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台經貿關系

李菲

海峽西岸是一塊以台灣海峽為紐帶,東臨台灣島,西接內陸廣闊腹地的具有特殊地緣經濟利益和政治涵義的小型經濟板塊。它以福建為主體,包括福建周邊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祖國大陸對台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兩岸關系發展中扮演著先行先試的角色。福建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憑借其特殊的地緣優勢,在發展對台經貿關系上取得初步成效,並形成相當規模。

海峽西岸對台經貿關系的特點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對台經貿關系,是以吸引台商投資為主線,通過投資帶動貿易和其他各項經貿交流活動。總體看來,福建利用台資成效顯著,吸引台資大多為生產性項目,經濟效益普遍較好。

(一)台商經貿活動的集中性

隨著台灣企業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其投資行動、行業分佈和地域分佈形成如下特點:

投資行動趨向聯合。台商的投資經營活動從過去個體分散行動,發展到數家產業關聯的台商群體聯合行動,往往是上、中、下游相關配套或連鎖的項目共同投資,或由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相關企業前來投資,形成“衛星”體系。台商的聯合投資行動,推動了台商企業朝生產一體化、產品系列化、行業配套化的方向發展。

投資領域趨于集中。台商投資和經營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其中絕大多數是工業生產項目,約占75%左右,主要以電子、機械、光學、塑膠製品、食品、紡織、化工、建材等行業為主,其出口創匯額占銷售總額的70%以上;農業生產項目(含農產力口工)也佔有-定比例,約占10%以上,高於大陸台資農業項目的總體水平(5%),主要是養殖、園藝和農門口工等;服務業比例有所提高(15%),主要是商貿、餐飲、物流、交通運輸等行業。近年來,旅遊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工商服務業等成為台商投資的熱點。

投資佈局均衡發展。福建利用台資已初步發展成以廈門和福州為中心,杏林、海滄、集美和馬尾四個台商投資區為核心,泉州、漳州、莆田等東南沿海地區為外圍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投資格局,其中中心城市的台商投資趨于向技術型和服務型產業集中,周邊地區的台商投資趨于向資本密集型和規模經濟型產業集中,內陸腹地的台商投資則趨于向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集中,大體形成“前店後廠”的產業發展關系。

(二)台商投資企業的規模化

台商投資企業的規模化主要表現在:投資形武獨資化,投資項目大型化和企業經營集團化。

獨資企業扮演主角。至2007年底,在福建批准的9500家台資企業中,獨資企業近7000多家,占總數的70%以上;合資企業不到2000家,約占20%;合作企業不到1000家,約占100/o。台資企業大部分屬於獨資經營形態,自主管理,自負盈虧。

投資項目大型化。近年來,台商投資大型項目不斷湧現,從原來多為百萬美元以下,發展到數百萬、數千萬以至數億美元。1988年在閩台商企業的平均單項投資額不到100萬美元,至2007年單項投資規模已達200多萬美元,其中單項總投資在千萬美元以上的台資項目就有近百項。

企業經營集團化。台商從中小企業到集團企業,從民間資本到公營資本,都紛紛涉足海峽西岸,尤其是經常出現以同業公會為主的組團訪問,以及以大台商為主體的大規模集團化、組合性投資。在台灣排名前100大企業中,約有60010以上來過海峽西岸進行工商考察和經貿洽談,並有30多家在海峽西岸經濟區投資設廠。較具代表陸的有:電子業的冠捷、友達,石化業的南亞、台塑、翔鷺,橡膠行業的正新,汽車業的中華、慶豐,運輸業的長榮,百貨業的好又多等。以電子產業為例,2006年廈門引進的友達光電,由行業世界第三、台灣第一大TFT-CCD廠商友達企業獨資設立,項目總投資達2億美元,該項目的落戶將至少帶進30家以上的配套廠商進駐翔安,奠定了廈門光電子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目前其配套項目已落戶10多個,合同外資另有2億美元。

(三)台資企業收益的普遍性

台商投資淘峽西岸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

台商投資效率高。台商投資效率的主要衡量指標--到資率、開工率和履約率等普遍較好,高於大陸平均水平。至2007年底,福建台資企業協議投資額累計約200多億美元,實際到資金額130多億美元,到資率為65%,高出大陸平均水平(45%)20個百分點。在總數9500家台資企業中,已開工的企業約7000多家,開工率達8p/o以上;有8000多家台資企業都按規定履行合約,資金如期到位,履約率在900/0以上。

