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發展法學論壇在北京開幕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電】以“兩岸法治經驗回顧與前瞻”為主題的兩岸和平發展法學論壇22日在北京開幕,來自兩岸法學界、法律界近200位學者將展開為期兩天的交流探討。

論壇設立了法治理論、民事法治、刑事法治和法律務實等專題,形式包括大會發言和分組討論,兩岸權威學者和實務專家從兩岸各自經濟社會發展、法律實踐、傳統文化、法律哲學、域外經驗借鑒等不同角度圍繞主題進行系統闡述、交流與總結。

“論壇將注重綜合性和應用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著力為兩岸社會法治進步、人民權益保障和兩岸交往合作中法律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研究和實踐交流的舞臺。”論壇主辦單位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會長張福森指出,目前,兩岸已在民法、刑法、行政法、財稅法等一些專門領域建立了經常性的交流管道。海研會希望通過此次論壇,建立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交流平臺。

“實踐證明,兩岸法學交流為推動兩岸法制相互學習借鑒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法學會常務副會長陳冀平在開幕致辭時說,兩岸法治發展是兩岸中國人奮發圖強,不斷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也是兩岸法制回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努力保障人民權利,持續改革和不斷創新的歷史。兩岸社會都崇尚民主、法治、人權,都堅持公平正義、司法為民。兩岸法律制度具有共同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具有與時俱進和不斷改革的動力。兩岸法學交流有利於促進兩岸社會的法治文明進步,並將繼續為兩岸法治進步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共有12家臺灣法學組織和法律機構、法律院校組團出席論壇,74名臺灣專家學者參與研討交流。論壇共收到論文73篇,其中近半數論文將通過主旨發言和專題發言在論壇上進行交流。論壇還設有提問互動環節,以便與會學者充分交流意見。

高雄律師公會理事兼兩岸事務交流委員會召集人郭清寶則建議,面對海峽兩岸區際法律間差異甚至衝突的情形,例如訴訟時效時間不同等因素,律師的角色日益重要,應強化專業技能及職業倫理,以協助經貿糾紛和平解決為首要任務,而仲裁機構則要提升透明度,廣聘兩岸專業、公正的律師擔任仲裁員。

大陸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研究員叢文勝在提交的論文中提到,兩岸法學界的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但由於兩岸軍事關係的敏感性,導致了兩岸的法學交流中有意回避或繞開了軍事法學的研究與交流。這種回避或繞開是無益的,也不符合學術研究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