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最後一條路呈現蘇棄蔡取態勢?

正當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以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強調「民進黨繼續堅持支持台獨的立場」的方式,擺出「目前還不是進行民共兩黨交流的適當時機」的姿態之際,雖已卸任黨主席職務,但因成立「小英教育基金會」,並將民進黨中央黨部幾乎原班人馬拉了過去,而被認為是民進黨的「另一顆太陽」、「地下黨主席」的蔡英文,卻反其道而行之,以較低的身段放出「願意訪問大陸」的試探氣球。近日,她在接受《兩岸商情》專訪時聲稱,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不排除登陸的可能性。很明顯,蘇貞昌和蔡英文在「縮短最後一裏路」議題上的取向,是「蘇棄蔡取」。

當然,我們在分析蔡英文這番話的本意時,必須注意到以下兩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一、《兩岸商情》是由台灣品牌《卓越雜誌》與福建廈門日報集團《廈門商報》聯手合作,在台灣發行的媒體,也是臺灣市面上由兩岸媒體合作出版的第一本商業雜誌。雜誌創刊時,連戰、吳敦義、王金平、江丙坤、鬱慕明、黃敏惠等藍軍大佬紛紛饋贈墨寶表示祝賀。《兩岸商情》由曾任親民黨「立委」的曹原彰出任社長,雜誌內容涵蓋了中國大陸的財經新聞、政策解說、趨勢觀察、投資理財、教育職場、藝文旅遊等,完整呈現出大陸發展與變遷的嶄新風貌,也介紹了多位成功台商的故事。亦即是向台灣商人宣傳大陸及政策的「統戰刊物」,蔡英文接受其專訪,或會會說出一些迎合該雜誌主旨的話來,不排除會有「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成份,因而未必能準確、完整、全面地反映她的「兩岸觀」。 不過,以蔡英文曾擔任過四年「陸委會」主委,作出批准大陸媒體駐台採訪等決策,對大陸媒體生態十分瞭解的本性,其能夠接受《兩岸商情》專訪的本身,就是一篇具有豐富意涵的潛台詞,亦即是向大陸表達某種程度的善意。

其二、蔡英文的「時機成熟下」,未有清晰地表達「條件」是甚麼,是否包括她過去曾說過的「不設前提」,或是其他不稱條件的「條件」。但蔡英文這句話的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政治藝術。打個可能並不確切的比喻,就像是兩岸當局對待「九二共識」的態度那樣,對「一中內涵」予以模糊化處理,因而她的「條件成熟」,也是模糊化處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只要雙方都認為可以接受,她就可以實施執行。

其實,與蘇貞昌的尚未踏足過大陸相反,蔡英文早已有過大陸之行,其中公開及最明確的一次,是於一九九八年十月,以「陸委會」諮詢委員的身份,隨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大陸(巧合的是,今年初被辜寬敏推出參選黨主席的吳榮義,也是該代表團的成員),並親耳聆聽了中共總書記江澤民關於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談話。也正是因為這個談話,李登輝下令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研究小組」,蔡英文就是該小組的召集人。該小組經半年多的研究,作出了「特殊兩國論」的結論。本來,按照該研究小組的建議,是在一九九九年十月汪道涵按原計劃訪問台灣,向李登輝提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建議時,李登輝當面拋出這個「特殊兩國論」的。但不知出於何原因,李登輝卻提前兩個多月,以接受德國記者專訪形式予以引爆。據後來的猜測,李登輝是意圖以此方式,拒絕汪道涵訪問台灣。以此背景看,蔡英文的「條件」之說,就是如何釋然她曾參與炮製「特殊兩國論」的問題。

如果說,蔡英文參與炮製「特殊兩國論」,是受李登輝的委託而還不是出自其本意的話,那麼,二零零零年六月陳水扁公開表示可以接受「九二共識」,蔡英文卻以「陸委會」名義發表聲明公開反駁陳水扁,那就絕對是出於自己的本意了。因為她當時只是一名部長級官員,是作為「總統」的陳水扁的部屬幕僚。但她卻敢於「以下犯上」,就足可見她對「九二共識」的抗拒態度。在本次「總統」大選的過程中,她先是否定並批判「CEFA」,後是有條件地接受,並在敗選報告中提出了「未來除了更深入研究中國的變化、與其對台戰略,也應該更具體展開雙向的交流,擺脫反中、鎖國等錯誤的刻板印象」的結論,希望民進黨能縮短「最後一裏路」,以是已有感觸。

其實,蔡英文此時談到「登陸」,或許還有一個明顯的目的,就是要與蘇貞昌爭奪二零一六年「總統」大選的「入門券」。實際上,蘇貞昌現在要調整黨的兩岸政策以至是實現「登陸」,受到許多掣肘。在黨內,蘇貞昌面對在黨主席選舉中有接近一半黨員並沒有投票支持他的嚴峻局面,及蔡英文「地下黨中央」的威脅,其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必須鞏固權力,盡可能爭取和團結大多數黨員,而不宜分散精力,去處理目前並不急迫的兩岸關係問題。估計蘇貞昌即使是要推出有突破性的兩岸政策,最快也得到二零一四年五月的第二個主席任期開始,但最有可能的還是在二零一四年底的「七合一」選舉之後。因而估計在「七合一選舉」之前,他不可能有突破之舉,甚至還將會更保守。實際上,他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重提「台獨」的態度,就可見一斑。在黨外,蘇貞昌因為具有黨主席的身份,倘要訪問大陸,就得既要應對北京要求「放棄台獨黨綱」的前提條件,又要應對島內「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彈。

而蔡英文則不同,現在是「無官一身輕」,因而可以「諸法自由」。由於她在黨內沒有任何職務,可說是「普通黨員」,因而就適用賈慶林最近在「海峽論壇」上所說的「即使是那些曾經主張、追隨和從事『台獨』的人,我們也鼓勵和歡迎他們回到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不一定需要聲明「放棄台獨立場」。因此,蔡英文對「時機」的說法,就比較輕鬆,因為她可以學者專訪的身份,前往大陸進行學術交流。在此情況下,她就完全可以會搶在蘇貞昌的前面,進行「登陸」訪問,以爭取加分。這是蘇貞昌所不能與不及的。

正因為蔡英文有著要利用「登陸」來為自己加分的意圖,故她在評價第八次「陳江會」所簽署的《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時,就採取較為正面的態度,而不像當年陳雲林到台灣出席「陳江會」時,竟然發動街頭暴力行動以示反對那樣。而她對《兩岸商情》所解釋的「最後一裏路」的定義,「應該是擴大社會的基礎,與社會做更多的連結,知道民眾在想什麼,可以為人民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深知你有能力去幫助他們。」就更是顯出她要順應形勢和民心的「轉型」意圖,這與蘇貞昌在「警報」解除後,已感受不到對「轉型」的急迫性,形成了明顯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