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 驅動亞洲經濟增長“引擎”

【中新社香港1月16日電】從“拓展商機”到“亞洲轉變”,再到今年的“推動持續增長”,亞洲金融論壇用5年時間見證了世界金融中心的東移。當歐盟陷入衰退,美元不再堅挺,要想獨善其身,亞洲各國就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貿易體系,深入金融合作並擴大本幣跨境結算驅動“亞洲引擎”,擺脫對美元、歐元的依賴。

所謂“亞洲引擎”,不僅僅是增加區內貿易,而將是建立在亞洲經濟一體化大前提下的貿易、投資以及金融合作;大到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監管機制,小到提高亞洲各國本幣發行規模及流動性,與會專家倡議用“亞洲共識”來共同抵禦週邊系統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進一步加強區域內相關國家本幣跨境結算以及在跨境投融資中的作用,將成為亞洲各國擺脫美元控制的關鍵。

日本財務省財務官中尾武彥則直言亞洲各國過分依賴美元及歐元的流動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流動性錯配。他認為現時應該重新審視區內主要貨幣的地位,比如人民幣就可以承擔區內部份融資項目的載體。他強調並不是為了挑戰美元體系而發展新的區域貨幣,更重要的是亞洲完全可利用地區貨幣作為主要貿易及投資橋樑來提振經濟,對沖本可避免的週邊不確定性。

20年前,亞洲經濟總量占全球總量的15%;20年後,這個數字已經躍升為27%。2010年亞洲的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達到了9.4%,是世界發達經濟體增長的3.5倍。在經濟高速邁進的同時,亞洲各國貨幣除了人民幣以外在2011年普遍貶值近5-10%;區內主要資本市場成歐美債務危機的主要犧牲品,這一切都顯示建立地區貨幣以及金融合作體系對於亞洲長期增長是何其的重要。

“為什麼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的貨幣結算額只占全球貿易結算的0.9%?”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George Osborne)提出了他的質疑。在這位“光榮孤立”的英國保守黨人看來,將人民幣引入全球金融體系,將對中國經濟乃至亞洲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幫助。

人民幣國際化,一個西方感到新鮮而又陌生的術語,正一步步用中國速度邁入全球視野。繼香港之後,倫敦有望成為第2個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為整個歐洲時區的企業及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幣服務。

套用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的話,人民幣市場將在不久的將來正式邁入24小時交易圈。

與此同時,“走出去”就必然伴隨著回流。對此,中國的監管者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在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前,將透過間接的機構投資及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實現資本的有效對接。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16日表示,目前正在考慮擴大人民幣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額度,擬將擴充後的額度主要發行以內地A股指數為標的、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所掛牌基金(ETF),並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他形容此舉將進一步促進離岸人民幣資金合理“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