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生
“水面細風生,菱歌慢慢聲;客亭臨小市,燈火夜妝明。”夜市經濟自古就有,到如今更是發展勢頭強勁。不少城市已經把夜市的建設當做新的經濟增長點、城市的特色名片來打造。本澳多個民間社團也對此充滿熱情,提出了各種方案,但多年來一直未能成事,相關部門解釋的原因多多,其實最根本原因是主管部門不想吃力不討好,懶得作為。
開設夜市民間熱政府冷
夜市為主要於夜間做買賣的市場,可能販售雜貨、飲食、遊戲等。夜市常是熱帶、亞熱帶國家的重要觀光景點;在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是庶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多年來,本澳多個民間社團提出了多種的開設夜市方案,如北區工商聯會提出,將筷子基北灣已經廢棄的賭船改造為博彩博物館及觀光夜市,或者在佑漢區尋覓合適地方,開設有澳門特色的夜市;新橋街坊會提出在十月初五街及康公廟前地等開設夜市,以帶動舊區發展;飲食業商會建議在澳門美食節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在西灣湖前地開設常設性夜市……曾經有一段時間,開設夜市的討論在本澳社會頗為熱烈。
但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對民間開設夜市的呼聲,回應起來並不熱烈,每次只是以官腔回答:正在研究相關方案,尋找合適地點。在多次被傳媒逼問之後,才對在西灣湖前地開始夜市的方案表示認同,但後續工作一直不見蹤影,而對其他方案都是採取“拖”字訣,“研究”兩字就打發了之。
民間社團對於夜市的熱情,源於夜市經濟是白天經濟生活的延續,可以有效地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縱觀國內外,夜間消費已經成為活躍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元素。許多城市極富特色的夜市文化,不僅成了他們夜市經濟的增長點,更使人們從側面感受到一個城市的繁華和活力。
筆者認為,政府部門對開設夜市態度冷淡,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夜市開設需擔心的最大問題還是管理:幾十上百家攤檔同時營業,招來的顧客成千上萬,如果衛生、治安、小吃特色等管理方面做的不好,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夜市經濟”是把雙刃劍———它能為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同時管理不好,夜市會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夜市雖然對創造創業,吸引遊客,甚至形成本土文化,增強城市歸屬感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然而實在是管理太困難了,首先環境衛生和食品安全問題就會令當局者“頭大”;本澳地方狹窄,一些夜市因為緊靠居民樓,雜訊擾民,亦會引起附近居民的怨言。所以開設夜市,對於主管的政府部門來說,實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第二,從某種程度上講,夜市應該是一個城市很美的一面,是城市民俗風情的載體,如果想要認識本土特色,走訪各地夜市、品嘗美味小吃,是最迅速、有趣的方法。因為夜市的特色就是要擠、要摩肩接踵,才有一種興奮的臨場感,眼裏看到什麼、就點什麼、嘴裏就吃什麼、手上就玩什麼,總之,就是要整個人浸泡在一種隨機、自由、彈性、不受拘束的感覺中,才能享受夜市獨特的魅力,但是難就難在,夜市既要給人自在感,但是對遊客來講,又不能失序、紊亂,否則外來的遊客反而會心有餘悸。所以,要把這種帶有強烈庶民風格的飲食休閒風格變成一種觀光方式與景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本澳失業率處於極低水準,幾乎是全民就業,開設夜市創造就業機會解決失業問題,並無迫切性。
由於以上各種原因,主管部門對夜市開設當然是抱著“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態度,本澳夜市開設一時之間只能處於不鹹不淡的狀況,真正要推動其成事,關鍵還看相關部門的態度什麼時候轉變。
夜市經濟前景無限
我們常常說要向新加坡學習,看齊臺灣與香港。這些地方將發展夜市作為促進旅遊業發展,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籌碼。新加坡一到晚上就將其中一條商業街封閉變成小吃夜市,在現代化的海濱藝術中心的旁邊也專門留出一塊地方,精選出新加坡的美食來營業,在城市的各處地方,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美食大排檔。香港還保留著女人街、廟街等夜市地方,長盛不衰,成為海內外遊客必到之處。臺灣更是“夜市小吃迷”的聖地,各縣市幾乎都有夜市,夜市成為了臺灣夜晚一道最亮麗、最民俗的風景。
夜市,是一個城市商業繁榮的標誌之一。規範好,可以滿足市民消夏購物、娛樂、餐飲的需求,也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消費經濟業態,發展潛力很大。有關專家指出,夜市經濟可以做強、做大,夜市也是文化傳統和商業文明的需要,發展夜市經濟,活躍都市生活,是促進商旅發展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本澳旅遊業發展較快,遊客逐年增多,但過夜遊客所佔比例不高成為隱憂。所以打造旅遊休閒夜市,留外地遊客“過夜”,對於本澳長遠經濟發展,對於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以及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指出,中青年是夜市消費主力。無論是吃夜宵、K歌還是泡酒吧,顧客的花費少則數百元,多則數千元。年齡在30到45歲之間、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青年成為夜間消費的主力。他們以放鬆身心為主要目的,也捨得花錢。所以夜市業態上主要集中在百貨零售,休閒娛樂,健身養生,餐飲、酒吧、茶樓、歌廳、影劇院等方面。
此外,通過發展都市休閒娛樂產業和夜間經濟來強化本澳的消費功能,並在發展夜市經濟中,積極探索和發展健康文化娛樂活動的路徑,通過培育城市標誌性的、本土的、常態的、品牌的演藝產業及項目,為本澳文化創意產業也能提高肥沃的土壤,因為“紐約的《貓》、巴黎的《紅磨坊》,都給城市帶來上億元的財富”……
本澳夜市應如何發展?
