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不談兩岸互設辦事處的真正原因

中國國民黨昨日下午舉行中常會,安排剛從美國發表演講歸來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針對臺灣駐港澳機構更名、開放大陸旅客「自由行」,以及訪問美國的成果等三個議題,在中常會發表專題報告。馬英九在聽取賴幸媛的報告後,針對駐港澳機構更名的部分發表講話指出,台灣派駐港澳機構的更名,在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因為它不只是名稱的形式,還包括地位的提升,功能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尊嚴的保障,的確是臺港澳關係四十五年來的一大突破。馬英九還表示,港澳臺關係能有現在的發展,對雙方都有利。這顯然是兩岸關係已經和緩改善走到了某一個程度之後,港澳臺關係才能有了這樣的一個改變,這個對雙方來說,當然都是有利有幫助的。

顯然,馬英九是將台港澳關係與兩岸關係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兩岸關係獲得長足發展,台港澳關係才能得到突破性的發展。而反過來,台港澳關係的重大突破,同樣也可促進兩岸關係加快發展。

而賴幸媛和「新聞局長」楊永明日前在美國的談話內容,則有微妙差異。他倆表示,近來台灣與香港、澳門關係的突破,與兩岸關係是「不同領域的兩件事」,馬政府目前「完全沒有規劃」比照台、港、澳模式在北京設辦事處。賴幸媛說,兩岸過去三年建立制度性協商機制,很有成效,運作順暢,兩岸今後仍循海基、海協二會機制協商,臺北在香港設「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後,並未考慮到北京設類似機構。楊永明也指出,臺北大幅提升與港澳對等關係,確實是馬政府近來對外關係一大突破,但這不能與臺北與北京關係「作等號或連結」,台港澳關係突破,可視為「臺北與國際交往的一個延伸」,與兩岸關係或有重疊,但「角度有差異」,「這不是兩岸關係談判上取得新突破」。

也就是說,在台灣不少人面對台港澳互設辦事處的喜訊中,進一步憧憬著海峽兩岸也互設辦事處之時,賴幸媛、楊永明算是頗為冷靜的兩位官員。其實,早在本月初臺北、香港、澳門同日宣佈互設辦事處,及台灣駐港澳機構升格更名之時,賴幸媛就已經明確表示,台港澳互設辦事處與海峽兩岸互設辦事處,是不同的兩回事,「一碼歸一碼」。

賴幸媛、楊永明的說法,與馬英九昨日的談話內容,其實並不矛盾。因為馬英九是從宏觀的視野談論兩岸關係與台港澳關係的互動作用,而賴幸媛、楊永明則是以具體操作的角度來比較兩岸關係與台港澳關係的細微差異。

但仍然有不少人在憧憬著台港澳的互設辦事處,將能促進兩岸之間也能互設辦事處,並認為倘能在未來半年內辦成此事,對馬英九「總統」選情和國民黨「立委」選情都將有加分作用,並能有力地駁斥蔡英文所主打的「馬英九無能」牌。

實際上,台港澳關係是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份,因而也就註定兩者之間必然是互相發生影響作用。而且,根據「錢七條」規定,香港、澳門兩特區與台灣地區的關係,凡涉及官方的事宜,都是屬於兩岸關係的範疇,必須得到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或由中央人民政府具體授權行政長官處理。因此,這就佐證了台港澳互駐辦事處的議定,是經過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的。既然如此,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促成兩岸互設辦事處,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部份台灣人的憧憬。

比如,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會長張五嶽教授就在《聯合報》發表文章說,台港澳互派辦事處,及台灣派駐港澳機構的統一正名,並獲得便利禮遇措施,此一組織與功能的強化,不僅是四十五年來台港官方互動關係的大事,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特別是未來兩岸可能互設代表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影響。文章說,雖然去年台方已設有「台旅會」,並派遣楊瑞宗為駐北京辦事處主任,但僅具旅遊功能而無簽注等業務。目前兩岸「經合會」正在協商互設辦事處,也與台灣目前駐港澳機構等綜合性辦事處的功能定位截然不同。因此,外界高度關注伴隨著台灣駐港澳機構的正名與強化,其對未來兩岸互設機構,更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由於該文獲得《參考消息》轉載,可說是該憧憬也得到了北京至少是其輿情部門的欣賞。

但為何賴幸媛卻會有此冷靜想法呢?是否這就是馬英九所賦予她「踏煞車」功能的充分發揮?有一種說法是,馬政府擔心有關兩岸互設辦事處之說,在「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之前,會遭民進黨攻擊為「香港化」、「賣台」,從而影響得票率。這或許是有一定道理。但所謂「香港化」,只是一個悖論。因為「陸委會」在宣佈台港澳互設辦事處時就指出,「辦事處」是帶有半官方意涵的,因而已大幅提升台灣駐港澳機構的位階。張五嶽也曾指出,「辦事處」其實就是向「非邦交國」派出的「領事館」。按此邏輯,應是台港澳關係「國際化」才對,哪有「台灣港澳化」之理?!因此,這個擔心是完全無必要的。

也有人認為,賴幸媛如此說是實事求是的表現,因為目前兩岸互設辦事處的條件尚未成熟,如果現在就大吹大擂,但屆時又未能實現的話,就將會令渴望者大失所望。

其實,馬政府不急於兩岸互設辦事處,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兩岸互設辦事處的議題,已經是屬於兩岸政治談判或兩岸政治對話的範疇內容。馬政府目前仍然堅守「先經後政」底線,不願在其第一任「總統」任內開啟兩岸政治對話的大門。如果馬政府同意互設辦事處,那就等於是自我破功。因此,就此角度而言,不談互設辦事處問題,實質上就是馬政府婉拒進行兩岸政治談判的手段。

實際上,兩岸互設辦事處,是倘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必然產物。如果繼續就此大作輿論,就有可能會形成海峽兩岸準備進行政治談判的假像。對此,「陸委會」港澳處處長朱曦就曾指出,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是「先經後政」,現階段仍專注於經濟議題,而互設辦事處毫無疑問是政治議題。再說,涉及政治議題,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台灣法律,目前的法律條文是否要修改,「若法律不允許,很難做」;其次,要看是否得到島內大部分民眾的共識。

當然,兩岸政治談判不等於是統一談判,也並不抵觸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方針。相反,更有助於「不武」。因為,倘進行政治談判,在尚未涉及「統一」議題之前,必須先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這就完全符合馬英九的「不武」政策。

(發自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