練中心,及位於克裏米亞半島的“尼特卡”訓練中心。訪問期間,中烏雙方還討論了烏克蘭幫助訓練中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和培訓航母飛行員的可行性。從那以後,中國工程師、飛行員、海軍技術專家便開始頻繁訪問“尼特卡”訓練基地。

《漢和防務評論》也宣稱,曾在擁有蘇聯航母搖籃之稱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工作過的烏克蘭技術專家和熟練工人,已經陸續進駐上海長興島,幫助缺乏熟練工人的中國建造航母。《漢和防務評論》因此推斷中國首艘航母的建設是“摸著石頭過河”。

而在去年8月,以利用Google Earth揭露各國國防設施著稱的“影像情報分析”網站刊登出一張Google Earth衛星照片,顯示在陝西閻良機場新辟了一條約300米的短跑道,末端是一個向上翹起的斜台。網站特別指出,在前蘇聯海軍位於克裏米亞的海軍航空訓練基地,也有非常類似的設施,用來讓飛行員練習在航空母艦的滑跳式甲板起飛。

2009年2月3日日本《朝日新聞》稱,俄羅斯和烏克蘭在航母設計和建造方面將向中國提供技術幫助,中國已經獲得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的設計圖紙,這是前蘇聯計劃建造的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

當年1月,以國防部長尤裏葉哈努羅夫為首的烏克蘭代表團訪問中國,雙方就發展軍事合作問題展開討論。有海外媒體猜測,中國最感興趣的產品當屬烏克蘭的艦船發動機,特別是航母所需的大型發動機。烏克蘭在DT-59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出了UGT-16000及UGT-25000渦輪發動機,這兩種型號的發動機已經成為通用電氣公司為大型艦船生產發動機的主要競爭者。 而這正是“瓦良格”號航母整修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艦上原本安裝的蒸汽渦輪發動機在2002年中國購入時要麼尚未完工,要麼已經遭到破壞。

是否由烏克蘭發動機助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