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澳門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姚魏

一、兩個概念的形成與關係

科學發展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是全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中外歷史上都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進入2 1世紀後,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並將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共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重要目標提出。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

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一體兩面,相得益彰,體現著相輔相成、互動互補的辯證關係,十七大報告對此作了精闢的闡述’明確指出,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一方面,“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這是指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科學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唯一手段和重要途徑。首先,科學發展為社會和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沒有科學發展,就不能為社會和諧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就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無從解決,自然就談不上有全社會呈現誠信友愛的人際關係、充滿活力的社會機制,自然也就沒有社會和諧。其次,科學發展為社會和諧提供了制度保障。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發展,在政治上,通過大力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在民生上,通過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穩定,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保障。再次,科學發展為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科學發展就是堅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通過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保證人類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進而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最後,科學發展為社會和諧提供思想和道德保證。科學發展,倡導以人為本,尊重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使社會每個成員都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規範。形成團結友善、明禮誠信、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社會風尚,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道德支撐。

另一方面, “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這是指作為發展目標指向的社會和諧並不單純是被動的受體,它對於科學發展同樣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首先,社會和諧能為科學發展創造安定有序而又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一是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二是提供了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三是提供了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其次,社會和諧對於推動和實現科學發展,能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一個和諧的社會有利於人們形成共同的道德與信仰,有益於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助於建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和增強主體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所有這些與社會和諧相生相伴的思想文化因素,堪稱是不斷推動和實現科學發展的精神原動力。最後,社會和諧能為科學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和諧使各種民生問題逐步解決,使得人們真誠地相信政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宣言,進而形成人人盼發展、謀發展、促發展的良好社會心理氛圍和努力工作與積極生活的態度。進而實現較大程度的社會和諧,更好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一起投身經濟建設,推動科學發展。

二、兩者在澳門的適用

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是由中國共產黨提出來的,它主要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但是和諧(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也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它不因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異,從歷史角度看,發展是世界範圍內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是世界的主題;由和諧社會思想引申出來的和諧世界的觀念也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所以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對全世界都是適用的,屬於普世目標,這對澳門也不例外。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澳門特區政府隸屬於中央政府,中國社會的和諧也包含著澳門社會的和諧,因此澳門政府有義務響應中央的號召,帶領澳門人民構建和諧的澳門社會;同時中央政府也有責任指導和幫助澳門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當地的社會和諧。

澳門特區政府自1999年12月20日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科學施政的態度,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指引下,以前瞻和務實的態度處理特區的事情。特區政府成立之初就擬定了 “以民為本”的服務型政府的改革方向,這是一種本質上的改變,將殖民者威權政制下政治權力不對人民負責,從根本上轉變為以謀求澳門人的利益為施政的目標。在特區政府獨特語境下的“以民為本”,強調的是每位具體的居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民情民意。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發表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民生福利等措施都貫穿了“以民為本”的精神實質,體現了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思考。特區政府在積極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大力推動公共行政改革、法務、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改革,在社會治安和民生福利的改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11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回顧特區政府回歸後的多份《施政報告)的中心議題,從2000.年以來,陸續提出了“固本培元、穩健發展”、“刺激經濟”紓.解民困”、 “突出重點、兼顧多元”、 “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優化結構、強化合作”等方針,一直到2005年提出的“提高居民的綜合生活素質”,以至2006年強調的“可持續發展”,都緊緊圍繞著科學發展觀的若干核心因素。以上說明,澳門回歸後的經濟社會發展正是特區政府對“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探索與實踐o 2010年,新任特首更是以“科學發展,和諧共進”作為自己首份施政報告的標題。在2011年的施政報告中,崔特首要求“逐步落實科學決策,積極構建陽光政府”,這實際上是明確科學發展關鍵在於政府科學決策,並提出了政府與公眾良性互動的具體路徑,體現了官民和諧的重要理念。

澳門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不僅傾注了特區政府的心血,而且也凝結著中央政府的關懷與幫助。首先,中央與特區的關係表現為一種和諧共處的關係。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國家通過制定和實施基本法賦予澳門高度自治權,同意澳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種做法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有利於澳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它是對“和諧世界”的重要貢獻,也是兩種社會制度和平共處的體現。其次,澳門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根基在於中央的大力支持。中央始終對澳門承擔著高度的政治責任,一切政策都以澳門本地利益為導向。雖然博彩業有違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但為了保障經濟發展和維護民生利益,中央允許澳門保留和發展博彩業,同時中央不向澳門徵稅,駐軍費用也由中央承擔,特區政府由此保有巨額穩定的財政收入,為本地區保民生、促發展奠定了基礎。再次,中央將澳門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實現澳門與內地的互利共贏、協同發展。從2003年起,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訂了一系列“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協議,實現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以及貿易投資便利化;國家“十二五”規劃首次將粵港澳合作列入其中,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同時,《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與《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獲得穩步推進,澳大橫琴校區正在按期建設,澳門由此獲得了更大的地域空間’保證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最後,國家領導人對澳門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提出了殷殷期望,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後視察澳門,分別提出了“五個必須”和“四點希望” ,這既是對澳門特區的鼓勵和期盼,也為新形勢下“一國兩制”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由上可見,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是包含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同時後者也為全國範圍的和諧與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CEPA的簽訂與執行,為內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條件,雙方是互利共贏的關係:二是澳門的經濟發展的速度與和諧社會的程度,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這給香港的施政方武改進提供了很多經驗:三是澳門利用與其他葡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關係廣泛開展經貿交流,它還以此成為中國外交戰略的重要平臺,有力推動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溝通與合作:四是澳門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促進了澳門與台灣關係的發展,並向台灣展示了“一國兩制”的豐碩成果,為“和平統一”大業的推進發揮了積極而適當的作用。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

澳門回歸祖國十多年來,在中央的領導和協助下,通過自身的探索與努力在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兩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的正確性。可是,由於受歷史因素、傳統文化、管制經驗等諸方面的約束,特區政府在施政理念和方武上還存在以下不足,有的問題雖已成共識並提出改進措施,但改進效果仍然不彰,需進一步加以完善。

第一,在政治法律方面。澳門實行的是行政主導體制,行政機關可以合法地主導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但目前行政獨大的問題很突出,尤其體現在行政權與立法權的關係上。例如,行政長官委任的議員和委任為行政會委員的議員在立法會成員中所佔比例過大,這些議員容易成為政府在立法會推介政策和法案的保護性力量,使政府的意志過於容易地被立法會接受,由此損害政府和立法會雙方的權威。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