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首投族爭奪戰已展開

東望海

行政會完成討論修改《行政長官選舉法》和《立法會選舉法》法律草案,2個選舉法草案將交立法會審議。本澳政治生態是否因此而發生變化,將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有所顯現,特別是2個新增的直選議席將落入誰手,令人關注。從過往的立法會選舉看,雖然票倉已基本固定,但本澳青年人的選票作用越來越大,其中的首投族也逐漸引起各參政團體的重視,一早已展開相關工作部署,以爭取到他們的支援,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青年選票受重視

2009年立法會選舉直選議席,各勢力間相比起上屆, 較大的變化為民主派”新澳門學社”奪去了”群力促進會”的一個議席。原因除了學社分拆兩組後, 雖然整體得票率只是微增, 但受惠於拆組策略以及配票結果(約60%:40%)得宜,使得陳偉智(上屆第三候選人, 今屆為拆組後其中一組”民主昌”的第二候選人)分享到的學社支持者票數由上屆的25%上升到約30%, 較有效率地運用了票數而獲多額外一席;還有一個原因是”新澳門學社”得到的青年選票也保持了一向的支持率,沒有被其他勢力拉走。而回歸以來,雖然整個陣營努力吸納新興人物及組織,但是傳統核心工聯會(同心)及街總(群力)的選票一直受到侵蝕,兩者的直選得票數目似有下降之勢。

2009年選舉,打著青年人及民主旗號的“公民監察”,成績不錯但未能取得議席。有分析認為,其未能達到取得議席的目標,原因一是給人的印象模糊,常令人質疑其立場,如她的親建制社團背景頗深,但訴求卻像民主派,且更包羅萬有,由民主到文化政策,而姿態則以學者(澳大新聞與公共傳播課程主任)、傳媒人及文化人自居,連結一些年青中產文化藝術界人士(例如排在她之後的朱焯信),整個政治動員方式與文宣都與眾不同。雖然很努力,但支持者人丁頗為單薄,造勢活動往往只有一百人左右。其次是部署選舉過於倉促,要在選票地盤劃得頗為一清二楚的澳門中取得議席,沒有較為長遠的謀劃,單憑一時努力是較難取得成功的。

有學者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如果政治生態不發生劇烈變動,相信目前澳門基本政治力量的“5+2” 格局將會得到維持。立法會選舉就是上述幾種政治力量相互角力,謀取各自優勢的過程。一是工商人士仍將佔據主導性地位。代表資本利益的人士仍然具有通過直選當選立法會議員的可操作空間(如動員企業員工或鄉親投票)。二是傳統基層(草根)力量受到擠壓。民粹力量成為一股迅速竄升的社會新勢力,並竭力展現其基層弱勢群體的代言人之角色,與傳統基層(草根)社團爭奪基層民眾,部分威脅到傳統基層(草根)社團的民眾基礎,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擠壓力量。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財富的增加,底層社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分化,一些原本屬於草根階層的人進入中產階層,客觀上削弱了傳統基層社團的社會基礎。三是民主派基礎擴大。一般來說,隨著中產階層的壯大,尤其是專業人士與知識階層的增加,民主派的民眾基礎在擴大,加上以民主相標籤的民主派領袖人士比較會操縱民主議題,吸引了一批追求民主的人士投票支持,以民主派自居的“新澳門學社”2009年取得議席的突破從一個角度來看就是這種效果的顯現。而相應地,如何引導中產階層的政治傾向,或者更直接地說,爭取中間階層而不是漠視或者視而不見,更不能將之推向以民主相號召的反對派陣營,應成為傳統力量不可回避的新課題。四是族群力量維持現狀。澳門屬於移民社會的現實,使得某些處於相對少數的族裔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本能性衝動,其中,推選屬於自身族群的候選人參選立法會乃其方法之一。五是博彩勢力波動起伏。他們通過求取議席保企業競爭優勢,目前看來也暫時有穩定支持者。

在選票分佈上,一般認為企業雇員是工商、博彩派的票源所在;在基層(草根)派中,“群力”(街坊會)票源以中老年人士為主,“同心”(工聯)票源以工會會員及其家屬為主;公務員與土生葡人是“新希望”(高天賜)的票源基礎;吳、區、陳民主派選票來自於青年與中產人士;鄉族派票源主要來自於同鄉會之成員。

預計明年立法會直選議席的選舉仍舊是基本政治勢力的較量。但隨著中產階層的壯大,澳門公民社會正在形成之中,一些知識人士創建公共討論平臺,以公民代言人身份,發出自己的聲音,明年立法會增加的2個直選議席可能為他們提供了機會,但如未能形成聯合性力量,想通過直選獲得立法會席位暫時還有些難度。在基本勢力固定的情況下,各個政治勢力必然會努力爭取新增票源,其中首投族更是必爭之地。

本澳首投族爭奪將激烈

首投族是上年臺灣選舉的熱詞之一,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馬英九、蔡英文不約而同,把爭取首投族列為競選重要策略。首投族顧名思義是首次成為具有選舉權的公民,這群廿到廿四歲的族群在臺灣估計有一百廿、卅萬人,足可影響臺灣選局;更重要的,這群首次進入選舉市場的年輕人,沒有強烈的政黨好惡和意識形態,也沒有歷史恩怨的包袱,換言之,他們是真正的中間選民。

