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策:憶往昔黃金十年 望前景青勝於藍

中共十七屆七中全會昨日閉幕,會議公報確認中共政治局會議的建議,中共「十八大」於本月八日召開。而在中共「十八大」前夕,新華社發表了一系列的政論性述評,總結了胡錦濤擔任中共總書記的「黃金十年」中,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諸領域的驕人成就。昨日發表的,是由新華社涉台記者端木來娣(港澳臺部主任,曾是中共「十六大」代表)、陳斌華、張勇聯合撰寫(新華社涉台記者許曉青、李寒芳、林甦、許雪毅等參與採寫)的《和平發展開新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紀實》一文。由於該長達七千多字的政論性述評是在十七屆七中全會閉幕之前幾個小時播發,因而有可能是這一系列述評的「壓軸篇」,至少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篇。

其實,在中共「十八大」之前,也有幾篇涉台論文總結了胡錦濤「黃金十年」對台政策的成就,主要是中台辦、國台辦主任王毅發表於《求是》雜誌今年第二十期的《十年來對台工作的實踐成就和理論創新》,及王毅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的《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具備決心、信心和耐心》。相比之下,王毅前文主要是以中台辦、國台辦的工作職責為切入點,闡述執行胡錦濤對台路線和方針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昇華,後文則是對未來對台工作的展望和決心。而新華社的專文,則時從新聞記者現場採訪的感性出發,切合胡錦濤「黃金十年」對台工作的幾段核心論述,理論結合實際地提煉出提練出幾個觀點,深入淺出,文風活潑,可能更易於為台灣受眾閱讀及接受。總之是各有特色,互為呼應及補充。

新華社的專文,在理論上貫穿了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而「科學發展觀」體現在對台工作領域,就具體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中共「十八大」前夕發表此文,就有著「承前啟後」作的意義。實際上,文中就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開闢與推進,不僅在六十多年的兩岸關係史上具有分水嶺的意義,而且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充沛的動力,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最重要的啟示是要繼續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對臺工作實踐,堅持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全面協調推進兩岸關係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估計,這些論述有可能是源自於胡錦濤即將在「十八大」報告,在獲得代表們通過後,也就成為未來五年以至十年對台工作的提綱挈領,亦即在對台工作上「胡規習隨」的重要內容。

因而估計,相關論述有著習近平參與擘劃的影子。尤其是該文第一部分以胡錦濤「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把兩岸關係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之語為小標題,凸顯了「應操之於我」的主觀能動性,佔領後把握對台工作的主動權和主導能力,就與習近平最近就「保釣」議題向中央提出的建議極為近似。——據傳,習近平在建議中,除了提出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和做法,是一個戰敗國卻要霸佔一個戰勝國的領土,踐踏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本質上是不能徹底反省和清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企圖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新論述,在國際舞臺上佔領道德高地之外,還建議在行動上派出公務船巡航於釣魚島海域,並驅趕日本公務船,造成我國對釣魚島領海實施實質管轄權的事實。相信,在未來五年以至十年,北京的對台政策,必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繼承「科學發展觀」在對台領域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述的同時,還將會有更有突破性、更主動、更靈活的作為。尤其是面對「政黨輪替」或許將會成常態的為台灣政治生態之下,就更需要有這種「應操之於我」的氣魄。

實際上,回顧過去三十多年來北京的對台工作,是曾經牢牢地掌握著主導權的。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台灣同胞書》、「葉九條」、「鄧六條」,到鄧穎超寄信宋美齡、廖承志致函蔣經國等,都是掌握主動,台灣方面只有被動地跟著回應的份兒。但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卻反而是台灣主動,李登輝連接拋出「戒急用忍」和「特殊兩國論」,北京都難以招架,陷於被動,甚至是被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牽著鼻子走」。這當中固然是可能有劉連昆裡應內合,出賣機密的原因,而高層的「自我感覺良好」,原則性未能與靈活性有機地融合起來,而連台灣的「統派」人士也在埋怨北京的對台工作策略「僵化」,恐怕更是重要的內在因素。

直到胡錦濤上任之後,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重新掌握了對台工作的主動權,提出了對台工作的系列新論述,除了是繼續堅持原則,及時由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有力地遏制了陳水扁的「法理台獨」之外,還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並以藐視當時是由陳水扁當政的事實,毅然向台灣民眾送出多項大禮,讓陳水扁無招架之力。這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鬥爭藝術,被台灣學者形容為「一手硬,一手軟」。在馬英九獲勝並就職後,海協立即發函建議恢復兩會談判,此後的八次「陳江會」,連簽了十八項協議,就像十八座「金橋」,溝通了兩岸人民的心。因此,大陸因素在台灣「總統」大選中,就從一九九六年和二零零年的「票房毒藥」,變成了二零零八年和二零一二年的「票房靈丹」。

相信,這個寶貴經驗,將會被習近平發揚光大,並有所發展。因此,新華社專文引述了習近平的兩句話,其中一句是「只要兩岸雙方都能從兩岸同胞一家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什麼問題都好商量,什麼問題都能夠解決。」這就折射了新一代中央領導人,將會有比現在更有強烈的「以人為本」的作為。實際上,據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就是習近平向胡錦濤的建言。在習近平接任後,還將會將之發揮到極致。即使是台灣政局發生變化,也不會動搖這個根本。雖然「科學發展觀」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個主題將會不變,但每一位領導人都會有自己的新思路,相信習近平會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更高境界。

習近平有著更雄厚的瞭解台灣真實情況的功底。至少,他曾在福建省任職十七年,也曾台商密集的浙江省和上海市擔任過「一把手」,對台灣的情況瞭如指掌。實際上,近日曾任新黨「立委」的姚立明就回憶了這麼一回事,一九八八年春,他到廈門市出席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時,有一位名為「白羽」的「企業家」與他會晤,兩人談起台灣內部民主化運動日益高漲的情況,這位「白羽」對台灣政治理解之透徹,讓姚立明大吃一驚。兩年後,當台灣的電視裏播放了一條廈門市副市長被提拔為福建省福州市委書記的新聞時, 姚立明脫口而出:「這不是白先生嘛!」他才恍然大悟,名片上的「白羽」正是繁體字「習」的拆寫。 這也難怪,連台灣「國家安全局」局長蔡得勝也認為,習近平是「知台派」。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雖然深知姚立明曾是堅決反「獨」的新黨成員,但即邀請他出任「小英文教基金會」的董事。日後無論蔡英文能否在二零一四年的民進黨主席選舉成功挑戰現任黨主席蘇貞昌,也不論是能否在二零一六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或許姚立明這樣的人,能為她的兩岸政策,提供更為貼切的建言,而蔡英文或許也能聽得進去。近日蔡英文在美國的「民進黨應和大陸互動,強化對大陸的認識和瞭解」那番話,就比蘇貞昌要現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