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揭示中國社會“五大挑戰”提出改革的重點是彌補五大缺失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電】中國首部《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14日在北京發佈。報告揭示,中國當前社會管理面臨外來流動人口融入難、社會領域過度市場化、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五大挑戰。

由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發佈的《社會管理藍皮書》認為,隨著中國進入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一些矛盾和問題集中凸顯,給當前的社會管理帶來五大困難和挑戰。

一是外來人口“流入易”與“融入難”並存,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在勞有所得、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方面依然無法擁有和流入地居民一樣的平等權利,無法真正地融入當地。這使得城市社會管理壓力加大,環境和安全隱患增加,生育、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難以落實。

二是市場化不足和市場化過度並存,由於經濟改革的不徹底、不深入和不明確,市場化改革至今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經濟領域的市場化不足和社會領域的市場化過度。這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權力尋租空間加大、政府與市場兩個主體越位、缺位等問題。

三是社會組織化程度低與網路組織化程度高並存,一方面中國社會的組織化程度正在不斷走低,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為普通大眾提供了便捷的相互聯繫、相互交流的管道,網路的組織化程度迅速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社會組織體系尚未建立,社會組織的缺席導致大眾只能借助網路表達自身訴求,對社會管理和穩定帶來挑戰。

四是公眾權利意識強與社會責任意識弱並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主法制觀念的普及,公民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不斷加強,然而現實生活中,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權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以暴力、違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行為時有發生,顯示出民眾的法律責任意識有待加強,主流社會價值體系亟待維護。

五是公共服務需求多元與供給單一並存,公共需求增長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一方面,公共需求呈現多樣性與擴張性特徵;另一方面,政府有效供給明顯不足,表現為公共服務壟斷、服務效率低下等。這對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結構和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的重點是彌補中國社會五大缺失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電】14日在北京發佈的中國首部《社會管理藍皮書》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當前改革的重點是彌補中國社會的五大缺失。

由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發佈的《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認為,人口突破13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和城市化率突破50%是中國當前社會的三大階段性特徵。

報告稱,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新的社會需求、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對當前的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從制度層面,改革要彌補當前中國社會的五大缺失:

一是彌補中產階層的缺失。中產階層是社會政治穩定的基礎,缺失中產階級意味著缺失穩定執政的基礎。只有通過擴大中產階層隊伍,才能讓社會發展穩定有活力。

二是彌補社會主體的缺失。當前的社會改革普遍缺乏主體,社會空間的減少,使得各種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沒有相應的“緩衝地帶”,各種矛盾都集中到了政府。

三是彌補制度的缺失。社會管理創新迫切需要建立完善通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合法的利益協調機制、有效的民意訴求機制、健全的制度保障機制和敏捷的安全預警機制等,從體制及上解決社會管理滯後問題。

四是彌補信仰的缺失。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原有的社會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逐步缺失,重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成為社會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五是彌補權威的缺失。在社會轉型的衝擊下,傳統的社會治理結構逐步瓦解,新的社會治理結構仍沒有建立。隨著政府從“發展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成為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