那麼本澳的首投族有多少?2009年立法會選舉,已登記選民的數量持續增加,符合資格選民近25萬人,比上屆立法會選舉時增加13.25%,增加了近3萬人。其中,以青年人為多。而參加第四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的選民有149006人,投票率達到59.9%,投票人數較上次選舉增加1萬4000多人。

統計暨普查局公佈的2011人口普查初步結果顯示,在2011年8月12日澳門的人口共552,500人。按歲組劃分,少年兒童人口(0-14歲)有65,900人,佔總人口11.9%,較2001年的21.6%大幅減少9.7個百分點。成年人口(15-64歲)有446,600人,佔總人口80.8%,較十年前的71.1%增加9.7個百分點。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有40,000人,佔總人口7.2%,與2001年的7.3%相若。

按照統計資料,本澳合資格選民應該有40萬人(除去外地僱員),但對照2009年選舉的選民登記情況看,本澳明年登記並符合資格的選民預計約28.3萬人上下,即明年首投族估計有3.3萬人。但近年選民人數增加的比例也是不斷升高,加上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的選民數字,所以筆者估計明年的首投族應該超過4萬人。按照2009年6成的投票率,計算首投族投票率較低情況,筆者認為首投族的選票會有2萬張左右。

有學者分析,澳門政治人才面臨著整體性的新老交替。對於澳門社會來說,新老交替之際卻也是青黃不接之時,老一代政治人物(老面孔)的淡出,與新一代的培養未能有效銜接,存在著令人憂慮的“時間差”,社會擔心可能因此而影響到有效管治。此一問題對於傳統陣營來說顯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傳統社團有歷史包袱,而新的組別的歷史包袱或沒有或相對較輕。一般說來,新力量新派別更加容易推出新人,而傳統力量則較為困難,更何況至目前為止相應的培養機制或未見成熟。另一方面,現行選舉制度實行的單一選區制與比例代表制對傳統派別是不利的。首先,比例代表制是有利於小黨派的,目的在於阻止一黨(派)獨大,培育與鼓勵小黨小派參與選舉。所以,即使傳統派別有深厚的基礎卻未必能夠通過政治性選舉而變得更加強大。其次,全澳門實行單一選區制,單一選區較之於多選區制,弱化了議員的地區聯繫與精確代表性。一定程度上鼓勵候選人操弄政治話題或意識形態,以達到吸引選民選票的目的。因此,意識形態化政團易於獲取選票,而從事基層工作的團體反而得不到鼓勵。

隨著明年立法會直選議席增加,佔選民人數一定比例的青年選民,難免成為各組的爭取對象。但青年選民的投票意慾及傾向較難預測,為選舉帶來變數,及早部署、以各種策略吸引年青人是制勝的必然選擇。

首投族爭奪戰各出奇謀

本澳選舉對首投族開始重視應該是從2005年立法會選舉開始,當時的澳門新青年取得3000多票,開始引起關注。對於明年的選舉,多個政治勢力也一早展開部署,吸引、爭奪首投族。

去年開始,各派政治勢力陸續成立青年組織,如青聯主辦的青年議政訓練計畫,與新澳門學社關係密切的青年動力,還有新青協拆分出來的三十行動聯盟,以及各傳統社團原來的青年部門等。在策略上,青年議政注重組織和動員;青年動力重在街頭行動及網路論政;TDM的“澳門論壇”舉辦令新青協的“市民論壇”無疾而終,三十行動是部分新青協成員轉戰“澳門論壇”而成立。

要說爭奪青年選票及首投族選票的策略,臺灣選舉是最有參考價值的,筆者總結最主要策略有幾個方面。

第一,大量起用年輕人,不論党職或選舉,給年輕人更多出頭的機會。國民黨在2000年失去執政權後總結,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人事政策上,因為是百年老店,中青年以上的精華人士比較多,論資排輩,青年人、特別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要想出頭、要想有發展機會,比較難。導致國民黨內的青年黨員流失得比較嚴重。另外從對青年工作的組織上、還有培養上,它都是流於空洞化形式化,沒有一些具體的辦法,真正地把這些支持者凝聚在一起。

國民黨痛定思痛,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常會”推出了“青年專案”,提出加強青年工作的十大課題,並歸納為兩大目標,一是爭取青年的認同和支持,二是培植新生後繼人才。具體措施包括:選聘中央及地方黨部義務青年副主管,成為地方上爭取青年支持的種子;擴大並保證黨內青年參加選舉的比例,占本黨參選人數的四分之一;給青年更多的表現機會,鼓勵年輕及形象清新的黨員參加媒體談話性節目、鼓勵基層青年不拘形式提出訴求、各級單位建立青年人才庫等等;積極推動將選民初次投票年齡從20歲降低到18歲的主張。這些策略終於在2008年及2012年的選舉發揮作用,令國民黨連續贏得2次大選。

反觀本澳參政團體,特別是如上文所述,“群力”(街坊會)票源以中老年人士為主,青年人支持不足是其在2009年選舉失去一個議席的原因之一。雖然本澳傳統社團有歷史包袱的原因,推出新人較為困難,但有傳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