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與房屋政策

東望海

人的天性,僅是渴望自由嗎?非也。人更重要的天性是渴望“歸屬”,渴望融入到大的“群 體”中,哪怕失去自由,也要換取“群體中的溫暖與安全”。人類的自身單項本領不強,不能與獅、虎、鷹、豹抗衡,進化並生存下來的首要前提是人類的“團隊天 性”,並非個體自由。而作為團隊建立的前提,則是個人的“歸屬感”。有些人,雖然有著體面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但卻從來沒有找到歸屬感,於是他們會買房子,因為也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會擺脫這種感覺,希望融入所在的城市並為它而自豪。所以說,城市歸屬感與政府的房屋政策有著莫大的關係。

歸屬感源自城市生活品質

說到本澳市民的歸屬感,筆者記得早前有香港傳媒報導,港大民意調查計畫指,香港市民對兩岸四地政府的的好感度,澳門特區政府排在第一位,亦高於英美日等國家政府。雖然香港某些政治勢力經常將澳門特區實踐“一國兩制”抹黑為“內地化”,提出拒絕“澳門化”,但香港大多數市民還是認同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其中的原因眾多,但特區政府實踐承諾,積極解決澳門居民的住房問題,令澳門居民增強歸屬感,肯定是令不少香港市民羡慕的因素之一。

城市發展,歸根結蒂是要讓廣大的市民受益。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是要讓市民有歸屬感,隨著房價飆升和工作流動性大,有一個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工作成為一般人擁有歸屬感的兩個基本條件。

一般來說,歸屬感屬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象的認同程度,並對這件事物或現象發生關聯的密切程度。考察城市居民對於該城市的歸屬感,則又可以通過兩大相對獨立的層面——地域意義上的城市歸屬感和群體意義上的城市歸屬感,或曰對城市的地域歸屬感和對城市居民的群體歸屬感來進行考量,前一層面主要是從經濟和物質等客觀條件角度進行分析,後一層面則側重於從社會和思想心理、文化觀念方面展開分析。

其實,生活品質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含義。對一個中等收入者來說,生活品質的提高可能意味著他能擁有一間500平方米的Townhouse,但是,對於一個新移民來說,生活品質的提升,卻是意味著能有安全感,擁有一個穩定的居所。所以,政府的房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影響到市民對該城市的歸屬感。

就本澳來說,房屋問題一直是社會的強烈訴求之一。隨著特區政府萬九公屋計畫今年可望全部實現,多個經屋樓盤亦陸續配售,在完成萬九公屋承諾之外,還推出了“後萬九”的計畫,市民“居有其所”令市民對政府施政有著較高的滿意度。但有些人就是不願見到這種情況,之前言之鑿鑿聲稱政府無法實現萬九公屋承諾的政治團體,失去一個攻擊政府的機會之後卻很不甘心,仍秉持其只會評頭品足、誇誇其談、“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心無力”的論政態度,其主要人物妄言,特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涉及政治取向及地產霸權,一方面製造經屋滯銷假像,另一方面將澳門居民推向珠海等臨近地區居住,以致令澳門居民對澳門再無歸屬感,以減少人口壓力,云云。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只會憤憤不平於自己的政治盤算落空,而對如何改善民生、為市民排憂解難則無任何實際行動和提出可行對策。

提升歸屬感體現政府施政

中國人的歸屬感是強烈的。這不但來自人種特點,也來自五千年來對惡劣環境的爭鬥。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等,就是團隊組織文化。身為團體或社群的一分子,好處不止一個,如覺得被肯定、和他人有了關聯,驅走了孤獨可怕的陰影。不過,往往也得付出代價,如必須符合這個團體的文化–它的理念、生活形態、穿著、說話、飲食,甚至對音樂或運動種類的喜好。有時候,它索取的代價如此之高,連自然本性和表達自由都受到了壓抑。屬於一個團體也有不少潛伏的危機。人們會變得盲目隨俗、歧視非屬團體的外人,而且他們感到的快樂可能是虛幻的,因為它並非出於真正的力量,而是以歸屬的安全感作為基石。這種心理狀態,解釋了部分澳門人為何對外來競爭有較大的抗拒感,也解釋了為何澳門的社團社會狀態形成的文化根源。提升居民歸屬感,社會和思想心理、文化觀念方面需要全體市民共同營造,以及長期的文明塑造。

而在經濟和物質等客觀條件方面,提升歸屬感體現在政府的施政中。澳門土地有限,人口密度極高,人們的生存空間相對狹窄,要創造宜居城市以增強市民的歸屬感並不容易。

新加坡是一個公認的最宜居的城市毋庸置疑,總的來說,新加坡的生活開支較低,但與澳門相同,新加坡土地有限,所以市民開支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費用。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能在新加坡舒適地居住,還能很好的享受美好的生活。

1965 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出來,新政府很早就把公共房屋制度納入視野。上世紀60年代末,新加坡成功地嫁接了中央公積金制度和公共房屋制度,1968年,購房者可以用中央公積金來支付首期購房費用,解決了首付問題,當年公共房屋出售量就是過往三年出售量的兩倍。之後,新加坡政府不再滿足於為低收入者提供公共房屋,一些品質和設計上均能與私人開發商相媲美的公共房屋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推向市場,因此大量收入較富裕的階層也進入公共房屋市場。新加坡公屋制度的創新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中產階層也可以住組屋,因此公共房屋不是專給低薪者使用的。二是中央公積金與公屋制度進行結合,市民只要工作若干年,首付就可以由中央公積金來解決。目前新加坡大約85%的居民居住在政府組屋,而另外15%高收入家庭住在私人發展商推出的高級商品房。

在面對樓市熾熱時,新加坡的房地產市場調控雖然比較低調,不過更為見效一些。比如新加坡近年將第二套房的按揭由八成減至七成,樓宇印花稅範圍由一年內易手擴展到三年內易手,以增加投機者的炒樓成本。比如新加坡政府加大了土地供應的力度,鑒於土地供應較足,許多發展商對未來新加坡房市並不看好,因此熱情大減,令樓價始終處於合理水準。在新加坡,地產商雖然也有很大的話語權,不過,因為私人地產商所供應的房屋有限,新加坡政府又比較強勢,新加坡政府可以較容易控制房地產市場以及應對民眾的要求。

全球城市生活品質排名,新加坡位於亞洲城市榜首,同時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穩居冠軍寶座。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CA International針對全球254座城市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亞洲的外籍人士認為新加坡是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原因何在?除了因為新加坡擁有成熟的基礎設施、高水準的醫療保健體系以及極低的犯罪率,其中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其施政理念:政府需要有所為來保證居者有其屋。這也是澳門特區政府應該認真學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