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主導的澳門科學技術獎獎勵評審委員會前日揭牌,聘請了兩岸四地十一位在科學、技術及創新領域獲公認為傑出的人士出任委員。期待能藉著科學技術獎勵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完善澳門的科學技術政策,有助激勵和吸引更多科研人員在澳門開展研發,尤其是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科研工作,加快本澳科技發展,為澳門未來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澳門科技界的這一盛事,將會對澳門整體發展發揮重要意義,使得澳門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氛圍,鼓勵年輕人樹立起「崇尚科學、追求真理、造福大眾」的觀念。
澳門科學技術獎獎勵評審委員會的正式成立,及此前的澳門特區也有科研人員出席全國科技進步獎頒獎大會並獲獎,以及澳門特區也有科技專家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其中有的還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仔」,顯示澳門特區的「科技的春天」,終於來臨,我們更盼望能開出燦爛的澳門本土科學花朵,結出澳門本土的豐碩科技成果,成為澳門特區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及落實貫徹「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科技人力資源基礎。
我們將此形容為澳門特區「科技的春天」,與三十三年前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說形容的「科學的春天」,表達對科技發展前景的憧憬是相同的,但儘管兩者的背景和性質並不完全一致。實際上,當時是在全國的科研活動和科學家剛從「四人幫」的荼毒和摧殘中解放出來,滿懷喜悅和信心奔向科學的春天之下的生動寫照。鄧小平在大會上徹底地為科研活動和科學家們平反,把曾在「文革」中被污辱為「唯心論」的科研活動,定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把曾被「四人幫」打成「臭老九」的科學家們,定位為「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的,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使全國的科研人員極大地煥發了積極性,投入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去。
而由於實行「一國兩制」的關係,澳門特區的「科技的春天」則不是屬於上述政治路線及國家戰略上的層次,而是屬於為澳門特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服務,尤其是為落實「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論壇」提供科技保障和人才的層次,是屬於具體實務操作上的,包括政策扶持,人才培養等。
但「全國科學大會」確定的一些政策,同樣也可在澳門特區適用,包括整頓科研機構,建成科學技術研究體系;廣開才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建立科技人才培養、考核、晉升獎勵制度;堅持百家爭鳴,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保證科研工作時間,加快科學技術成果和新技術的推廣;大力做好科學普及工作等。實際上,澳門過去長期以來被稱為「文化的沙漠」。回歸後,特區政府十分重視文化工作,文藝團體的演排活動熱烈熱鬧,出版事業興旺發達,尤其是藉著澳門基金會的便利,使得文化事業更如魚得水。盡管受某些因素的局限,仍未能有可以在全國以至全球起轟動效應的作品面世,但畢竟也有一些作品走上了影視舞臺,也參加了全國的文藝匯演。而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經濟定位之下,特區政府又有意將文化與產業結合起來,成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的重要一元。
相比之下,澳門的科技事業就顯得較為尷尬。一方面,澳門面積小,人口少,產業單一,科研人員的迴旋餘地和發揮空間也不大,致使即使是曾有過的科技人才,也都往外跑,又遑論「築巢引鳳」?另一方面,過去長期以來前澳葡政府扶持科技的政策不明朗,也使科研人員大生「英雄無用武之地」之嘆。回歸後,特區政府開始注意扶持科技人才,但力度仍顯不足。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只是對科技發展起輔助作用,未有主動地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革及科技人才的培訓;科技委員會也只是一個政策諮詢機構,而不是實體性的科技行政業務主管部門。
特首崔世安十分重視特區的科技發展工作,將科技工作擺在特區政府的議事日程之上,並將之列為特區政府施政工作的重點之一。他在去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就指出,「科技發展是澳門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以及提升澳門居民生活素質的重要一環,特區政府將開展科技策略的相關研究,加強推進科普教育和區域科技合作,培養本地科技人才。」由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前天成立的澳門科學技術獎獎勵評審委員會,就是其中之一。
這項措施,將不但有利於推動澳門特區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而且也有利於澳門特區的科技人才的發掘培養,是一個較好的激勵機制。但似乎是還應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在基礎教育及研究方面多下工夫,將人才培養和科研機構建設、基礎研究與應用科學研究相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教育機構,使其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實際上,在澳門現時的高等教育機構中,有兩家是掛了應用科技及基礎科學之名的,其一是理工學院,其二是科技大學。但從其學科設置看,卻是「科技不足,人文學科溢滿」。如果說,科技大學是私營大學,政府不便於幹預的話,那麼,理工學院是由特區政府供養的,就應讓其名正言順地承擔科技人才培訓的任務和責任,以設置科技學科為主,而不是貪多求全,把那些不屬於理工科系的學科也盡收校內,從而使其「理工學院」空有其名。因此,理工學院應與澳門大學進行合作分工,甚至進行學科梳理整頓,將理工學院的屬於人文科學的學科轉移給作為綜合大學的澳門大學接辦,理工學院就宜集中所有資源,進行理工學科的教學和研究。而澳門大學方面,也宜將其中的一些屬於應用科學的學科,移交給理工學院,只是保留某些較為接近基礎科學研究的學科。
澳門的科技教育,最欠缺是師資人才。特區政府是十分重視人才引進的,歷年來已引進了不少高等教育的師資,但卻是以人文學科尤其是法律等方面的師資為主。隨著人文科學方面的師資人才空白逐漸獲得填滿,以至是飽和,今後宜以引進科技師資為主,尤其是對有利於落實「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葡語國家經貿平臺」功能的科技教育師資人才。為了吸引人才,可以採取某些優惠政策,包括資薪的特殊照顧,及身份的轉換等。相關社會團體不宜反對,否則就變戮了「武大郎開店」及「假洋鬼子」,自己做不到,又不讓別人做。
倘是進行上述調整,可能理工學院將會面臨校舍不足的問題。這可因應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落成移遷後,將其騰出的澳大現校區,作為理工學院的校本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