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佈局 創造輝煌 2012:迎接兩岸大未來

企業發展與經濟、社會整體環境息息相關。 過去20多年來,台資企業在大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固然是台商本身具有勤奮堅毅、積極打拚的傳統精神,但其本身善用語言和文化優勢,配合大陸經濟環境的開放,充分融入大陸社會,更是成功的主要關鍵。然而企業經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陸政府面對低迷的國際景氣以及內部經濟結構調整,除4萬億人民幣的量化寬鬆政策外,不得不在短期內連續採取結構性的重大調整措施,無論是勞動三法的實施,出口退稅的降低與取消,以及嚴格的節能減排措施等,都使企業運營成本大幅躍升,特別是以外銷出口為主的台資企業若來不及應變,多年累積的優勢將毀於一旦。有鑑於此,「台企聯」與各地台商協會同心協力,一方面向大陸政府爭取稅費減讓空間與政策優惠,另一方面也針對艱困台資企業的合併、轉型升級、品牌建立與銷售通路開拓提供具體協助,期能使多數台資企業順利度過驚濤駭浪的考驗。

內憂外患重創大陸台資企業

詎料2011年下半年又爆發歐債危機,而且因彼此環環相扣,影響範圍不斷擴大,迄今相關各國仍在協商處理,尚無定論。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的大陸台資企業剛從上一波全球市場緊縮中喘過氣來,又因歐美市場連遭打擊,消費意願降低,造成訂單銳減、業務低迷,加上人民幣升值,經營利潤更趨微薄;而以內銷為主的台資企業也不好過,雖然大陸原物料成本略有下降,但因絕大部份原材料需以現金購買,在市況遲緩、銷售款回流時間拉長的情況下,只得縮小營業規模,以彌補流動資金不足的困擾。而全面性的招工困難,以及節能環保的投入成本高漲,也成為台資企業普遍面對的難題。單以勞動成本來看,近年來大陸企業員工薪資平均年增幅近20%,加上應繳納的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險、生育險、失業險及住房公積金),合計增幅達30%左右,對用工量較大的生產企業及服務業而言,幾乎已是不可承受之重,如何積極調整體質,開創全新營運模式,以因應市場變化,加強競爭力,正是台資企業眼下最迫切的課題。而大陸政府針對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困境,今年雖可能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並加強對中、小及微型企業貸款,但一般台資企業因實質可抵押資產偏低,受惠範圍有限,如何協商突破,也有待兩岸相關部門集思廣益。

台商應善用大陸「十二五規劃」長遠佈局

於此同時,大陸政府已自2011年第三季開始推動「十二五規劃」方案,今年更進入深化與執行階段,期望在5年內加速完成內需型經濟結構的轉型調整,厚植長期發展根基。「十二五規劃」正是大陸台資企業瞭解大陸經濟政策、掌握產業與市場發展趨勢最主要的參考指標,依此進行企業發展規劃和佈局,不但可以避免錯誤投資,更可及時享受政府相關的優惠政策。研析「十二五規劃」內容,我們可以歸納出大陸未來經濟發展的8個主要方向:

一、以內需型產業推動經濟發展:過去大陸以發展外貿與出口產業帶動經濟快速成長的做法將有所調整,改以刺激內在消費需求的增加,有效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二、鼓勵具有增強創新能力的產業:大陸政府將更強調研究創新,培育新型戰略型產業,優化經濟結構。

三、推進城鎮化和加快新農村建設,調整優化城鄉結構。

四、優化生產力佈局,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近幾年大陸各地區、省市政府為追求快速成長,招商態度非常積極,但也往往造成重複投資、互相排擠的現象,因此未來大陸政府部門對於企業投資的審查勢必更為嚴格,以發揮地區資源最大效益為前提,勞力密集及落後產業將逐步趨向淘汰。

五、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配合節能減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完善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七、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創造國際合作和對外競爭的新優勢。

其中,無論是擴大內需、推動城鎮化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以及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及國際合作等方面,都是特別值得台資企業思考與努力的方向。尤其台灣過去擁有完整而深厚的產業發展經驗,台資企業若能深入掌握大陸「十二五規劃」的精神,將可順勢進行投資佈局,擴大未來在各產業的關鍵影響力。謹以三級產業為例,具體說明如下:

