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網絡管理、協助市民正確使用網絡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子悠

曾經有人將互聯網的出現和應用比作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的確,從互聯網出現至現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普及,因其具備快捷、方便、信息量大、影響範圍廣等特點,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方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事物總有其兩面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所帶來的一些副作用也開始讓人類社會頭疼。如何透過管理淨化網絡環境,讓人們正確看待和使用互聯網,把握好互聯網這把“雙刃劍”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而本澳亦不可落後,否則必受互聯網亂象的糾擾,影響自身發展。

互聯網危害何其多

雖然互聯網出現和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無人能夠質疑。但是,在正面作用之外,互聯網所帶來的危害也不容我們忽視。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線民數量激增,但是對互聯網的認識和掌握卻良莠不齊。也因此不法分子對此加以利用下,很多的網絡犯罪隨之而來。所謂網絡犯罪,理論界有學者認為“網絡犯罪就是行為主體以電腦或電腦網絡為犯罪工具或攻擊物件,故意實施的危害電腦網絡安全的,觸犯有關法律規範的行為”。在行為方式上包括以電腦網絡為犯罪工具和以電腦網絡為攻擊物件兩種;在行為性質上包括網絡一般違法行為和網絡嚴重違法即犯罪行為兩種。目前出現的主要網絡犯罪形式有:駭客攻擊、電腦病毒傳播、通過網絡傳播淫穢製品、盜用帳號、篡改資料資料、侵犯知識產權、傳播垃圾郵件、進行網絡線上賭博和網絡恐怖主義等。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為網絡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達到數百億美元。

可能單純說網絡犯罪,一般市民可能認為那是“高科技、高智商犯罪”,難以琢磨和理解。不過在具體生活中,我們也能接觸到互聯網所帶來的危害,其中最為直接的就是提供虛假消息、透過盜竊個人資料騙取錢財或者網上出售“貨不對版”物品等的網絡詐騙。據筆者所知,此類事件在本澳也已經有出現,並且還在呈現擴大趨勢。另一直觀的危害就是對青少年不良影響,不單是色情、暴力的渲染,讓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侵蝕,更直接的還是表現在青少年網絡成癮影響學業、人際關係上。這一點也已經有不少的社會調查予以佐證。

網絡推手造成的危害尤其需要注意

如果說一般網絡犯罪造成的還只是經濟上的損失。對社會環境、社會秩序的影響還不是很大的話。那麼一些被稱為“網絡推手”、“網絡暴民”的人士,其所作所為就是對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產生產生不利作用。就比如早前內地發生的“浙江樂清一村長遭撞死,傳被5人按住碾死。”的謠傳事件。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這一村委會主任“因捍衛百姓權利被謀殺”的謠言一度在網上擴散。當地公安機關經過再三調查證明,浙江溫州樂清市蒲岐鎮寨橋村原村委會主任錢雲會死於交通事故。這一事件,比較典型地反映了網絡推手製造謠言、推動謠言擴散,導致謠言在網上流傳、扭曲、裂變的現實,許多線民因此難辨真假、信假為真。再到近些時候的“搶鹽防輻射”事件等等。“網絡推手”和“網絡水軍”們利用普通群眾不能及時瞭解事實真相的特點,大肆散佈謠言,達到其特定目的。甚至曾經出現過利用人們善良心理騙取錢財的事件。

類似的事件在本澳雖然不是很多和很嚴重,但是也不是沒有,比如金融海嘯期間,就曾經有人發佈銀行遭到“擠提”的資訊,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惡劣影響。而且筆者亦注意到,本澳較大的一些網上討論區中,也有人故意在一些社會問題上,片面和有選擇的發佈資訊,挑起話題,甚至是曲意指責或者謾。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社會團體和公眾人物也在自己的網頁上曲意誇張和擴大某些問題,期望引起關注,擴大影響,並將一些社會問題無限“上綱上線”,提升到政府行政或者政制制度層面,以此製造社會矛盾,達到某些政治等目的。

如今,一些關於網絡犯罪或者因網絡言論推動而出現的過激行為雖然並不是很多和很嚴重,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這些問題的預防,而是要未雨綢繆,及早做出思考的做好應對預案,防止事到臨頭時的“慌亂”。

