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論為官之道:做好人才能不被罵為“狗官”

“要先做人後做‘官’;要始終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去做事;不要再把‘學習不夠’當犯錯的萬能藉口……”5日,省委書記汪洋在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做造福人民的開拓者》的講話,精闢地論述了領導幹部的為人為官之道。

要為了做事而做“官”

汪洋說,要為了做事而做“官”。立志做官的人,打的是個人小算盤,做的是享受特權、光宗耀祖的夢。他們圍繞做官去做事,把做事當做做官的敲門磚,或者是向組織伸手要官的籌碼。他們做事是給人看的,主要是給決定自己升遷的領導看的。因此,常常為了做官,不講全局和長遠利益,不講經濟和社會效益,大做表面文章,大搞形式主義,大幹勞民傷財、顧前不顧後的“政績工程”。而立志做事的人,則是把做“官”看做是做更多事的條件,更加廣闊的天地。因此,他們當了官就會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義務感,就能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紮紮實實、善始善終地做事。

官員先做人後做“官”

汪洋強調,領導幹部要先做人後做“官”。做人是做官與做事的前提,也是做官和做事的保障。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為“人官”,而不會被老百姓罵為“狗官”。做事才能有正確的動機,才能有人民所歡迎的結果。領導幹部一定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易公僕之心”,做一個正直、善良、誠信的人,當一名為民、務實、清廉的官。

班子政績在於群眾幸福汪洋指出,一任領導班子的政績如何,最終要看發展的成果是否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要看他們做了多少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的實事,解決了多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才是群眾真正需要、歷史真正認可的政績。

他舉例說,在加快推進城鎮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部分群眾可能面臨失地、失業等風險。領導幹部如果是站在群眾的角度上想問題,把征地拆遷費用提高一些,讓社會保障到位一些,群眾就會理解、支持甚至主動犧牲自己一部分利益推動發展。調動人民群眾發展的積極性,既要考慮全面利益,又不能忽視群眾的切身利益;既要著眼群眾的長遠利益,又不能不顧群眾的當前利益。

新官不能動輒“洗牌”

汪洋說,各級領導班子特別是新上任的一把手,都要正確對待和處理好“繼往”和“開來”、“承前”和“啟後”的關係。決不能拿貶低前任來抬高自己;要“新官也理舊事”,對前任正當合理的承諾、協議、債務等,要不折不扣地“認賬”;要繼續使用前任重用的優秀幹部,決不能對中層幹部隊伍實施不正常的“洗牌”。特別是對上一屆領導班子的戰略目標、部署、安排等工作思路,只要是富有成效、受到幹部群眾歡迎的,就應該當做接力棒接過來,跑到底,不應束之高閣,另起爐灶。

與此同時,汪洋也指出,朝令夕改是有害的,固步自封也是一種失職。他強調,一任要接著一任幹,任任都有新發展,任任都有新貢獻。

不允許當個“太平官”

“順境逆境看胸懷,大事難事看擔當。”汪洋說,各級領導幹部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矛盾和困難,要擯棄個人的私心雜念,把“怕”字換成“敢”字。他說,現在,想順順當當做太平官,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允許,群眾不允許,組織也不允許。當領導幹部就要勇挑重擔,為黨分憂、為民解難,就要幹事創業,同矛盾和困難作鬥爭。如果面對困難不敢擔當、不敢負責,不謀其政,就是一個不稱職的班子,就是一個不合格的領導幹部。

官員要克服“恐網症”

“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在群眾工作上下工夫,就會大大減少突發性群體事件,即便出現問題,也有能力去化解矛盾。”

汪洋說,此次提交全會審議的《決定》,對領導深入基層、聯繫群眾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目的是為了提高領導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汪洋還說,領導幹部要適應“網絡時代”、“數字時代”的形勢要求,善待、善用、善管網絡媒體。要克服各種形式的“恐網症”,既避免面對網絡媒體噤聲失語,又避免出現被人炒作的“雷語”,要不斷提高對網絡虛擬社會的引導和管理水平。同時,還要見微知著,善於及時從網絡上發現各種社會動向,掌握應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主導權、主動權。

“學習不夠”不是擋箭牌汪洋說,在實際工作中,經常聽到一些領導幹部把“學習不夠”當做“口頭禪”。有的領導幹部在民主生活會自我剖析時,一說問題就是“學習不夠”;在工作總結時,一說缺點也是“學習不夠”。甚至一些違法違紀者,在懺悔原因時,也是“學習不夠”。“學習不夠”成了一個“無關緊要的缺點”,說出來不丟人,但似乎也沒有準備改,下次會議仍然有一個這樣“無關緊要的缺點”可以檢討。其實,“學習不夠”不是一個小缺點,而是一個大問題。

杜絕腐敗要從小節著手

汪洋披露,近年來,廣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案20059件,處分19807人,其中縣處級以上幹部958人,廳局級幹部135人。

為了杜絕腐敗,汪洋建議,要從小處著眼,從小節著手,不搞“小圈子”,不占“小便宜”,遠離“小兄弟”。既要以廉立身,又要以廉正人。特別是要把好親情關,講親情不能錯位,重友情不能變味,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為情所困。

(薛江華、李永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