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協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景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共同發布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就提出“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2006年8月擔任國民党主席的馬英九提出“五不五要”的兩岸政策主張,其中明確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主張,也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2011年10月17日,馬英九在“黃金十年”系列的第五場記者會中提出,“未來10年中,應該對兩岸在循序漸進的情況下,審慎斟酌未來是否洽簽‘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的提議在2012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對立氣氛日益升高的台灣社會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支持與反對的聲音激烈對立,在選舉激情、權力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籠罩下,台灣社會是否能以理性客觀的思維來面對關系兩岸民眾切身福祉的政治路線和政策方向?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的良好願景能否實現?是需要兩岸人士迫切關注的大問題。

和平協議是兩岸和平的制度化保障

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關系經歷了軍事對抗、政治對立、緩和交流的多個階段,兩岸人民均意識到戰爭不應當是兩岸的選擇,正如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指出的,“兩岸之間有一件事絕不能再發生,就是和平與戰爭的循環輪替,兩岸只存在一條和平的單行道與不歸路,台海,沒有和平,兩岸就將失去一切。和平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盼,海峽兩岸的政治分歧應當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即使是仍然固守“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也不敢違背兩岸人民追求和平的強大意願。民進黨執政時期,陳水扁也曾提出“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簽署和平協議”等主張,但當時的民進黨當局的“台獨”分裂立場阻礙了兩岸和平局面的發展和穩定。

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走上了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海峽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遵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路徑,逐步推進兩岸的協商議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條件的成熟,海峽兩岸適時啟動政治談判,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然方向和應然追求。馬英九在“黃金十年”記者會中的有關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提議並非什麼創見,而是國民党既有政策路線的重申,是和平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必由之路。

在台灣社會,有一種論調認為,既然兩岸是和平的,就沒有必要簽署和平協議。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台海局勢的和平,是兩岸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兩岸和平的持續和鞏固,同樣也需要兩岸人民的共同支持和維護,而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正是兩岸人民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的手段和成果。和平協議是兩岸和平的制度化保障,通過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在台灣海峽兩岸建立雙方政治行為與軍事行為的准則,從法律上和道義上約束雙方恪守維護台海和平的行為規範,共同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果。通過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確保兩岸關系長期、穩定的和平發展,也是海峽兩岸尤其是台灣社會、經濟,文化持續繁榮的必備條件,是台灣“黃金十年”的“發展之鑰”。

兩岸和平協議不應成為台灣選舉的工具

2011年2月,民進党主席蔡英文也曾高舉“和平”的旗號,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所謂新論述,8月民進黨發表的“十年政綱”重提建構多層次、多面向的“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9月蔡英文訪美時還提出“盡管兩岸各有主張,但不應影響雙方達成一個有利於和平與發展的互利協議。”然而,馬英九提出在所謂“民意支持、國家需要、國會監督”三項前提下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後,卻遭到泛綠陣營尤其是民進黨和台聯黨的嚴厲批判。民進党攻擊馬英九“寡頭獨斷”,為台灣定下“統一時間表”,和平協議將成台灣的“賣身契”,是“賣台時間表”。台聯黨則指責“和平協議將成為台灣的‘定時’投降協議”。李登輝也指責“台灣好像又回到獨裁政府”。一時之間,綠營政治人物大舉圍攻馬英九的兩岸和平協議主張,貼上所謂“犧牲主權、投降協議、賣台協議、亡國協議”等等標簽,極力挑起台灣社會的政治非理性,汙名化兩岸和平協議的理性設計。

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符合台灣民眾的利益,得到台灣民眾的廣泛支持。馬英九提出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後,台灣《中國時報》的民意調查顯示,59%的台灣民眾贊成兩岸簽訂和平協議,42%的人認為對馬英九的選情有正面效應.然而,面對“台獨”勢力的圍攻,10月18日,馬英九表示“這不是去跟大陸談判統一的問題”,10月20日,馬英九再次召開記者會表示,“倘未來要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一定會先交付人民公投,公投未過,就不會推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10月24日,馬英九再次針對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提出所謂“一個架構、兩個前提、三個原則、四個確保”的所謂“十大保証”。