全社會共同應對是解決問題基礎

雖然本著“一分為二”的精神來看待,互聯網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可以不誇張地說,網絡在當今世界無處不在。而上網本身也並非壞事,我們必須承認網絡的普及還給我們的日常生活乃至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不過正如前面所言我們還是要提高警惕,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網絡的某些特性,並有針對性加強自我預防。有關學者的總結或許對我們就有借鑒之處:

首先,網絡的虛擬性,由於網絡是超乎現實的,是虛擬的,故它不受現實的制約,在網絡中的隨意性很強,各種可能都會發生。所以我們要避免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網絡上,在一個沒有時空的限制,沒有道德規範的約束的情況下,應降低我們對網絡生存環境的虛擬性所產生的依賴心理,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於網絡之中不能自拔,使的人際關係淡漠、情感疏遠、道德滑坡,甚至產生心理問題。

其次,網絡的虛假性,上網的人是魚龍混雜,良莠難分,各式人都有,心態各異。在網絡聊天中,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份子信誓旦旦謊話所欺騙,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有的人污言穢語,俗不可耐;更有的人巧設騙局,暗藏禍心。所以“網絡有風險,上網須謹慎!”

再次:網絡的膚淺性,由於網絡的監控力度還不夠完善,而有些線民上網沒有經驗,思想單純,心理準備不到位,心理防線讓人一攻即破,讓某些人有可乘之機;更有人在網上肆意散佈一些垃圾資訊,甚至齷齪的畫面及不文明的圖像。部分網絡文化也越來越膚淺,我們應該加強自律和自控力,提高品味,加強對美的鑒賞和反思,及對時間的敬畏和珍惜。

第四,網絡的偏激性,有些人利用網絡言論的自由性,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漫、侮辱,發洩不滿,對他人製造了惡劣的影響,說話肆無忌憚。這也是我們應當注意的,雖然我們有言論自由,但不應當在網絡上公開的發表一些偏激的言論或文章;另一方面,我們也提高自己的是非辨別能力,認清真善美、假惡醜。

雖然,上面說的都是些大道理,似乎誰都明白,但在實際中能夠真正把握和落到實處的確又不多,終歸是“當局者迷”,具體使用互聯網的還是每一個市民,如何讓大家樹立起正確的面對互聯網的觀念還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或宣傳、或教育,不斷強化正確的觀念,才能讓這些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深入人心。

政府管理義不容辭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互聯網有利有弊,不管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從趨利避害的正常角度而言。互聯網的現狀註定了旨在維護網絡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的網絡管理成為各國政府無法回避的職責。

研究網絡管理的專家指出,目前世界上網絡管理模式較為成型的有新加坡模式、英國模式和美國模式三種,分別是政府干預、行業自律、市場調節原則。同時各國重點在網絡法規建設方面進行了各自積極的探索。有關部門對世界42個國家的調查表明,大約33%的國家正在制定有關互聯網的法規,70%的國家在修改原有的法規以適應互聯網的發展,有92%的國家對互聯網進行不同程度的審查和監督,有26%的國家出現對互聯網的執法案例。一些專家認為,互聯網絡法律應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並認為可以分為網絡管理法、網絡私法、網絡安全法和網絡訴訟與仲裁條例。

從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除了通過相關法律管制網絡不良內容氾濫外,亦有國家專門組建“網上員警部隊”,負責有關案件的調查、跟蹤、鎖定和破獲等。並且採取了各種網絡管理輔助措施,諸如:美國遊戲軟體按年齡分級、英國課餘活動占去上網時間、韓國網吧電腦有遮罩軟體、法國家庭公約限制上網、日本遊戲網吧稅率提高等。

但是反觀澳門,在此方面的進展卻是不多,只有一部通過不長時間的《預防和打擊電腦犯罪》法案。坦白講該法案所涵蓋的內容仍是有限,有許多的問題並無觸及到。但是儘管如此,卻也曾遭到個別標榜“自由”人士的反對,因此,本澳在網絡管理上需要走的道路還有很遠。但是有一點卻是要注意,那就是網絡管理絕對不能危害到言論自由等公民的基本權利。否則就真的會成為某些人士口中的“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