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因為匿名,所以暴力?

一提到“暴力”,人們想到的一般都是流血、有肉體接觸的暴力。但隨著“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主題,也隨著人類交流逐漸廣泛並虛擬化,各種“隱暴力”慢慢顯現,並引起人們的重視。“慈善暴力”、“語言暴力”等都是“隱暴力”的不同形式,而“網絡暴力”在近年來更成為一個被廣泛熱議的問題。

當人肉搜索過了火

在中國,“網絡暴力”開始引起公眾的注意,可以說源自於2006年初的“高跟鞋虐貓”事件,而2個月後的“銅須門”事件推波助瀾,引起了網民鋪天蓋地的指責,在圍觀網民一道道“網絡通緝令”的強烈攻勢下,事件主角的個人隱私和祖宗十八代都被公開示眾,正常生活受到了莫大的影響,這就是網民戲稱的“人肉搜索”。

一開始,雖然被“人肉”的當事人在心理上受到了劇烈的衝擊,但是相對於網絡為人們提供發揮正義輿論力量作用這一平臺來說,人們更為後者的神奇感到歡欣鼓舞。在此之前,人們對很多“非正義”、“不道德”之事,經常都是知之而無能為之,現在只需要坐在電腦前,敲一敲鍵盤,點一點鼠標就可以讓引起公憤者原形畢露,實在大快人心。

然而,還不到兩年,一句“很黃很暴力”所帶來的問題,讓人們提出並開始反思“網絡暴力”這一現象。2007年底,陳冠希和張柏芝的“豔照門”事件在網絡上引發了陣陣熱浪。北京一名13歲的女中學生,因為在接受某電視臺採訪時對事件點評了一句“很黃很暴力”,隨即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她的生日、所在學校、家庭地址,甚至電話號碼都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網友曝光,網上隨後出現的海量惡搞視頻、漫畫、段子更是讓這個尚未成年的女孩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直到最後,她的父母出面寫稿發文章,譴責這種“人肉”暴行。

“人肉搜索”的動機源自於網民的公共道德意識,而這種意識一旦被利用也容易滋生“網絡暴力”。2007年的“丁香小慧受虐事件”便是一宗典型的利用網民公共道德博取同情,隨後“人肉搜索”而產生的“網絡暴力事件”。

2007年7月中旬,一位名叫丁香小慧的女孩遭後媽虐待的事件經某電視臺曝光之後,一些網站和知名論壇以《史上最惡毒後媽把女兒打得狂吐鮮血》等有罪推定式的標題加以誇大報道,隨後立即被瘋狂轉載。這一“史上之最”系列的帖子一經轉載不久,就有網民“人肉”出女兒丁香小慧的繼母陳彩詩的住址,並上門謾她為“最惡毒的後媽”。一波又一波的責和污蔑讓這名年輕的後媽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最後只能求助媒體,跪地喊冤。後來,為了陳彩詩的安全,當地公安機關不得不把陳保護起來,以防止“網絡暴力”發展成“現實暴力”。經過公安機關的調查和網民的後續確認,“丁香小慧事件”最終以“善意的謊言”逐漸平息。

事實是,6歲的丁香小慧從未遭到後母的毒打,而是因為丁香小慧患病,家庭無法承擔醫療費用。因而有“網絡高人”毛遂自薦,說他可以利用網民的同情心和道德感,通過網絡炒作讓八方支援,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網絡高人”深知如果單單炒作小女孩得重病,肯定難以奏效,因為網絡上類似事件太多,網民已經產生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麻木。只有製造一系列的謎團,揭露所謂人性的醜惡,網友才會震驚和關注。於是,“網絡高人”用幾天的時間,醞釀出了整個“丁香小慧被後媽毒打事件”。

“網絡高人”對網民們描述了這麼一個善意的謊言之後,在“史上最毒的繼母”、“史上最冤的繼母”和“史上最可恥的新聞”的網絡口水戰中,也是因為網絡,一場由多家網站發起的“救救丁香小慧”捐助活動也在悄悄進行。

“網絡高人”的目的達到了,但是,在這個帶有戲劇色彩的事件中,被“網絡暴力”傷害最深的可能要算丁香小慧的繼母了。在“網絡暴力”這種不對稱的暴力中,一個人在虛擬世界裏無數人的攻擊之下難以有招架之力,就像丁香小慧的繼母一樣,這些網絡事件還未得到證實,網民就輪番猛炸,發表無根無據的侮辱性言論,使她在來不及借助網絡以澄清真相之前,就被暴力口水淹沒。

現在,網上越來越多的網民似乎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丁香小慧事件的真相昭然於世之後,一位網友說,在真相出來之前,那位後媽就被罵得狗血淋頭,甚至被眾多正義之士威脅要索取性命,這不能不說是“網絡暴力”的最好反映。

今年8月中旬,一篇《陝西安康市寧陝縣副縣長唐新成與女幹部豔照遭曝光》的帖子出現華商網論壇,又是隨即被各大論壇轉載,又是網友在微博裏瘋狂轉發。

原來,被瘋傳的“豔照”是一名叫“網絡特工”的發帖人弄虛作假移植出來並傳到網上的裸照。自8月9日起,“網絡特工”便在網上多次聯繫寧陝縣政府辦,要求當事人向其匯款2萬元,要是不匯款,就將唐新成的“豔照”發到網上曬曬。8月25日,陝西省寧陝縣外宣傳辦公室通過調查證實這些裸照屬移植照片,隨後對嫌疑人“網絡特工”進行抓捕。唐新成所遭受到的“網絡暴力”,其惡劣程度似乎已經不亞於在光天化日之下真刀實槍的搶劫。

