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連任,破解兩岸政治難題?

兩岸合作仍然會受到既有政治思維與政策的限制,兩岸協商將進入所謂的“深水區”。

馬英九成功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避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形勢的逆轉與倒退,也為下一步兩岸關係發展、規劃創造了重要條件與難得的歷史機遇。但馬英九連任後,能否開創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局面、深化經濟合作、促進兩岸真正和解與社會融合?可以預期,未來四年,兩岸在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方面會有重大發展,但要打破兩岸政治僵局,討論或協商敏感的政治議題仍面臨許多困難,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可能仍只是一種願望。

兩岸合作進入“深水區”

馬英九執政近四年來,兩岸關係獲得較大發展,尤其是兩岸經濟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簽署了16個涉及經濟、金融、醫療與核電安全等方面的協議,開創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時代、新局面,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也對臺灣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過去幾年兩岸關係發展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大陸著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下不斷做出讓步、讓利,以及臺灣“只要不給”或“多要少給”的情況下取得的,並不是建立在真正平等協商、相互讓步妥協與實現互利雙贏基礎之上獲得的。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尤其是兩岸經濟合作,如果按照既有模式發展,已經難以為繼。

不可否認,大陸依然會在“兩岸是同胞兄弟”、“兩岸一家”的思維下處理兩岸合作,但大陸內部的不同聲音與意見會越來越多,主張建立在公平、合理、相互妥協讓步基礎上開展合作的要求越來越強烈,臺灣方面不能不有所瞭解與考慮,不能不有所讓步與讓利。

在兩岸經貿問題上,臺灣方面不能在經濟議題協商之前就自行設下條件迫使大陸接受,應從根本上改變對大陸企業赴台投資的歧視與不公平待遇,對大陸學生在台就讀不應設置太多的歧視性限制;在ECFA後續協議問題上應遵循國際規則,簽署具體時間表與以零關稅為目標的貨物貿易協議、大幅相互開放的服務貿易協議等。

然而,這些主張,臺灣方面肯定會有意見與反彈,但必須面對與接受。“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是馬英九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發展與兩岸合作的基本態度與原則,在馬英九的下一任期內,兩岸合作仍然會受到既有政治思維與政策的限制,兩岸協商將進入所謂的“深水區”,對此,大陸必須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由經入政”困難重重

馬英九連任之後,外界最關切的是兩岸關係是否可以由“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逐步向“由經入政、亦經亦政、逐步破解政治難題”的方向過渡,即兩岸能否邁入政治對話、政治協商的時代。然而,依筆者觀察與判斷,破解政治難題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島內還不具備這樣的社會、政治環境與條件,馬英九似乎也沒有這樣的政治抱負與願望,甚至馬英九的政治主張還會成為兩岸政治僵局突破的障礙。

首先,臺灣是一個藍綠對抗激烈的社會,藍綠兩大政治陣營呈現“勢均力敵”的發展態勢,而且在民主政治機制逐步健全的情況下,已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完全主導政治改革與政治協商談判。以民進黨為主的綠營勢力將成為馬英九當局推動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的最大阻力。

其次,臺灣社會在國家認同問題上的偏離越來越嚴重,極大制約了馬英九突破兩岸政治僵局的空間。在臺灣,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臺灣是一個“主權國家”,兩岸的交流與互動是“兩個國家”的交流與互動,而不是一個國家內部兩個地區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強烈的臺灣“主權”意識與概念下,兩岸要在大陸認定的“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進行政治對話與協商是非常困難的。

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持續高漲,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就連馬英九也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馬英九在臉譜網站中提出“三段論”的身份認同表述是:血統上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身份上認同臺灣、是臺灣人;國籍上是“中華民國國民”)。這樣極力回避自己是中國人的政治認同與政治態度,很難致力於兩岸的和平統一。

第三,馬英九有強烈的“中華民國意識”,根本沒有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考慮與規劃。馬英九對“中華民國”的信仰與堅持,可能讓兩岸和平統一這一問題難解。馬英九當局與島內各界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要求大陸在“互不承認(主權)與互不否認(治權)”的基礎上發展兩岸關係。而在現階段,要大陸公開或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是非常困難的。

