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10月9日電】深秋十月,風清日朗。10月9日在澳門鏡湖醫院的孫中山銅像前正舉行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暨孫中山誕辰145週年活動,澳門特首崔世安等鞠躬行禮並獻上花籃。
在鏡湖醫院行醫是孫中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1892年秋,孫中山從香港西醫學堂畢業後,應邀前往澳門鏡湖醫院擔任義務醫師,並由此成為澳門第一位中國西醫師。
在澳門,孫中山一邊行醫,一邊從事革命活動,其中創辦《鏡海叢報》是他的重要活動之一。在辦報的過程中,孫中山與澳門土生葡人飛南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至今仍為澳門人廣為傳頌。
孫中山贈飛南第留紀念品至今仍存
飛南第是世居澳門的土生葡人,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飛南第在香港法院任翻譯。一個偶然的機會,兩人相識並志趣相投,逢成知己,常在一起議論兩國朝政。
因醫術高明,在澳門行醫的孫中山聲譽鵲起,求診者絡繹不絕,引起了澳門葡萄牙籍同行的嫉妒,他們百般刁難孫中山。於是孫中山托飛南第幫辦合法執照,儘管澳門葡萄牙當局以其沒有葡國文憑而拒絕頒發,但孫中山與飛南第在交往中友誼漸深。
1893年,孫中山被迫轉往廣州行醫。離開澳門時,孫中山將自己的醫療器械和生活用具贈給飛南第留作紀念。這些孫中山遺物,後來由飛南第的妹妹轉送還給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至今還有其中幾件,陳列在澳門“國父紀念館”內。
合辦《鏡海叢報》宣傳革命救國主張
行醫期間,孫中山深感“醫術救人”所濟有限,國難未已,醫病不如醫人,醫人不如醫國,民智需開啟,國民需喚醒。於是他決定辦一份報紙,宣傳革命救國主張。孫中山的想法得到了飛南第的支援,於是兩人合夥辦起了《鏡海叢報》,飛南第是報東,孫中山則主理編務。
在澳門下環正街3至5號,是飛南第的祖屋,在祖屋的隔壁是當年辦《鏡海叢報》的場所,可惜早已拆毀。記者在這裡看到,在原址旁邊的,現時仍保留著一座舊房屋,據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介紹,當其時下環正街都是這樣的舊屋,從這座舊屋,可大概了解當時《鏡海叢報》報社的模樣。
《鏡海叢報》創刊後,孫中山在報上撰稿針砭時政,宣傳革命思想。據知,《鏡海叢報》抨擊時弊的社論,署“黔上味之生”的筆名者就是孫中山。此外,許多夾敘夾議的新聞報道,也是出自孫中山之手。
飛南第是助孫中山脫險的第一位外國人
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飛南第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孫中山逃離澳門。
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潛往澳門。飛南第當時已獲悉,清政府正在通緝孫中山。但他不理個人安危,設法將孫中山藏起來,並協助孫中山儘快離開澳門。
據居澳葡人歷史學家、漢學家高美士記述,當時孫中山是男扮女裝,由飛南第陪同,乘船前往香港,再轉道日本,避過了清政府的搜捕而脫險。飛南第悉力機智營救孫中山,是助孫中山脫險的第一位外國人。
其後,孫中山與飛南第的關係長期不斷。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後,飛南第致函“衷心祝賀孫的成功”,表示將“儘自己的力量幫助孫”,並“希望我們親密的友誼再重新開始”。對於飛南第的真誠幫助,孫中山銘記在心,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擬聘請飛南第為顧問,飛南第卻以年事已高為由,婉言謝絕。
1923年,飛南第逝世後,葬于澳門聖美基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