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電文馳往看國共黨際交流新路

由於歷史的原因,也由於中國國民黨目前是台灣地區最大的政黨,及曾在台灣地區長期執政兼現在也是台灣地區的執政黨等原因,當然更因為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八次海峽兩會談判,簽署了十八項協議,因而中國共產黨將其對台工作的重點,放在國民黨的身上,並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一道,形成對台工作「兩條腿走路」的格局。因此,從一九八八年七月的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共總書記趙紫陽致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致賀開始,每逢國民黨代表大會召開或新任主席當選,中共總書記中共中央都有致電祝賀,但均未獲得國民黨中央或主席回覆。而自二零零五年四月國民黨主席連戰登陸進行「和平之旅」,並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標誌著國共兩黨恢復黨際交流之後,國共兩黨的賀電文化即告活躍起來。自當年八月國民黨舉行「十七全」,選舉馬英九為黨主席,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致電祝賀後,馬英九即致電回覆表達感謝始,此後無論是國民黨的「全代會」,還是中共的全國代表大會,兩黨黨魁都互相函電馳往,致賀回謝,形成了一個慣例。

昨日,國共兩黨的這種賀電文化更是臻升到一個新高潮。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習近平當選為總書記,成為新一代領導核;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不但是致電習近平表達祝賀,而且也致電卸任總書記胡錦濤致意;而習近平、胡錦濤二人也隨即致電表達感謝。更為觸目的是,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也分別致電習近平和胡錦濤致賀、致意,而習近平、胡錦濤也分別回電吳伯雄表示感謝。

這在過去是極為罕見的,將標誌著國共兩黨的黨際交流將晉入一個新階段。而且也可窺見,今後國民黨在進行中共交往時,可能將強化「兩軌制」的模式。實際上,本來,既然是兩黨的黨際交流,馬英九身為黨主席,就應定期前往大陸與中共總書記會晤,並一同出席及主持「兩岸論壇」;但馬英九卻受到「總統」身份所困,不便登陸交流,因而就由沒有政治公職的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作為他的「分身」專門負擔這個重任。而現在馬英九和吳伯雄分別也致電已經卸任的胡錦濤,固然是出於禮貌及「行禮如儀」,但由於胡錦濤現在已經卸去了黨職,明年三月也將卸去包括國家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的公職,不再受政治身份束縛,就將為他以個人身份進行「破冰之旅」訪台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今次馬英九、吳伯雄發表致電胡錦濤,可能就是邀請胡錦濤訪台的「潛台詞」。倘此,就不但是將能彌補過去未能實現「胡馬會」的遺憾,而且也是曾任中共及大陸最高職務的大陸人士訪問台灣,將國共兩黨的黨際交流推向新高潮。或許,這會成為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條件成熟的標誌。

其實嚴格來說,現在國共兩黨的黨際交流,是採用「三軌制」,亦即除了上述的「兩軌」之外,還有國民黨另一位榮譽主席連戰的「一軌」,則是由他來繼續作為馬英九不方便出席國際場合活動,如「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分身」,從而利用此機會與大陸擔任最高黨政的領導人會面。因為此是政府間的國際活動,並非是兩個政黨之間的接觸,黨際交流的成分較低,因而作為打開國共兩黨黨際交流大門的連戰,昨日卻未有致電習近平和胡錦濤,但這並不等於今後連戰不會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場合,作為馬英九的「分身」與習近平會面。

我們再從國共兩黨領導人及卸任領導人互相致電的內容,或許也能看出一些「苗頭」。實際上,如果說,馬英九與胡錦濤之間,及吳伯雄與習近平、胡錦濤之間的文電往來,確是單純的禮尚往來的客套話的話,那麼,馬英九與習近平之間的文電往來,就含有那麼一點「味道」。馬英九給習近平的賀電上的期待貴我兩黨在既有良整基礎上,繼續促成兩岸雙方在擴大深化交流及互設機構等重大事務上,獲致更顯著的成果」一語,可說是「可進可退」:既可擴大解釋「擴大深化交流」,倘若時機成熟,不排除在現有的經濟領域的交流及協商的基礎上,擴大到其他領域甚至是政治領域去;也既可以「互設機構」為「最高綱領」,將兩岸交流及協商固化在目前的態勢之上。而習近平的復電,強調「由衷期望貴我兩黨把握歷史機遇,深化互信,築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則仍然是重申中共「十八大」報告的主導思想,充滿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兩者中,

「擴大深化交流」與「築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具有一定的交際度,就看今後如何將之化為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新班子產生後,吳伯雄就「迫不及待」地到大陸訪問。盡管其形式和內容都是地方層面的訪問,並以客家文化為主,表面上看與「國共平臺」無關,但從中央社的報導看,主辦單位曾為此專門派人赴台與吳伯雄商討行程,並也赴京向習近平報告,說不好這是為習近平接過胡錦濤的班之後,進行國共兩黨「二軌」交流的首次活動。也就是說,可能會像江丙坤二零零五年的那次登陸訪問那樣,臨時增加訪問北京的行程,與習近平會面,就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的新時空背景之下的國共黨際交流進行商討,或許將會在以往「兩岸論壇」的基礎上,增加若干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的新項目。

而從習近平昨日在與中外記者會面的談話中,多次使用「人民」一詞,比「黨」還要多得多,這既是強調「權為民所授」,又是強調「以人為本」來看,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可能會有更多的人本主義,關顧台灣人民的福祉,因而將會充滿人性。但正因為如此,就將更為凸顯兩岸軍事對峙的嚴峻性,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必要性及急切性。因此,將會在胡錦濤「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基礎上,對台灣人民將會更為友善,「九二共識紅利」即將持續下去,甚至不排除對與民進黨的交往採取更為靈活的做法;但對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將會更為堅定。而且,在策略和措施上還將會有更具開拓性的做法,對馬政府和民進黨都將形成一種難以「可操之於我」的緊迫壓力。

民進黨由於受到不承認「九二共識」之困,並不急於與中共進行黨際交流,但對中共「十八大」產生新的領導機構卻又是十分在意。為此,民進黨中央搞了兩個動作,其一是蘇貞昌將提案,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其二是黨中央對中共「十八大」發表聲明。而從民進黨的這一表態性的聲明稿看,是民進黨歷年來對中共態度最為溫和、最為友善的一次,所使用的詞句都是正面的,擺明瞭「不想撩架打」的姿態,因而並沒有關上與中國接觸交流的大門。

反而是因為失去政治舞臺而深恐被邊緣化的蔡英文,在她所發表的聲明中,其友善度就差得多了,而且還在「數落」中共的不是。這種態度,與蘇貞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