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電】歐盟財長會13日在數輪“討價還價”後,仍未能在調解程序的最後期限前就2013年預算達成協定。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張健分析指,在歐債危機持續蔓延,歐洲多國面臨各自危機,紛紛捂緊口袋的當下,其內部富者與貧者博弈加深,即將於本月22日召開的討論2014年至2020年財政預算的歐盟峰會進程恐將“步履維艱”。
在本月9日針對歐盟2012年預算缺口和2013年預算支出的討論出現較大分歧後,歐盟27國財長13日再次聚首就此問題展開磋商,無奈堅持主張緊縮預算的英國、荷蘭、瑞典等國依然認為歐洲議會的“胃口太大”。
為實施增長和就業計劃,歐洲議會提出將2013年預算增加6.8%,共計約1379億歐元。但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則希望增加的預算能被限制在2.8%左右。法新社分析指,歐洲內部一些比較富裕的國家與其東南部一些較為貧困的國家在預算問題上博弈加深,導致歐洲在此問題上呈現出難以彌合的“分裂”狀態。
張健指出,歐盟預算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轉移支付”,資金比較充裕的國家出資在關鍵時刻幫助困難國家渡過難關。歐盟每年的預算基本穩定在其生產總值的1%,從歐盟的發展來講,此範圍內的預算增長應該得到保障。若預算太少,成員國出現問題時則無法起到紓困作用。
因此,對像波蘭之類接受救援較多的國家,歐盟預算的增加對其國內生產總值有直接效益;但德國、法國及荷蘭等“凈貢獻國”的經濟增長與歐盟預算的關聯較小;具有“脫歐”傾向的英國在面臨較大的國內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則更反對再“掏腰包”。
分析稱,“寅吃卯糧”的財政開支已導致歐債危機延續3年之久。因此,在制定2013年財政預算案時,各國財長們面對每一筆開支都顯得更加“斤斤計較”、“異常謹慎”。即使對於眼下最迫切的任務——增長就業項目的開支也一視同仁。
據悉,由於各方未在最後期限前達成協定,歐盟委員會將再度提出一個預算議案,並就新方案再次啟動相關程序。
張健分析稱,2013年預算案沒有得到通過,對歐盟內部規劃、整體團結及國際形象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比起過往,今年的預算談判顯得尤為艱難。諸多未解決的分歧也給22日的歐盟峰會埋下陰影。
但他同時認為,處於擁有否決權的歐洲議會和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歐盟委員會將努力尋找一個折中方案,以使得各方都能通過協商接受最後的法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