在台灣選舉政治的氛圍之中,兩岸和平協議已經失去了理性和客觀討論的空間,為選舉利益所扭曲和汙名化。台灣輿論認為,馬英九把兩岸和平協議與“公投”掛勾之後,民進黨在台“立法院”提出修改公投法的提案,而國民黨不得不加以封殺,馬英九的議題攻勢反而陷入被動守勢的局面,在選舉中的支持率接連失分。11月上中旬,台灣多家民調機構的調查均顯示,馬英九與蔡英文的民調支持率日益接近,台灣“未來事件交易所”和TVBS民調中心甚至預測蔡英文的選舉得票率將以微弱多數勝出。

和平協議建立在海峽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上

民進黨表示追求兩岸和平,也不反對海峽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然而,馬英九提出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後,民進黨以及其它“台獨”勢力群起而攻之,其目標不在於“和平”,也不在於和平協議,他們反對的核心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蔡英文認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很危險”,“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馬有前提,他的前提是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的前提”。在民進黨看來,在“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協商前提下,“和平協議已涉及改變現狀,啟動了兩岸協商統一的進程”,“為台灣定下統一的時間表”。民進黨公開表示,“不可能接受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談判”。民進黨無論用多少似是而非的“台灣共識”、“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等論調來掩飾“台獨”主張,在關鍵的問題上依然暴露出赤裸裸的“台獨”立場,面對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民進黨終於不顧選舉時的偽裝和欺騙手法,公然否認一個中國,否定“九二共識”,露出了“台獨”的本來面目。

蔡英文聲稱民進黨處理兩岸關系有所謂“三個堅持”:即“主權、民主以及和平”。然而究其實質。無非是三個前提,一是要求確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地位,二是“要求以公投方式決定台灣前途”,三是“要求美國協助台灣維持台海戰略平衡”。其本質依然是堅持民進黨“台獨”黨綱,一方面冀望和平,另一方面圖謀“台獨”,妄圖借助“公投”和美國的支持實現“和平獨立”的目標。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建立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台獨”不可能有和平,分裂不可能有發展。民進黨不顧兩岸關系的法理基礎和政治現實,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帶給兩岸關系的將是禍害,帶給台灣社會的將是災難。201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會見台灣工商界代表時指出,認同“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的前提,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基礎。否定了“九二共識”,將使兩岸協商不得不中斷,也將使兩岸關系發展的基礎遭到損害,引起兩岸關系重新動蕩不安。11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夏威夷會見中國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時,再次強調,“九二共識’是1992年由兩岸正式授權的民間團體達成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這體現了對待兩岸間政治問題的務實態度。認同‘九二共識’是兩岸開展對話協商的必要前提,也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也是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必備條件。

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任重道遠

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然前景,是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的千秋大業。然而,海峽兩岸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海內外的各種政治勢力不願看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鞏固和穩定,必然會想方設法採取各種手段進行阻撓和破壞。

首先,島內“台獨”分裂勢力是阻礙兩岸和平協議談判和簽署的主要障礙.“台獨’分裂勢力時時處處以否定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反對兩岸統一作為目標,尤其是以民進黨為核心的政治勢力,利用島內的選舉環境,宣揚“台獨”思潮,無論是“台獨”黨綱,還是“台灣前途決議文”,抑或蔡英文拋出的“十年政綱’,都是建立在“一邊一國”、“兩國論”等分裂主義立場上。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和簽署必需建立在反對、遏制和打擊“台獨”分裂活動的基礎之上,必須有效克服“台獨”分裂勢力的幹擾和破壞。

其次,國際反華勢力不願放棄“以台制華’、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企圖。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勢力依然把台灣當作遏制和牽制中國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不斷向台灣提供武器設備和安全支撐。島內“台獨”勢力也把美國當作救命稻草——所謂“全球唯一承諾支持台灣防衛與安全的國家’,要求美國維系兩岸戰略平衡,為台灣安全承諾背書。

最後,兩岸政治分歧有待兩岸共同努力、用心化解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和簽署過程將是兩岸政治分歧的沖突、磨合、妥協的過程,談判的時機、主體、地點、程序、內容以及簽署的形式、生效的方式等等,都將是海峽兩岸不斷溝通、折沖、博奕的結果。兩岸政治談判難免面對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重要問題,更加要求兩岸雙方必須有充分的善意和足夠的耐心,才能達成共識。因此,兩岸和平協議的商簽,艱巨複雜,任重道遠。

(張文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