依照營業時間區分,夜市一般分為定點夜市、流動夜市兩大類,定點夜市亦可細分商圈夜市、觀光夜市等。
商圈夜市:多為既有商圈延長營業至深夜,商家多有自家或承租店面,亦會吸引攤販會在路邊開張營業。好處是有助於當地商業蓬勃發展,缺點是髒亂。在都會區由於商業興盛、空地尋覓不易,常是商圈夜市。
觀光夜市:若商圈夜市經過當地政府設計規劃,並配合當地特色吸引遊客,即稱為觀光夜市。有些觀光夜市經營方式與商圈夜市無異(例如位於臺北市的饒河街夜市),祇是加強整潔及美化;但亦有部分興建集合式商場,由商家各自承租店面,可改善商圈夜市髒亂現象(例如位於台南市的小北夜市)。
流動夜市:祇在特定日期(一般為每星期一次)營業的夜市,由於參與的商家在其他日期會集體移動至其他特定地點營業,有如一個流動於臨近各地的夜市,故以此稱之。一般常見於鄉間或都市邊緣的大型空地上,平時可能作為停車場。商家全部為攤販形態,傍晚時到達場地,午夜過後全部撤除。此類型夜市好處是便於清掃及停車,及新鮮感較大(每次攤販不盡相同),缺點是可能影響臨近住家安寧。
綜觀各地,“夜市經濟”的紅火,與政府的重視和扶持分不開。筆者認為,本澳夜市可靈活採取多種夜市形式,在不同地方,針對不同消費人群,舉辦不同層次的夜市;同時主管部門亦可滿足民間社團提出的各個方案,還可以考慮將夜市的主辦權下放予民間社團,政府部門在選址、規劃、搬遷、建設、招商、管理等都方面給予支持,政府做好規劃管理,制定規範指引,加強監管巡查等工作,具體操作交由民間社團負責,是較為理想的模式。
夜市經濟火起來,必須與燈光、景觀、標誌、裝飾、牌匾、綠化相結合,突出夜市特色風貌,形成環境優美、文明衛生、特色鮮明的城市消費新的品牌。如白天突出外簷裝修的特色,夜晚突出燈光夜景,成為一道城市繁榮繁華、蓬勃向上的亮麗風景線。
所以在夜市規範管理方面,首先,為避免對周圍環境帶來影響,本澳夜市的餐飲區攤位宜採用移動式設施及管理,如統一配備棚車一體的餐飲車,全部採用不銹鋼製作。各車還配備無煙無塵綠色環保灶具,營業員統一服裝、帽子、佩帶上崗證。燈箱、牌匾統一顏色、統一字體,達到標準化、制式化。當局還可以考慮整體風格進行特色化設計,比如移動餐車、桌椅、遮雨設施要統一設計、統一製作、統一配置,避免雜亂無序,使餐車、器具也成為“美食夜市一條街”的一個“賣點”。同時,商業攤位採用拆裝式活動棚亭;文化用品、藝術品攤位區採用活動式拆裝櫃檯,全部不銹鋼製作。夜市周邊還要規劃污水排放設施,要配套公廁、逛街標示、公車站點、旅遊車大巴下客點或泊車位等。
其次,本澳土地寸土尺金,交通繁忙,人流密集,因此政府有關部門要搞好夜市整體規劃。如儘量避開主要街道,選擇有市場前景的次幹道。可以在一些有條件的公共場所如西灣湖前地、三盞燈、筷子基北灣以及新填海區的海濱長廊等開闢大型夜市,集餐飲、娛樂、休閒、購物為一體;也可以在一些居民區附近劃定具體經營地段和時間段限制的小型夜市,但對一些衛生等條件不達標的小型夜市要加強監管。又鼓勵一些有特色的餐飲企業進入夜市,通過推出有特色的食品系列,提高夜市的經營品位。
第三,草根和特色無疑是夜市最重要的氣質,如果政府真的有心要將夜市發展成為本澳觀光的特色,要讓外地遊客願意駐足,並且真的享受在夜市的美食與氛圍中,光是好玩、好吃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立足本澳自身特色,在裏面必須能享受到在別的地方享受不到的東西。同時夜市更要管理及服務好,可學習臺灣、香港夜市引進“考績制”,對經營者有管理和培訓,並定期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