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5日電】“九二共識”達成20周年前夕,多位臺灣參與大陸政策決策、制訂的人士再度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的重要基礎,強調“九二共識”的形成有兩岸雙方往來信函及新聞稿,白紙黑字予以佐證的史實,強調兩岸雙方建立基本互信,以及互信能否鞏固延續的重要性。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5日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九二共識”是國民黨的大陸政策,也是兩岸進行制度性協商的重要基礎。
回顧過去20年來的歷史。高輝指出,正是因為有“九二共識”,兩岸才能擱置爭議,展開協商,才會有1993年的“辜汪會談”,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馬上恢復協商,也是在“九二共識”下協商才得以恢復,進而開啟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管道。
他說:“兩岸關係在過去這段時間快速發展,我們要儘量能讓它步上法制的軌道。”高輝說,兩岸兩會簽署18項協議,未來又將互設辦事處,這是當局要讓臺灣民眾在大陸不論是經商、旅遊、或求學,都能有制度性的保障,如此“兩岸關係才能長久穩固”。
高輝特別強調制度性協商的重要性,稱這不僅對於臺灣地區民眾有所保障,也有利於大陸地區人員在臺灣的活動。
此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發表了“‘九二共識’的史實及展望”的談話,詳述當年海基會、海協會談判與共識形成的過程,指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基礎,並為國際社會所知悉。
在回顧“九二共識”形成的史實後,高孔廉針對島內異議人士的質疑指出,共識代表雙方的共同看法或認知,有時根本沒有檔,但“九二共識”卻有雙方往來信函及新聞稿,白紙黑字。
高孔廉1992年時任臺灣“陸委會”副主委,自2008年起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繼高孔廉之後,率先提出和使用“九二共識”一詞,以概稱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在香港會談中對如何體認“一個中國”問題達成的共識的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指出,現在島內各方對“九二共識”的爭論常集中在名詞問題,“好像它是電腦密碼,有它就進得去,沒它就進不去”。不喜歡“九二共識”的人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或努力設想可以取代“九二共識”的名詞,如此一來,反而偏離關鍵的重點。
蘇起說,“其實在我看來,名詞只是冰山的一角,沒有它固然不行,但真正的關鍵從來就是兩岸雙方的基本互信”,以及互信能否鞏固延續。
蘇起指出,“九二共識”已成為現階段兩岸協商談判的基礎。兩岸雙方在4年多的接觸中逐步建立互信,今日的兩岸關係正逐漸朝向穩定邁進,雙方保持互信是重要的關鍵,“兩岸新局即將展開”,目前難得的互信局面需要相關各方更加小心維護。
台報社論指“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帶來效益不容忽視
【中新社11月5日電】臺北消息:臺灣《經濟日報》5日發表社論指出,“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所能帶來的效益,不容忽視。
社論說,過去幾周,兩岸參與“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後續協商談判的相關負責人,均在不同場合對在今年底完成“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洽簽表示樂觀。
社論認為,按照ECFA規劃,兩岸後續還要完成的經貿協議,除已完成的投保協定外,還包含貨品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爭端解決等3個協定。過去各界關注的焦點,多放在貨品貿易協定的協商進度及開放程度;對於服務貿易協定,反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但事實上,隨著大陸推動經濟結構改革,服務業市場才是未來的真正商機所在。依據大陸第十二個五年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加速服務業發展,乃是重中之重的項目,也成為投資熱點。
“不過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絕非‘白吃的午餐’,也不會是掃除所有障礙的萬靈丹。”社論強調,在要求陸方開放市場、解除限制的同時,臺灣也需要加速陸資的開放,方能建立兩岸互利雙贏的局面。
社論最後說,這個協定可能只是開創兩岸服務貿易互動新局的支柱之一。真正要深化台商在大陸服務業的商機,除仰賴自由化,更需要各種產業合作機制的加持。這些都需要官方及產業以更為整體、全面的角度,重視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背後的意義與契機,才能夠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海峽兩岸文物交流20年回顧展重慶開幕
【中新社11月5日電】 “承前啟後、溫故知新”——海峽兩岸文物交流20年回顧展5日在重慶三峽博物館開幕。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覽記錄了兩岸20年來的文化交流歷程。展覽分為“融冰化雪艱辛起步”、“加強交流擴大共識”、“深化合作蓬勃發展”3個單元,共展出圖片262幅,實物及複製資料106件,全面展示20年來兩岸文物交流的發展歷程和兩岸文博界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據主辦披露,1992年12月5日至1993年5月31日,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臺灣展望文教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兵馬俑及金縷玉衣展覽”在臺北市玉山莊藝術館展出,展品精選大陸考古新發現珍貴文物111件。這是1949年以來大陸首個赴台文物展覽,觀眾達38萬人次。此後,兩岸文博界交流合作日趨緊密。
展覽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展覽將在重慶持續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