第一產業:過去幾十年大陸的農業發展一向以增產提量為優先,對於農業科技的應用研發相對投入不足,使農產品特色與價值無法充分發揮。相對而言,先進的農、漁育苗和養殖科技、農產分級包裝的技術、以及推廣精緻農業、生態產業的豐富經驗正是台灣農業傲視全球的強項。台資企業若能以科學的農業技術為基礎,協助大陸改良品種、提高產量,並引進過去台灣農民組織推廣精緻農業的作法,以現代化行銷概念,改善農產品分級與包裝、貯存,加強產品系列研發,不但有助於擴大台灣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更可進一步成為大陸現代化農業機械的研發基地與育種中心,創造無窮商機。同時大陸地方農民也可學習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技巧,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並作為發展小型農產加工的基礎;而若將農村生產與生活環境配合規劃改善,更可推廣「一村一名產、一村一特色」的休閒、觀光農業,發揮地方土地資源的最大價值。以此為前提,我們認為台商與大陸地方政府及企業存在龐大的合作空間,彼此可以相輔相成。

第二產業:在大陸目前生產製造的基礎上,台商可以提供過去中小企業轉型的成功經驗,從對品質管制和成本控制的進一步要求,逐步擴及品牌建立、產品設計、廣告宣傳及銷售通路的開發與經營,直接與市場及消費者聯繫。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大陸早已是公認的世界工廠,“Made in China的標籤隨處可見,許多歷史悠久的國際品牌也紛紛前來設廠,引進全球先進生產概念與管理系統,為大陸的製造業打下現代化的基礎,而大陸龐大的人口及漸趨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也為市場提供穩定的消費需求,在昂貴的國際品牌和低價的本土製造業之間,正是台資企業創新品牌千載難遇的機會。台商同文同種,易於掌握大陸民眾的消費需求與偏好,若能從經營優質品牌的概念出發,加強產品設計,精緻品質管制,創新廣告宣傳及銷售管道的開發與佈置,不僅可以在快速發展的大陸內需市場搶得先機,未來更可挾此數量與規模的優勢,進軍全球市場。尤其若能與大陸相關製造廠商進行策略合作與聯盟,或以現有本土品牌作平臺進行轉型,朝精緻化、延伸化發展,更可事半功。

第三產業:大陸2010年的兩會決議特別強調將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台灣在金融、保險、物流、仲介、人力培訓等服務相關產業發展較早,內涵豐富而細緻,且因語言及文化相同,容易貼近大陸市場需求。而ECFA簽訂後,台資服務業進入市場的障礙降低, 相關業者更是躍躍欲試,若能借助大陸8萬多家台資企業近20年來累積創造的市場、信譽、金融實力以及和當地政府、企業建立的良好關係與經驗,則更是無可取代的優勢。

大陸區域發展蘊含龐大商機

過去10餘年來,大陸經濟的飛躍成長也特別突顯產業與城鄉發展腳步失衡的隱憂,因此「十二五規劃」中特別提出將推進城鎮化、加快新農村建設,平衡產業與區域發展。事實上,2009年以來,大陸陸續將黃三角以及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珠海橫琴島、遼寧沿海、中部地區及圖們江區域等提升為國家級的戰略發展規劃區,顯示大陸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策略擴大內需與平衡區域發展的前提下,預期目前位於區域經濟中心點的城市如環渤海經濟圈的天津、長三角經濟區的上海、華中經濟區的武漢、珠三角經濟區的廣州、西南經濟區的重慶或東北經濟圈的瀋陽、哈爾濱等都將成為帶動周邊城鎮成長的發動機,發展潛力雄厚,台資企業若能在這些人口、資源與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中心點優先進行內銷佈局,或投入新興服務產業,將有助於順勢抓緊未來區域成長的商機。

轉機與危機並存,機遇與挑戰與同在,這正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核心思維。2012年是世界局勢動盪的一年,但這也是對大陸和台灣未來發展至關緊要的一年。相較於全球混沌不明的經濟氛圍,中國大陸全力推動「十二五規劃」方案加速經濟建設,台灣則於2012年初完成總統選舉,馬英九總統順利當選連任,未來兩岸關係有望朝向更穩定的方向發展,達成長期和平、繁榮的目標。

值此關鍵年代,我們期待台商以前瞻的眼光及積極的行動繼續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既有優勢,配合全球經濟趨勢,善用大陸「十二五規劃」,落實全面佈局,迎接兩岸大未來,創造下一個輝煌的台商世代。

(丁鯤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