企業經濟效益好。海峽西岸的台資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的起點高,產品升級換代快。由於其設備與技術較為先進,台資企業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產品研發能力,加上其母公司的研發力量,新產品開發週期短,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能較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福建台商投資企業獲得較好的回報,經濟效益普遍較好。盈利面在70%以上,其中投資經營工業生產項目為主的企業盈利面高達80%以上。

台商增資擴產多。從已投產的台資企業看,相當一部分台商增資擴產勢頭強勁,顯示其紮根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信心。在已開業的7000多家台商企業中,有1000多家增資擴建,約占五分之一,平均每家增資200萬美元以上,累計增資超過30億美元。如明達塑膠,正新實業、尤揚電器、多威電子、玉品光電等原有台資在閩投資的項目鋤吠了資金投入。台商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新辦企業以及帶進配套項目等方武進行增資,逐步朝集團化、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據分析,台商增資主要來源於投資盈利,也不乏証券融資。先期在福建投資的企業,如翔鷺、正新等大型台資企業產銷兩旺,不斷增資擴產。正新輪胎經過多次擴資,合同外資由原來的2000萬美元增至2億美元以上,成為福建出口大戶和納稅大戶之一。翔鷺公司已成為中國化纖行業中最大的外商獨資企業。

海峽西岸對台經貿關系的作用

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台經貿關系的發展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捉進作用,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的迅速起飛,而且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化。

首先,增強了區域經濟實力。台資是福建僅次子港資的第二大境外資本,構成福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台商投資項目數,投資總額、到資額約占福建外資總數的20%以上,其生產總值和出口創匯均居重要地位。台資企業以工業生產為主,是福建工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台資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有數千種,數萬個規模,其中不乏世界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海峽西岸經濟區許多工業產品的空白。台資企業產值占福建工業總產值的10%以上,產品外銷比例達70%以上,有近一半企業的產品全部外銷,是福建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

其次,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從台資企業就業人數看,已投產開業的台資企業7000多家,雇傭員工100多萬人,平均每家企業雇傭員工150人。如果加上為台資項目基建的工人以及為台資企業、台商提供生產、生活配套服務的員工,那麼台商在福建投資則為當地提供了大約200多萬人的就業機會。這些員工全年的工資總額數百億元人民幣,其在社會上消費形成的商業利稅也有數十億元。

第三,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台商在福建投資,不僅帶來了有形的資產和技術設備,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台灣業者精明的投資理念和市場觀念以及台資企業較為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經驗,不僅直接影響許多受雇於台資企業的本地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而且間接影響福建的本地企業,帶來了無形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

第四,擴大了利用外資的來源。隨著國際資本流動日益頻繁,台資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利用其與國際大財團的關系,有效地與國際資本相結合,聯合外國跨國公司的資本、品牌、市場,共同投資,如翔鷺、明達等企業就是台資結合東南亞華人資本設立的外資企業。這在客觀上豐富了海峽西岸吸引外資的內涵,形成了“以台引台、以台引僑、以台引外”的發展格局,擴大了福建利用外資的來源。

進一步擴大海峽西岸對台經貿關系

在國際經濟環境和兩岸關系形勢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對台經貿關系雖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條件,但也面臨新的挑戰和困難。擴大兩岸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思路,就是要造就兩岸經貿交流的特殊環境和對台經濟政策的試驗場所,以作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發展方向。

(一)大力推動閩台產業對接

在兩岸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的形勢下,福建在“十一五。規劃中制定了打造海峽西岸製造業基地的目標,並為有效利用台灣產業優勢資源,加強兩岸產業對接制定了具體策略。2006年8月,福建省政府發布了《福建省“十.一五”閩台產業對接專項規劃》和《關于實施福建省“十一五”閩台產業對接專項規劃的若干意見》,提出十大重點對接行業領域以及五個方面、十七條推進閩台產業對接措施,對閩台產業對接的目標任務、重點及政策與協調機制等,做出了制度性、創新性安排。福建打造海峽西岸產業基地的目標和各項措施,為閩台產業對接發揮了實質作用。近年台商在海峽西岸投資的製造業層次不斷提升,正逐步形成閩台產業合作分工的新格局,在石化、機械和電子資訊方面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已逐步由勞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並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發展,初具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和發展鏈。

在農業合作方面,福建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推動閩台農業對接,率先發布大陸首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規劃》,成立全國唯一的兩岸林業合作試驗區,開辦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通過舉辦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暨項目推介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等各種平臺,密切閩台農業交流與合作。至2007年底,福建省已累計引進台資農業項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