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管理局主席丁連星昨日表示,截至2012年8月,澳門銀行體系的總資產達到澳門幣7720億(約965億美元),總貸款為澳門幣4033億(約504億美元),總存款為澳門幣5094億(約637億美元),不良貸款比率仍維持在0.31%的良好水準。
丁連星昨日出席金融管理局舉辦的一個論壇上發言時概述澳門金融業的現狀及發展。
他說,澳門的金融業成長驚人,不僅擺脫了回歸前所經受的亞洲金融風暴的嚴重影響,而且在至今仍然揮之不去的2008全球金融危機中幾乎毫髮無損,如今繼續處於歷史最好時期。截至2012年8月底,共有29家銀行機構獲許可在澳門經營業務。銀行體系的總資產達到澳門幣7,720億(約965億美元),總貸款為澳門幣4,033億(約504億美元),總存款為澳門幣5,094億(約637億美元),不良貸款比率仍維持在0.31%的良好水準。2011年,銀行體系的稅後純利為澳門幣45.9億(約5.7億美元),而累積至2012年8月底的稅後純利已達澳門幣36億(約4.5億美元),較2011年同期上升了20.2%。另一方面,澳門的本地註冊銀行一直維持較高的資本充足水準,目前的資本充足比率為13.9%,其中一級資本(核心資本)佔總資本額的84.4%。同時,本澳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亦非常充裕,截至2012年9月底,一個月及三個月流動比率分別為58.4%及66.5%。
他稱,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澳門早在2004年已被選擇為境外個人人民幣業務試點地區之一,並在2009年開始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截至今年8月末,澳門銀行的人民幣存款達425.8億,從2009年開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以來完成的交易達1260.6億。澳門銀行對有關業務的操作與管理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貨物和服務貿易以及貿易投資便利化將得到進一步的促進,並逐步形成人民幣的離岸市場。
此外,澳門銀行業的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國際化的程度較高,在29家銀行當中,除了由本地資金成立的銀行外,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還包括中國內地、香港、葡萄牙、美國、英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內地及葡萄牙資本的銀行一直在澳門銀行業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丁連星說,澳門自回歸以來一直積極開展與內地的金融交流與合作,早在2004年澳門就已被選擇為境外個人人民幣業務試點地區之一,並在2009年開始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截至今年8月末,澳門銀行的人民幣存款達425.8億,從2009年開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以來完成的交易達1260.6億元。
丁連星稱,政府密切關注美國推出第3輪量化寬鬆(QE3)對本澳的影響,將按實際情況適時推出舉措,金管局於職責範圍內一直留意各項經濟數據及指標,並充分考慮社會關心的房地產市場等問題。 被問及本澳發展人民幣業務的問題時,丁連星稱,截至8月,本地銀行人民幣存款425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1,260億,中國與葡語國家可藉此平台加強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