8月21日晚,一條名為“史上最牛的超速拍照取證圖”的配圖微博在網上流傳蔓延,圖片中是一位司機,這名司機技術似乎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一邊駕駛一邊摸向副駕駛座位女孩的胸部。圖為畫面為電子眼所拍,時間為2011年7月29日14點56分30秒。拍攝地點為四川綿陽s205線0356km+180m路段。隨後,又是“人肉搜索”,以接近360°的視角把這名司機的私人信息揪了出來。該“摸奶門”事件一出現,又迅速引來一波波關於“網絡暴力”的討論。

匿名:以鍵盤為武器

在網絡上,大多數網民並沒有對事件進行真實全面的瞭解,一般只是以一顆同情心和道德意識,根據自己單一片面的信息來源,夾雜著主觀臆斷,對信息進行複製、修改並轉播。中國青少年心理化教育中心實踐基地總督導應力教授認為,“良好的動機一般情況下會引發正面的行為,但在一些情況下,動機和行為結果卻會出現偏差甚至相悖的情況”。這種情況一旦出現,“網絡暴力”便產生了。

雖然複製、修改和轉播都發生在虛擬的網絡,然而,“網絡是虛擬的,傷害卻是真實的。”江西省社科院教授李雲龍認為,所謂的“網絡暴力”,簡而言之就是在虛擬的網絡中,“以鍵盤為武器”群體攻擊他人,仗著網友的匿名身份肆無忌憚地對事件當事人進行抨擊,卻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任何責任。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以鍵盤為武器”的人群越來越龐大,因而“網絡暴力”問題也越發明顯,正因為如此,幾年來,如何減少網絡暴力的討論就從細水長流匯成一股潮流。其中,最大的爭議或許就是是否採用實名制這個問題了。

支持網絡匿名的人認為,通過實名制解決“網絡暴力”問題是十分不現實的想法,在當今私有財產明顯增多、公民自由要求強烈的形勢下,網民更關注的已經不是生存和小概率的人身安全問題,而是自由,他們更多需要的是私密受到保護。而“匿名身份”便能給了網民一個自由表達的環境,即使由此產生了一些違法違規的“網絡暴力”事件,也是追求言論自由必然付出的代價。也有人認為,網絡的魅力就在於匿名,用實名發帖,沒有安全感,無法施展手腳,難以完全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網上將很難看到精彩的文章。

“實名制”是大勢所趨

支持“實名制”的人認為,“網絡暴力”之所以不斷發生,正是因為網民的“匿名身份”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發表言論,而不必因責任而擔憂,現實世界中的正人君子和賢妻良母,在網絡上套上一個模糊並統一了身份的匿名面具,立即華麗變身為“隱形人”。而網民一旦無所顧慮,便帶來了污言穢語、惡意的謠言或煽動性言論,使網絡成為一種傷人的平臺,儼然一個粗野、偏執、刻薄和低級趣味的天堂。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心理研究小組對於網絡上的“匿名現象”也是頗為憂慮,該小組認為,通常人們會遵守社會規範,但如果匿名的方式確定自己不會受到懲罰或責備,他就更傾向於違反規則來保全自己。

正是有這樣的憂慮,早在2008年,率先提出網絡進入“Web2.0”時代概念的蒂姆•奧萊利和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就曾先後推出七條“博客行為準則”,都強烈主張網民必須“實名制”註冊和評論。

現在,《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以及其他一些美國主流媒體也已開始考慮要求評論者先註冊,提供某些特定的個人信息之後再發表評論。美國政府最近發佈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報告也說“數字世界將不再是一個沒有法律約束的疆域”。報告認為,現在已經是時候給網民一個有所約束的自由網絡了。

支持“實名制”的還有Facebook市場部經理蘭迪•紮克伯格,她說:“實名制下的網絡遊民表現得更加文明……我認為人們通過匿名隱藏自己的身份,使他們感覺像藏身緊閉的門後,可以言無所忌。”因而她也呼籲:“我想是時候驅逐那些遊蕩在網絡各處的假面舞者了。”

雖然“實名制”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但是,正如美國主流媒體所做的那樣,越來越多的網絡專家指出,網絡實行“實名制”似乎已是大勢所趨,這一制度也將逐漸得到廣泛認同。只是,目前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互聯網發展研究部主任劉冰便認為,想在國內一步到位實行“實名制”是很難的,但是可以讓網民在“實名”和“匿名”之間有所選擇,然後鼓勵並引導大家實名上網、誠信上網。比如讓“實名制”上網的網民比匿名上網的網民在瀏覽網站和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給予便利等等。

關鍵還是網民

不過,對於防止或減少“網絡暴力”的努力,也有不少人認為:“實名制”最終對解決“網絡暴力”問題沒有實質性效果,而網絡匿名身份也不是“網絡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便認為,“網絡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匿名性,而是在於網絡發言者的素質不高。在現有的技術手段下,如果一個人在網上言論不當,有關部門想追查,很快就能查到這個人的真實身份,只是在目前,很多網絡暴力事件並未上升到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