第四,馬英九的“臺灣意識”越來越強烈,臺灣偏安成為他的政治目標,不再有兩岸和平統一的理想。在民粹主義氣氛不斷上升的臺灣,為了保住政權的需要,馬英九的“臺灣意識”越來越強烈。他的當選感言充滿著“臺灣路線”、“臺灣人民”、“臺灣新歷史”、“臺灣夢”與“為臺灣奮鬥”等以臺灣價值為核心的臺灣觀念與主張,完全架空了法理上的“中華民國”,將包含一個中國與終極統一的“中華民國”拋到九霄雲外。

最後,保住政權,延續國民黨的執政,是馬英九的第一要務,“先經後政”與盡力回避兩岸政治議題仍是馬英九的既定兩岸政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馬英九面臨的最迫切任務,這些議題與兩岸關係有關,尤其與兩岸經濟合作有關,但與打破兩岸政治僵局關係不大,不是馬英九迫切要做的事情。2月初,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訪美時表示,兩岸還有許多經濟、民生議題需要解決,在缺乏內部高度共識及兩岸足夠互信等條件下,兩岸不太可能跨越到政治性議題的談判。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也表示,馬英九在未來四年會“非常謹慎”處理兩岸政治議題。

馬英九上臺後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儘管設限在他任期之內,但這是他政治態度與思想的充分體現,這些思想很可能捆住馬英九未來在兩岸關係發展問題上的手腳,在破解兩岸政治議題上邁不出大步伐。

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設置

重重障礙

外界最為關心的另一重大問題是馬英九連任後,未來四年時間內海峽兩岸能否簽署“和平協議”。大陸許多人對此抱有很大期待,但依筆者的判斷,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困難非常大。

馬英九在大選期間發表的“黃金十年”臺灣發展願景中提出了未來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這是選舉策略還是戰略目標,則是需要深入分析與探討的。不可否認,馬英九在選舉的重要綱領中提出這一主張,有一定的選舉考慮,但仍是其對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的戰略主張。馬英九在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問題上十分謹慎,將“公投”設定為簽署的條件,這增加了協議簽署的政治風險。眾所周知,臺灣的社會政治結構是藍綠對立,要在島內就涉及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協議達成“高度共識”,是非常難的。一旦簽署的“和平協議”,因臺灣“公投”被否決而宣告失敗,未來再簽署將更加困難。

面對困難與挑戰,是不是推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就無所作為?當然也不是,還要看馬英九作為臺灣領導人,有沒有真實的意願與勇氣積極推動。如果馬英九認識到他未來四年任內有“歷史評價的壓力”,他就應該在破解兩岸政治難題上有所作為,啟動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尤其是在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問題上積極進取,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展開協商“和平協議”事宜,至少可以就此達成一些框架性原則與某種共識,為未來協議的簽署奠定一個堅實與良好的基礎。

拓展國際空間的主張將衝擊

兩岸政治關係的改善

在馬英九上一個任期裏,大陸在馬英九“外交休兵”倡議下,為了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採取了“禮讓”、“克制”的態度與策略,兩岸在國際社會大致能維護良好的互動,臺灣在國際空間問題上也大有所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員,加入了世貿組織政府採購協議,還在選前獲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主辦權等等。然而,臺灣方面並不僅僅滿足於此,而是希望爭取更多、更大的國際空間。

臺灣不斷的“要”與“爭”,迫使大陸不斷的“給”與“讓”。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涉及“一個中國”框架與原則的重大問題,也是涉及所謂臺灣民眾的權益甚至人權問題,任何一個不小心或意外事件都會引起波瀾。一旦做出原則性與普遍性讓步,會不會造成國際社會“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蔓延與發展?一旦四年後民進党重新上臺執政,民進黨會不會利用已經得到的國際空間平臺大搞“一邊一國”或“兩國論”等分裂活動?這些我們都要提前考慮。

可以預計,選後臺灣的國際空間要價與開拓,或者說兩岸在國際社會的結構性矛盾將成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尤其是兩岸政治關係突破的重大挑戰。

(王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